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学思想下东福寺日式园林的枯山水设计

2019-12-08邹倩如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流行色 2019年8期
关键词:禅学山水日本

邹倩如(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东福寺的创建与“不纯”之禅

东福寺建于1239年,为日本“新佛教”的镰仓时期,直至当今七百多年间东福寺见证了日本佛教禅学的发展,其建立是在当时日本宗教以及政治的需求下演化得出的,旧的佛教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幕府统治下,其急需寻求新的思想来巩固统治地位,明庵荣西从南宋带来的临济宗便满足了政权的需求得以生存,禅宗就是在依附朝廷以及幕府的势力下打着“镇护国家”的旗号,仿照和学习南宋禅宗思想,融入“圆禅戒密”四教合一的思想得以发展。那么为什么武士阶级统治下的幕府政权会接受南宋禅学思想呢?我认为第一点来源于禅学不拘泥于哲学理论,是通过实践学习的,这对于不精通文理的武士阶级有着极大的优势;第二点,禅学引导人“一旦决定就不回头”以及“平等对待生死”的精神对于武士阶级有着巨大的魅力,也与战斗精神非常一致。

之所以称镰仓时期的禅学为不纯之禅,是来源于其与与之相对的达摩至慧能时期的“纯禅”禅学有很大区别,荣西从南宋带来的“文学禅”本就是专弄文字玄虚以适应士大夫官僚精神之下的产物,不论是临济宗的“看话禅”或是曹洞宗的“默照禅”都不能称之为“纯禅”。

东福寺的建造初期的禅学仅作为外来思想,并不能称为日本宗教的主流思想,本土的神道思想和旧佛教仍为王公贵族们推崇,在临济宗的影响下左大臣藤原忠平在此地创建法性寺,百年之后的九条道家在此建设释迦堂,邀请源尔辨圆禅师在此传授禅法,并封其为开山祖师,花园天皇赐壹“圣一国师”,在此之前源尔辨圆入宋四处求学禅法,再回到日本后传入来自中国临济杨岐派禅法和中国禅林制度,东福寺正是在“不纯”之禅时期的佛教产物,这与之后产生的枯山水和重森三玲为东福寺设计的方丈庭等枯山水作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禅修与枯山水

日本认同并消化吸收禅学文化是源自日本本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那么枯山水的出现也是在长期的日本民族思想以及宗教信仰下产生的。民族思想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一个民族思想的形成非常复杂,这与日本的耻感文化、岛民根性、神道文化、封建等级思想都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宗教信仰又是如何影响枯山水的形成是本文需要去研究的对象。

本文先从修行入手探究,禅是佛之“心”,即禅学是佛学重要的一部分,在日本出家为僧是一件普通人难以想象和完成的磨练,其中“千日回峰行”和“入堂”这两项最为艰难。出家第一步是在一年内完成“扫除地狱”,即不得出院、不言语、不杂物;第二步是在七年里每天都要拜遍比睿山和京都府的270余处圣迹,这便是千日回峰行;第三步为“常行地狱”,在四十天内不卧,常行于佛堂念佛;“入堂”更为艰难,在九天内不食、不饮、不卧、不眠、念诵不动真经到最后累计十万遍,在上述的修行之下,日本以往的古典园林明显与之不相匹配,诗情画意下的庭院并不能给予僧人内定自省和追求“空”的境界,便需要新的空间去完成日常修炼,枯山水庭园作为冥想与坐禅修行的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引发观赏者的思考,使其更贴近自然真理去参透禅法,就必定与其他样式的庭园不同,不具备观赏巡游的机能,主要的观赏方式是静态的打坐与驻足。此后便逐渐形成枯山水样式的日式特殊庭院。

日本庭院的佛教倾向是极为普遍的,而对比宗教和艺术对庭院的影响可以理解为:艺术对于庭院而言是朝向生活积极一面的创造,而宗教则是消极、难以捉摸和虚空。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枯山水是必然的,日本担任设计庭院工作的也多为僧人,对枯山水的日常打理工作也是一种修行,禅院内的沙砾需要每天用扫帚清扫干净,打扫完之后用钉耙制作出沙纹,制作这一过程的僧侣被称为“石立僧”,这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修行方式,保持地上的整洁与赋予意境。枯山水中沙纹有个特殊的名字——“帚目”,沙纹在石立僧的手中反映出的是僧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出禅学“自解自悟,不立文字”之意。我认为禅修的过程就是禅师生活的过程,“行住坐卧皆是禅”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枯山水的砾石也会随着石立僧的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修行在禅师的生活中,那么枯山水便是助于修行的空间场所。

三、禅意之庭

东福寺的禅意无处不在,创建之初对于重森三玲唯一的宗旨就是本坊内所有的材料不能废弃,要再利用,这体现“一切不可无用”的禅学理念,保留原本的植物、地形、石头,以求更加贴近自然,寻求悟道之路。

