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最新进展
2019-12-08田为中通讯作者
鞠 斌,田为中(通讯作者)
(1江苏省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靖江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14500)
(2扬州大学医学院/泰州市人民医院院部 江苏 泰州 22530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人群日益改变的生活方式,该病的发病情况不断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恶性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生命健康[1]。据可靠调查统计,就本国范围内,该症的发病率已处于众多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宫颈肿瘤。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组织,其诱发子宫内膜癌的最主要因素为雌激素,如:月经初潮时间早、绝经、经期延迟、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此外,临床治疗使用三苯氧胺、雌激素替代治疗以及过度肥胖都会影响患者雌激素水平,诱发子宫内膜癌。目前,50岁以上的绝经妇女是子宫内膜癌疾病的高发人群,患病后可见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癌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预后效果直接关系到治疗是否成功。因此,医院要实施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2]。
大量研究证实,该症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均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浸润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根据相关统计,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在65%左右,而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则低于16%。故此,治疗前经过有效的影像学方式对肿瘤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像学检查由于其便捷性、准确性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传统检测子宫内膜癌的方式有CT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具有价格低廉、创伤性小的优点,CT检查则对检测淋巴结是否侵犯较为敏感,但二者均会具有一定诊断局限性。目前,MRI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辅助手段,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3]。术前给予子宫内膜癌患者MRI检查,能有效的进行术前评估,让医生了解患者情况,以便实施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实施MRI诊断子宫内膜癌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当患者有子宫内膜癌合并其他良性病变时,MRI仅能诊断子宫内膜增厚或局部占位性病变,具有一定局限性。
1 DWI在子宫内膜中的应用及新进展
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即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其属MRI成像技术中极为重要的序列,能依据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实施无创性检测水分子在患者细胞内外的运动情况,从而实现辨别正常及病变组织微结构差异的效果。与常规影像学检测相比,DWI能通过信号变化来反映水分子在细胞间运动的自由度,并通过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量化水分子的扩散情况,进而鉴别肿瘤良恶程度,并对肿瘤作病理分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DWI单指数衰减模型进行检测,在检测女性盆腔病变方面的DWI序列B值在800~1000s/mm2左右[4]。
正常患者的子宫内膜、肌层和外膜的信号结构在应用DWI进行检测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女性内膜呈现较为明显的高信号,若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变,其信号值会明显高于内膜。但采用DWI检测直径小于5mm的微小病灶时,易受T2穿透效应影响,影响检测效果,难以给疾病定性。采用定量测量患者ADC值能有效降低T2穿透效应的干扰程度,确保检测准确性。有专家学者就ⅠA期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变性的粘膜下肌瘤进行实验比较,结果发现,三者均在DWI检测上呈现高信号,仅靠肉眼难以辨别,但三者的ADC值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正常子宫内膜的ADC水平要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ADC水平。因此,实验表明ADC值能有效辅助辨别ⅠA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及变形的粘膜下肌瘤。建议在临床上加用DWI作为子宫内膜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保障患者健康。
1.1 DWI对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
患者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FIGO和患者治疗措施的重要因素。通常,患者的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分为表浅浸润和深度浸润,即浸润程度>50%和浸润程度≤50%。深度浸润患者发生主动脉旁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明显高于表浅浸润患者,大约为6~7倍,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子宫内膜癌并深度肌层浸润的患者时,酌情考虑切除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有一定必要性,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确保患者健康。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进行DWI及ADC数值检测能有效判断患者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5]。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表明,在ADC数值方面,深度浸润组要较低于浅表浸润组,ADC值随浸润程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进一步肯定了DWI在诊断宫颈癌肌层浸润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1.2 DWI在是否侵犯子宫颈的诊断
临床上,判断患者子宫颈是否受侵犯非常重要,在患者的预后效果、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方式、淋巴系统侵犯程度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据国外研究表明,临床上采用DWI对宫颈浸润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明显优于Gd-T1WI,进一步肯定了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验结果表明,ADC数值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颈是否受侵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诊断价值不明显。但ADC四分位数间距则更能体现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6]。
1.3 DW判断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淋巴结转移,因此,术前准确检测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和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常规MRI检测原理依靠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来判断患者淋巴结是都发生转移,淋巴结长轴及短轴超过10mm被认作转移,但该诊断方式敏感性较低。而DWI能够通过患者机体内的分子水平对淋巴结状况进行诊断,在常规T2WI检测的基础上应用DWI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有研究指出,DWI在检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时,敏感性高达100%,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很高。但淋巴结转移是否与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内的ADC水平有关,尚无明显关联。
2 ADC值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临床上,子宫内膜癌可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等等,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率最高,可占总发病率的80%~90%。与非内膜样腺癌相比,子宫内膜样腺癌与患者雌激素水平息息相关,其预后效果更优。此外,由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率要远远高于非内膜样腺癌发病率,导致实验中非内膜样腺癌组织样本数量过小,数据无明显代表性,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目前,有关ADC值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分级诊断效果尚无统一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随着子宫内膜分化等级升高,患者机体内ADC值有降低趋势[7]。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术前是否有着准确地评估效果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传统MRI影像学检测方法是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状况的主要手段。在检测盆腔DWI时,b值>500s/mm2测量ADC值能提高图像对水分子扩散程度的敏感性,从而实现提高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但应用高b值进行检测会减弱信号强骨,从而影响对邻近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效果,而使用T2WI及DWI联合诊断的方法则能有效克服这种缺陷,诊断更加准确[8]。
3 总结
综上所述,经临床中大量研究实践证实,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从制定到实施很大程度上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而针对子宫内膜癌,传统的诊断方式,诸如:宫腔镜、诊刮术等,诊断结果均大幅依赖医生的主观评价,诊断结果盲目及不确定性比重较大,且该类诊断技术仍会就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存在风险。而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就恶性肿瘤的准确诊断中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应用DWI对子宫内膜癌急性诊断,能更加准确的判断患者的肌层浸润程度、是否有淋巴转移状况、是否有宫颈受侵问题、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为术前诊断提供更加精准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具价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