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诊断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2019-12-08华圳
华 圳
(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儿科临床上时常发生的疾病类型,患儿一般处于危重状态并且伴较为严重的血流动力改变,整体生存率相对较低[1],因而尽可能在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则尤为关键。双源CT由于能够将整体时间分辨率提升至83ms,进而获取到更高质量的影像能够为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帮助,与此同时如何能够在确保获得清晰图像的同时降低辐射对于患儿所造成的伤害一直使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旨在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当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间以双源CT检查并且最终以手术方式确认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中包括男16例,女14例,患儿年龄1月~6岁,平均(23.5±10.8)月。依照患儿辐射剂量转换系数κ的不同姜虽有患儿分成:≤6月11例(A),6月~1岁5例(B),1~6岁7例(C),>6岁7例(D)共计4组。所有患儿均在双源CT检查造影之前的1~7d进行ECG检查,所有患儿均需要在30d内完成手术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行双源CT检查前4~6h均禁食,如果患儿不能配合则应该口服0.4~0.7ml/kg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口服液,经震惊检查之后,配合患儿的1次屏气来完成整个扫描工作。依照相应标准进行心导联线的放置,并且应用心电门空电流调节技术。本研究选择的对比机为欧乃派克(350mgI/ml),依照每kg体重0.8~1.5ml的剂量注射[2],总用量需控制在70ml内,注射应用双通高压注射进行,对于2岁以下的患儿注射速度需控制在0.8~2.0ml/s,2岁以上的患儿注射速度则为2.5~3.0ml/s,实际操作当中依照患儿情况不同灵活调整。完成对比剂之后需要以同样的注射速率进行生理盐水注射,注射剂量为5~20ml。双源CT扫描的范围为患儿的胸廓入口部位直至膈下的1.5~5.0cm位置,具体情况需要结合患儿实际[3]。扫描应用手动结合人工智能触发两种方式结合,在患儿RIO区域区防治心室水平降主动脉,触发阈值设置为100Hu待达到阈值后需延迟4s后方可进行扫描。右心系统扫描则需要将ROI放置于肺动脉的主干位置,如有必须要需要再次进行左心系统的扫描。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ROI位置发生移动随即转为手动。参数为:管电压80~110kV,管电流80~150mA,扫描时间需控制在2~8s范围内。
所有扫描图像均由本院资深医师评定。并选择4分制评定标准,其中:4分表示图像质量优,没有明显的呼吸伪影或者运动;3分表示图像质量良好,轻微呼吸伪影或者运动,对于疾病诊断无影响;2分表示图像质量较为一般呼吸伪影或者运动较为明显但是能够满足疾病的诊断;1分表示图像质量差,不能够达到诊断的相关标准。
2 结果
所有30例患儿经过最终的手术确认共发现心血管畸形139个,平均(5.2±0.8)个。与双源CT检查结果对比,确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4.24%。ECG诊断总体符合率则为87.77%(122/139)。所有患者当中经过心内畸形手术证实的患者共计52个,有3个漏诊,整体检出率为94.55%,而ECG检出率则达到100%。心脏与大血管连接畸形以及心外进行手术最终证实86个,经双源CT检验有3例漏振,整体检出率为96.63%。
辐射剂量方面,各组患儿有效的辐射剂量分别为:A 组(1.09±0.05)mSv;B 组(1.27±0.06)mSv;C 组(2.01±0.54)mSv;D 组(2.68±0.29)mSv。
图像质量良好占89.99%。
3 讨论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CT采集模式不断更新,相关的硬件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当中已经形成了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的方法。此种诊断充分的结合了心电图触发扫描技术,能够无缝隙的完成相应的采集工作,并且能够大幅度的降低辐射的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双源CT低剂量扫描与手术后确诊的符合率为93.33%,其中双源CT检测心内畸形的检出率为94.24%,而心脏与大血管连接以及心外畸形的双源CT检测检出率为96.63%;图像质量良好站89.99%。综上所述,双源CT低剂量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内外畸形,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图像的整体质量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