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格:官兵心理健康的盲点
2019-12-08张哲健
张哲健
在越来越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日常社会活动的今天,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形成了新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虚拟人格,它是人们现实人格在虚拟网络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对于部队官兵而言,军营生活的特殊性放大了大家对虚拟网络空间的需求,不少官兵一面享受网络的便利性,一面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性满足自己的不良需求,孵化了不良的虚拟人格,致使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法乱纪行为,给部队、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加强对基层官兵虚拟人格的关注,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统一的人格,已势在必行。
一、虚拟人格产生的必然性
一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连接速度的提升、使用费用的降低为互联网普惠化发展铺平了道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逐步将现实世界“整体搬迁”到虚拟网络空间。网络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真实地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它通过其独有的“社会化”过程催生了个体独有的虚拟人格,它是现实人格的强化也可以是现实人格的补充,在网络架构、运行模式、功能服务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固化。
二是社会需求的网络化。基层官兵正值青春年华,渴望良好而充分的人际交往、社会支持,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官兵的社会需求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玩手机”早已成为了官兵课余生活消遣的首选。需求的满足不断地强化着官兵对智能手机、虚拟网络空间的依赖,投入越来越多的情感和时间。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投射促使了社会需求网络化,而网络化的社会需求衍生出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虚拟人格。不难发现,在基层官兵心中最放不下的是手机,他们认为在虚拟网络空间得到战友领导的认同格外重要,要时刻保持与同学、家人的网上联系,从而获得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还要经常在不同的游戏中破纪录、通过发有趣的朋友圈和小视频疯狂收割“点赞”,促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自我实现感。这些都反映了基层官兵对于虚拟网络空间的归属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不断提升。
三是压力疏导的网络化。学习训练中的挫折、婚恋感情上的不顺、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以及生活中的羁绊都会给官兵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造成官兵心理失衡,衍生出相应的行为阻抗,严重影响现实工作和生活。为缓解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不少官兵难于启齿,懒于寻求他人帮助,选择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进行排解,社交软件、影音作品、手机游戏等都成为了官兵独有的疏导渠道,排解着内心的压力,获得心理支持。久而久之,行为的固化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让基层官兵在虚拟网络空间孕育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培养着自己的虚拟人格,并伴随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强化。
二、虚拟人格的影响因素
虚拟人格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发展于网络技术的创新,不断完善的各类应用软件引导并固化着官兵新型的信息获取模式、社会交往模式、娱乐消遣模式、购物消费模式,影响并塑造着虚拟人格,使之成为当下大家必备且固定的网络思维和行为模式。