围绕“方丈”建筑的东南西北四处庭院的设计正体现了“释迦八相悟道”之理,即又称为“八相庭”。东庭在枯山水的样式中属于枯流式枯山水,这种样式的枯山水中水多与陆地相结合,并在其中铺设有纹路的白砂,东庭的枯山水是极具抽象意味的,称为“天河”的砂池中矗立的是原本建筑的立础石,已经废弃的石柱在重森三玲手下有了新的寓意——北斗七星,分别代表大熊座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导致人对自然充满着未知的恐惧和敬畏,将北斗七星挪至枯山水中,此时的砾石池代表天上的星河而不是地上的海洋河流,是通过观察自然而去参悟心的禅学思想,将自然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具象化,给予动态的事物静态化是枯山水造园的基本原理,禅学讲究用心去体会万物,将时间静止去体会宇宙万物,摆脱一切虚假表象修成正果。北斗七星是中国人在观星象时而赋予的名称,天空是人类最向往的地方,枯山水将时间和空间静止,使观者感受其内在力量。在沙池的外围是自然形成的苔藓、罗汉松以及一些乔灌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崇尚大自然,自然中自有真理,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看到的景致也不尽相同,与不变的枯山水形成对比。禅学里坐禅是修行的方式之一,禅修者的心灵需要超出普通人在世俗中的修炼,宏大的精神需要感知宇宙和无限的空间,东庭“天河”正如此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仿若整个宇宙空间都在此枯山水中。

南庭属于枯山水中的平庭式枯山水,指白砂完全平整铺设的枯山水。白砂是枯山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日本京都枯山水中运用的砾石为“百川砂”,因其含石英量高,在月光下反射美丽的光晕,它与石组一起更加衬托和加强石组的形态线条,还具有防尘等作用,目前百川原石已被禁止开采,全部原料都由花岗岩代替。禅院内的沙砾需要每天用扫帚清扫干净,打扫完之后用钉耙制作出沙纹,制作这一过程的僧侣被称为“石立僧”,这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修行方式,保持地上的整洁与营造意境。枯山水中沙纹有个特殊的名字——“帚目”,沙纹在石立僧的手中反映出的是僧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出禅学“自解自悟,不立文字”之意。

日本禅僧热衷于造园并视其为一种有助于修禅的方式,禅主张“凝心入定,静默关照”来参悟本性,融入冥想与坐禅等行为与幽玄澹泊的气氛,使其修行者更易于内省顿悟。南庭是主体建筑物的前庭,长四十三米宽十三米,四个庭中占地面积最大,南庭的西面是起伏的杉苔地面,象征着京都五山,西面由四组石组组成,共二十八块石头组成,分别代表着瀛洲、蓬莱、壶梁、方丈,砾石池则为八海之意。京都五山来自于中国南宋的官寺制度,即是由朝廷任命住持的五所最高权威寺庙——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五山文学”也来自于五山禅寺,在此之下禅宗思想不再单是宗教思想而是文学艺术思想,被当时日本人接受。瀛洲、蓬莱、方丈即为传说中的仙山,山上住着仙人和长生不老药,壶梁则是通往仙山的桥梁,中国人乃至日本人对于仙山的向往是源自于精神世界的归宿。石组在枯山水中的摆法各式各样,有石组的庭园为现实世界的“色”,石头的摆法有横石、立石、伏石、天平石、山形石等叫法,四组石组运用上述摆法矗立于砂池之上,无一相似,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颇有“质同而形异”的禅学思想:世界只是幻象,无山似有山,无水似有水之境。禅僧坐禅于方丈庭之中,半睁双眼步入眼帘的仙山岛屿开拓了心胸,仿若这一刻修成正果到达极乐世界,观赏者自然也会感叹这一空间的禅意精神。

枯山水体现出的“苦淡与凝固”之美正如侘寂美学相同,属于日本美学的一部分,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印法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侘”有失落、诅丧、安心、贫乏、闲寂的乐趣之意,中世纪逐渐演变为“不足之美”,到了江户时代确立了“侘之美”——经过时间而变质的样子也有安静的状态,“寂”为从闲寂古老中感受的美,一般是指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京都龙安寺中有十五块立石,除了在住持的位置其他地方只能看见十四块立石,十五则代表着圆满,十四代表着残缺,从短暂不完美中折射出永恒的完美,侘寂美学的思想在日本枯山水庭院中大量地运用,影响了日本人的文化精神。

总结

日本禅学在铃木大拙与铃木俊隆的推广之下走向了全世界,乔布斯也参加过铃木俊隆的禅修中心,加拿大的文人科恩六十一岁在洛杉矶附近的禅寺剃度出家,如今世界各地的禅修院也逐渐增加,这对于禅学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推进,禅宗思想早已根植于亚洲文化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

禅宗思想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的,因其主张“不立文字”,只需要个人的参道顿悟,相对应的词汇“顿渐”“渐性成佛”“一行三昧”“定慧不二”“坐禅”“禅定”“般若”“自性”“不二法门”“不假文字”“悟”都是需要在实践体会中所得的,而庭园作为人类每天的生活空间,融入禅学思想的枯山水无非是寻道问禅的绝佳空间。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人类更加重视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枯山水也在造园师的手下被赋予了更多意味,禅学扮演着基调的角色,融入了创新和发展,像枡野俊明、重森三玲、关西刚康这类日本造园家也将目光投掷于世界与未来,禅学与枯山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向人们展示其独一无二的魅力。

猜你喜欢

禅学山水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黄金时代》日本版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