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下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声像图特点的研究
2019-12-08胡竞
胡 竞
(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超声科 安徽 芜湖 241000)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临床症状不明显时易与子宫腺肌瘤相混淆,但二者的手术方法截然不同,故术前明确诊断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虽然常规超声检查为主要的检查方法,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仍有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想通过超声造影检查了解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声像图特点,从而弥补常规超声诊断的不足,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信息。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2月—2019年8月子宫肌瘤患者50例和子宫腺肌瘤患者35例,以上患者均在我院住院开刀并通过病理结果证实,子宫肌瘤患者年龄为36~52岁,平均年龄约44.9±3.1岁,子宫腺肌瘤患者年龄为30~50岁,平均年龄约43.33±2.7岁。
1.2 使用仪器及造影剂
仪器为Toshiba APLIO XG 7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对比谐波成像技术(CHI),PVT-375BT探头,频率为2.0~5.0MHz。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Vue),化学名称为六氟化硫。
1.3 操作方法
让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在二维模式下了解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边界、内部回声等;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模式下了解病灶的血流情况、频谱形态及阻力指数等。在做造影之前,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心脏病史等基本情况,等患者签完知情同意书后,随后将机器切换到造影成像模式,使病灶位于图像的中央。抽出造影剂2.0~2.2ml快速注入肘正中静脉,随后尾随5ml的生理盐水,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计时,观察病灶的造影过程,观察3~5分钟后将造影的全过程存入仪器内,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分析整个造影过程并做出诊断。
2 结果
50例子宫肌瘤中,单发32例,多发18例,其中合并子宫腺肌症14例;子宫肌壁间肌瘤28例,子宫粘膜下肌瘤6例,子宫浆膜下肌瘤16例;超声造影下子宫肌瘤首先表现为假包膜的环状高增强,然后肌瘤内部造影剂开始充填,达峰时20例呈均匀性高增强,30例呈不均匀性高增强,不均匀性增强区内部的无增强区是因瘤体内部坏死无造影剂充填,造影剂消退时瘤体周边血管网的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故周边造影消退较迟而呈高增强,而肌瘤内部低增强是因造影剂消退较周边肌层快而形成,整个瘤体在造影剂消退时与周边有明显边界。
35例子宫腺肌瘤均为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腺肌瘤形成;35例子宫腺肌瘤超声造影表现为注射造影剂后首先瘤体血管有造影剂进入,呈短线状增强,达峰后整个瘤体均呈不均匀性高增强,造影剂消退时内部呈低增强,主要由于腺肌瘤内部消退较周边肌层快,与周边肌层分界不清,造影增强过程中无周边环状增强,与周边没有明显边界。
3 讨论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目前为妇科中的常见病,两者均常见于30~50岁中年妇女[1],症状和体征相似,且有21%~44%为两者并发[2],因此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超声检查作为两者鉴别诊断主要的检查方法,但对于子宫肌瘤的假包膜不清楚时或子宫腺肌瘤因供血不足与周围分界较清楚时,其声像图酷似于子宫肌瘤时,两者就难以鉴别[3,4]。MRI虽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其费用较贵,检查耗时较长,且有金属节育环为其禁忌症,仅在依靠其它诊断方法不能诊断时才使用[5]。超声造影利用造影剂SonoVue进入血管内,用造影成像技术只接收造影剂回波信号,显示组织内血流灌注情况,从而使超声能实时、连续、无创观察组织微循环灌注情况成为可能,并且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应用超声造影检查技术来观察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血流灌注情况的不同,从而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本次研究发现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两者的血流灌注情况明显不同,主要由于两者病灶的血管分布不同所导致。子宫肌瘤为假包膜的肿瘤,假包膜的形成是肌瘤压迫周围肌壁纤维而造成的,在假包膜处有较粗大的血管网,由子宫动脉主要分支构成,呈网状包绕肌瘤,肌瘤内部血管网由外层血管网发出的细小分支构成[6];而子宫腺肌瘤形成是由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织侵入到子宫肌层内,其病变范围较局限于肌层内,子宫动脉增粗、走形迂曲,无形成明显的增生血管网,病灶内部血管分布弥散,不形成包绕,走形同正常的子宫动脉[7],故造影早期时子宫肌瘤为假包膜血管环状灌注,随分支进入瘤体内部,达峰时整个瘤体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高增强,造影消退时因子宫肌瘤假包膜血管网内造影剂停留时间长,消退较瘤体内部慢,导致子宫肌瘤在造影消退时表现为周边环状稍高增强,内部呈低增强,与周边肌层有明显边界;而子宫腺肌瘤在造影早期时为肿瘤内部呈短线状增强,达峰时呈不均匀性高增强,造影消退时,子宫腺肌瘤内消退较周边肌层快而呈低增强,与周边肌层无明显分界;从上得出,在超声造影下,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血流灌注明显不同,可以弥补常规超声不能显示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的不足,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虽然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可以显示组织的血流微循环灌注情况,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选择造影剂剂量时得考虑每个患者的身高、体重等多种因素;若注射造影剂过慢,则会使图像显示效果不理想;在做造影过程中,探头不能动,且不能同时观察不同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病灶的定量分析存在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同。我们认为在做超声造影时,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而选择适当的造影剂量,同时在注射造影剂应该选用三通管,这样造影剂快速注入后能随即注入5ml生理盐水,这样就能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对于有多方病灶时,应尽量让多个病灶在同一切面上,这样就可以同时分析多个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若效果不满意者,可进行多次造影检查,对于病灶的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时间-强度分析软件分析,可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