一是信息获取模式。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扁平化的网络架构以及不断革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改变了以往信息量总体不足和由上至下信息传播方向的弊端,重塑了官兵认识世界的方式,基层官兵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方式更加自主。大家想获得某方面的信息只要下载对应的应用软件或者浏览相应的网页即可,新闻客户端的偏好设置、社交好友的推荐、公众号的订阅、浏览器的随机推送抑或是付费平台对信息的精选汇编,都在不断提高信息的传播和到达效率。与此相伴产生的是信息获取模式的“副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官兵的认知和虚拟人格的架构。①虚假信息。不少网站或客户端利用人的猎奇和侥幸心理,通过标题吸引、虚假链接、随机弹窗等方式,将虚构、色情、诈骗、赌博等违法信息杂糅在官兵浏览的信息当中。②信息茧房。伴随个性化算法推荐系统的发展,“信息茧房”效应让官兵无形中被桎梏于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领域。单向性的知识纵然让人在某些领域理解的更加精细深刻,但失去了其他领域信息的支持和判别,致使不少官兵出现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的不良心理状态。③碎片化。基层时间节奏快,留给官兵自己支配的时间大都是碎片化的,大家稍微有点时间就会刷新手机,阅读刚刚更新的消息。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不断固化官兵的认知行为,大家不再会耐心地进行长阅读和深思考,不论是文本还是视频内容,时间一长就会选择放弃浏览,或者走马观花的“划过”即可。
二是社会交往模式。当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官兵必备的社会技能,不断强化和拓展着大家的现实社会交往,聊天、朋友圈、短视频、直播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官兵对社交网络化流连忘返,在“谜之留恋”的同时,这些功能满足也改变着官兵的虚拟人格。①加“好友”。当轻点几个按键就能开始了解一个人的生活,官兵对网络交友变得沉迷和依赖,也让大家产生了一种社交幻觉——通过社交软件加好友即拥有了固化的朋友关系和相应的陪伴,无需更多付出却能彼此连接。没有现实生活的社交作为基础,网络社交关系的延续则变得脆弱和艰难。②无效社交。“无效社交”是官兵对网络社交依赖的副作用,诸如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不停关注自己或他人的状态得到多少“赞”、翻看好友的状态却无半点收获、自己没有参与的群聊还是要点开看看聊天记录,以及处理骚扰或垃圾信息等行为,都是官兵仍在孜孜不倦进行的“无效社交”行为。“无效社交”正是源于官兵内心的空虚、无聊,是大家对归属感、安全感需要的投射,在面对孤独感时不能正确使用网络社交,用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断浪费时间在网上苦苦维系着看似亲密的社交关系,这无异于饮鸩止渴。③身体叙事。“网红”是网络社交中的行为“模范”,他们把自己身体行为作为叙事媒介,以直播的方式活跃于社交平台,有着火爆的朋友圈和超高的人气,很多官兵都想模仿这些播主成为新的“网红”。那些憧憬成为直播“网红”的官兵,较之直播的“成功”,他们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却很难为其点赞。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两者差距的加大,导致他们的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冲突越发明显,也因此变的迷茫,最终选择了退出网络社交平台,回归现实生活。
三是娱乐消遣模式。虚拟网络空间的娱乐消遣方式让人们倍感兴奋,极度留恋,宅男宅女的产生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基层官兵由于任务的特殊性,娱乐消遣基本上依靠智能手机,而网络游戏、追剧听书、短视频等则是大家爱不释手的选择。①网络游戏。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让基层官兵不断强化对游戏环境和人物角色的认同,从言行举止到思维方式被深刻地改造着,极端化地向着游戏设定的主题发展。当他们从人机交互的游戏模式转换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时,他们会出现极度的不适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回避、精神萎靡、生理指标降低等不良状态。②倍速浏览。“倍速”是官兵在追剧、听书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信息接收模式。实际上,官兵的“倍速”行为是在极度追求在“倍速”条件下完成打卡的满足感、始终不脱离潮流前沿的优越感。浏览速度的提升会改变大家接收信息、认知世界的模式,让官兵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节奏,变得浮躁难有耐心,倾向于浅尝辄止,不愿意再进行深入思考。③短视频。越来越多的官兵迷恋上这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模仿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的围观,深刻地影响着官兵的价值观念和躯体行为,热衷于通过奇难险异的短视频拍摄而成为观众围观的焦点,被关注的感觉不断地激发官兵中播主“本我”人格的潜能,甚至有播主上传败坏道德、违法乱纪的短视频来满足自我呈现的需要。
四是网络消费模式。网络的互联互通让商家促销的信息、好友购物晒出的朋友圈无时差地抵达每一名基层官兵,极大地催化了官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消费的欲望,而网络购物以其丰富的商品资源、低廉的购买价格、便捷的移动支付、可靠的物流运输等优势不断满足官兵的消费需求。①网络购物。网络购物激发了官兵之间互相攀比和爱慕虚荣的心理,助长了与个人收入不相符合的高消费行为,难免背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滋生了贪图虚荣的不良心理。②虚拟消费。网络虚拟消费逐渐成为官兵收入的主要开支部分,网络游戏买装备需要花钱,观看直播随意打赏需要花钱,竞猜体育比赛结果买几注彩票需要花钱,铤而走险参与网络赌博则更需要花钱。不少官兵因此出现了逃避训练厌恶管理的反常行为,无理地向组织要求增加自我支配的时间,以用于享受在自己买来的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③网络借贷。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开支的提升,部分官兵很难依靠部队发放的津贴维持自己的网络消费需求,他们转而进行各种网络借贷。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官兵都会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等贷款进行超前消费,还有部分官兵会通过不知名的借贷APP进行贷款,再进行网上注册等一系列简单操作后,开始现金贷款并用于支付自己过载的消费需求。有的官兵1部手机竟同时在使用3至4种借贷软件,每种软件中都有多条正在借款的记录,“拆东墙、补西墙”的借贷行为已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官兵连自己的退伍费都已提前消费殆尽,令人痛心不已。
