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创新实践路径
2019-12-08顾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顾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文化代表高校的软实力,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是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并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必须对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全面认知,充分理解其相关概念、内在特征及培育价值,并采取创新实践路径完成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
一、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相关概念内涵分析
(一)品牌
品牌原是一个营销学概念,指具有一定商业价值、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1]。由于品牌及其相关理论取得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非商业领域也开始使用品牌这一概念,已不能单纯从企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应将其视作“具有独特性且反映出品牌持有者之理念及行为方式的识别系统总和”[2]。品牌不仅是品牌持有者区别于其他同类主体的特色标识,同时也集中代表着品牌持有者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其覆盖对象主要为学生,同时也包括高校教职员工,可分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及精神文化四方面内容[3]。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表现,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需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建设不同方面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广义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既包括学校名称和标识,又包括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力量、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校园知名建筑等多方面内容[4]。狭义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作为“校园文化”和“品牌”这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则是指反映校园特色文化及价值观的识别系统及校园文化项目总和。
二、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特征分析
(一)充分反映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最基本的特征是集中反映校园文化特色,如果其不具备这一特征,那么就无法成为校园文化的区别性、代表性标识。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师范类、艺术类、民族类、应用型高校、综合性高校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底蕴、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因而在校园文化上也会存在诸多差异,故而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首先必须结合校园具体情况及实际需求,力求凸显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中“特色”二字。
(二)具有长期持续影响效应
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并非短时性、终结性过程,而是长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将其上升到高校发展战略高度并推动高校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品牌建设、共同维护品牌形象。因此,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从高校的长期办学实践经验中总结而得,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凝练式有形表达,同时又对高校全体人员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是高校全体人员心中的“文化烙印”。
(三)符合时代发展理念精神
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培育工作,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实现同步,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以时代发展之理念和要求作为培育建设的指导内容,并以长远眼光看待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以此全面整合各方资源,最大化实现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之影响力。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唯有符合时代精神,才能真正代表校园特色文化、发挥长期持续影响效应。
三、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于高校所提出的全新要求,要求高校办学活动及校园文化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符合“内涵式发展”要求,有利于高校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及竞争力。通过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高校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至校园文化,并进一步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形之中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克服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低俗文化、腐朽文化的消极负面影响,让学生得以在多元文化冲突之中把握正确的文化方向,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是一项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中的活动,渗透至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有着全方位影响。由于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集中代表了高校核心文化竞争力,因此其内涵丰富、深刻,有利于促使高校学生走上全面发展之路。
1.重构高校学生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指学生的在思考时所使用的固定“套路”,深受学生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影响。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将高校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渗透于高校各项办学活动的过程,因而会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让学生克服“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在高校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他们势必要采取措施去完善校园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和适应社会。例如,对于应用型高职院校而言,在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时,势必大力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实现深度融合,以此更好地达成向就业市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会开展一系列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及岗位要求,就业素质将显著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也将显著加强。
四、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精准定位:找准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方向
1.精准定位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直接决定了品牌受众对此品牌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维持品牌吸引力的基础。高校应结合自身性质确定品牌形象,比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可以将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定位为“艰苦奋斗,实践创新”精神相符合的形象,并从这一精神出发去设计品牌标识、符号。
2.精准定位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发展
高校进行发展定位的科学方法是“SWOT 分析法”,即分析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及发展挑战。高校需对本校各方面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以此为整体规划提供依据,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战略规划:突出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整体性
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并非一项鼓励性的活动,而是一项整体性活动,需要高校中各主体、各部门参与其中,共同进行品牌培育工作。
1.高校管理者
高校管理者在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中主要承担统筹和管理职能,应着力健全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制度,将校园特色品牌培育作为战略性活动确定下来,同时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大对于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高校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时拥有充足的经费。
2.高校各部门
高校各部门是开展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相关文化活动的主体,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融入企业文化开展校园活动[6]。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活动”,让学生作为企业学徒参与活动,在企业中学习相关技能。
3.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应着力提高其参与意识,促使其认识到培育校园文化品牌之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特色文化社团,比如文学社、戏剧社、读书俱乐部等,让学生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强大助力。
(三)健全机制:协同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
1.传播机制
“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进行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时,需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传播之实效性[7]。高校应利用好各类新媒体,比如本校及本校各院系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等媒介形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社会认同度。
2.维护机制
由于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特征,因而需要健全品牌维护机制,推动高校学生及教职人员共同维护品牌形象,以此保证品牌美誉度,真正实现校园特色文化培育之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品牌维护机制相适应的奖惩机制,对于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者给予奖励,对于损害校园特色文化品牌者给予惩罚[8]。
(四)整合资源:丰富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内涵及外延
1.高校特色专业及学科
高校特色专业及特色学科是高校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实现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价值提升必须依托的资源。高校需要找准自身在全国高等教育之中的地位,发掘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在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时着重突出自身优势。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创新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必须整合的资源。例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时,就可以结合中华传统“工匠精神”设计品牌标识、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3.本地特色文化
整合本地特色文化,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人文风俗、自然地理等各方面资源设计品牌培育活动,并增强活动对于学生参与的吸引力,以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来推动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
(五)项目建设: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基本载体,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之深刻内涵,充分认识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价值。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围绕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一方面保证其针对性,另一方面则保证学生参与度。此外,还应丰富活动类型,设计探究类、社会调查类、实践类、竞赛类等多样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各专业可以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学生完成职业技能实践,从而促使本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对于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通过精准定位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方向、站在全局高度制定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战略规划并调动各主体参与培育工作、健全品牌传播和品牌维护机制、整合各方文化资源并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创新实践路径来有效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