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2019-12-08杨加军
杨加军
(南通瑞慈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纵隔型肺癌是一种特殊的肺癌症状,病灶部位贴近纵膈生长,多出现在肺段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以小细胞肺癌与鳞癌常见。由于纵隔型肺癌的发病率比较低,且起病隐匿,因此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高[1]。为了确保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时接受治疗干预,改善预,需要找寻出纵隔型肺癌的最佳诊断检查方法。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5例纵隔型肺癌患者,本组患者均满足纵隔型肺癌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年龄为43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1.5±5.2)岁。有3例患者为腺鳞癌、有9例患者为鳞癌、有3例患者为腺癌。
1.2 方法
本组患者分别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CT检查,CT检查具体措施如下:使用64排螺旋CT级进行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通过平扫方式从肺炎至肺底部进行扫描,之后实施增强扫描干预,给予患者优维显造影剂(100ml),注射速率控制在每秒2ml。造影剂注射1min后,给予患者增强扫描[2]。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1.5T检测仪器,从肺尖至肺底部进行扫描,先扫描横断面,后扫描冠状面,层厚为10mm。本组患者接受SE序列T1WI成像、横断面T2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
1.3 指标观察
观察和记录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CT检查技术,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观察CT诊断影像学特征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在本组纵隔型肺癌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周围型肺癌,有9例患者中央型肺癌。其中,有3例患者为腺鳞癌、有9例患者为鳞癌、有3例患者为腺癌。发病部位如下,有6例患者为右肺上叶发病,4例患者为左肺上叶发病,有3例患者为右肺下叶发病,有2例患者为左肺下叶发病。
2.2 对CT及MRI检查结果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本组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如下:影像学图像观察到肿瘤边缘不规则,且边缘为毛刺状;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门呈结节状,且肿瘤入侵胸椎、胸膜以及胸壁。CT检查结果为肿瘤边缘不规则,且边缘为毛刺状;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门呈结节状。
2.3 对CT及MRI检查结果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分析
给予本组患者不同检查方法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中,有15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检查阳性率为100%;CT检查中,有15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检查阳性率为100%;CT及MRI检查结果的灵敏度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肺癌症状,患者肿瘤病灶与纵隔膜贴近生长。疾病发展早期位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融合。按照临床诊断治疗经验可知,男性患病率明显比女性高,且早期珺会出现呼吸道疾病和刺激性干咳。待至淋巴结肿大之后,会侵犯周围器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异位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由于纵隔型肺癌与纵隔一级原发性肿瘤病理特征比较相似,因此临床误诊率比较高。
临床上在诊断纵隔型肺癌患者时,不仅需要采用疾病史询问和体格症状检查,还需要联合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当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X线摄影,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X线片检查方法由于费用比较低,所以被临床作为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应用X线法诊断纵隔型肺癌患者,此种诊断方法可以清晰观察到纵隔变宽,且纵隔与病灶内缘出现融合迹象。针对中央型肺癌患者来说,X线片检查能够观察到纵隔变宽,但是纵隔与肺叶之间的间隙比较模糊。部分研究学者报道显示,给予周围型肺癌患者X线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纵隔变宽,且纵隔旁病灶内缘与纵隔紧贴[3]。然而由于X线检查技术成像率比较低,因此在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检查中被淘汰。
部分学者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使用CT和核磁共振诊断检查纵隔信型肺癌患者均具有显著效果,且不同检查诊断方式的准确性差异不大[4]。尽管在诊断纵隔信型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的差别比较小,然而由于CT检查会对患者造成辐射伤害,相应降低了CT检查应用价值。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且该种检查方式采用多方位与多序列成像,因此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确诊率,清晰显示出邻近组织结构侵犯情况。然而由于核磁共振诊断检查费用比较高,因此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5]。但是由于该设备的检查成本比较高,因此无法推广应用到基层医院中。当CT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存在差异时,则应当给予患者核磁共振诊断检查联合检查。通过此次研究结果能够看出,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表现如下,影像学图像观察到肿瘤边缘不规则,且边缘为毛刺状;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门呈结节状,且肿瘤入侵胸椎、胸膜以及胸壁。CT检查结果为肿瘤边缘不规则,且边缘为毛刺状;纵膈淋巴结肿大,肺门呈结节状。不同检查方法在临床表现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且通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提示不管是CT检查法还是核磁共振诊断检查法,都能够提升患者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诊断纵隔型肺癌患者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检查后,能够获得不同影像学表现,相比于常规检查方式,CT及MRI检查的灵敏度比较高,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