三、有的放矢,培育基层官兵健康虚拟人格
一是主动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正确认识虚拟人格的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它对社会生活颠覆性的变革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不断接受虚拟网络世界再“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虚拟网络的优势和便利,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阶段性矛盾而一味拒绝或者否定网络时代存在的意义。要积极关注网络世界的革新对人格的影响,认识到网络的存在和它所具备的一切功能都将引导并固化官兵新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这是人们虚拟人格产生的根本原因。要认识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隐蔽性是诱导现实人格中的“本我”部分在网络空间投射成为虚拟人格的重要诱因,让官兵在网络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原始满足和“快乐”体验,并逐渐沉迷其中。要认识到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可以通过网络监管、教育引导、行为规范等方式培养人们健康统一的人格。
二是积极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保持对舆论变化的高度敏感,分析把握舆情发展方向,梳理汇总不同导向舆论,切实掌握舆论传播的本质目的。要加强网络“官宣”的主流舆论导向,及时准确真实地讲述事实,表达正确主张和观点,引导主流舆论走向。要区分基层官兵中不同人员层次、不同舆论领域“意见领袖”的选拔,让更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在基层官兵中发挥凝士气、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要重点关注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不断加强其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对舆论导向的辨识度、敏感度、准确度的把握能力,做好“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对基层官兵舆论动向的摸排,及时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掌握其对网络信息的关注重点,有的放矢地做好理论引导,回答官兵的思想困惑。
三是清晰把握官兵心理规律,科学培养网络使用价值观。要转变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地看待网络条件下官兵心理需求,做好“田野调查”,多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建议,切实摸清需求底数,掌握真实情况,杜绝“拍脑袋”决定的调查行为。要在管理上立好规矩,守好安全底线,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用网安全的监管。要避免“套路化”“复杂化”网络使用条件,减少基层官兵不必要的用网麻烦,提高为兵服务保障的质量。要敢于卸下角色面具,在线上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融入基层官兵,让网络真正成为增强官兵关系的助推器,切忌一边加好友、一边屏蔽的“僵尸”关系。要开诚布公地加强教育引导,讲清网络使用的利弊,明晰安全使用的方式,树立网络使用的正确价值导向。要身体力行地规范用网行为,通过行为示范、典型剖析、心得交流等方式,廓清官兵心理困惑,避开网络陷阱,固化健康用网行为,培养良好的虚拟人格。
四是密切关联线上线下生活,促进“两个人格”同步发展。要坚持好我军带兵育人的优良传统,传承创新好组织生活、“三帮一带”、“双四一”等工作制度和方法,不能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就乱了带兵育人的章法,变得缩手缩脚,难以深入官兵内心、让人信服。要清楚地认识到虚拟网络空间的根本源于现实生活,要切实增强军营现实生活的时代感和感召力,始终保持军营生活对基层官兵的吸引力,让官兵发自内心地热爱军营生活,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用基层官兵自己的声音在线上传递“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正能量。要统筹线上线下官兵人格的培养,同频共振,下大力气守好政治工作在网络空间的主阵地,通过数据研判、形势把握,打好“预防针”,引导官兵合理规划线上时间,积极倡导健康用网,避免“多米诺”效应,针对网络成瘾的官兵要坚决予以思想教育和行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