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相伴 乐动人生
——记著名钢琴教育家刘畅标教授
2019-12-08李壮壮
●李壮壮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圣经》对于生命大意有这样的表述:一粒麦子不落在土壤里,它仍然是一粒麦子,如果把它播撒在肥沃的土地里,就会结出无数颗麦子。音乐犹如这颗麦粒,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穿越时空,启迪心灵,传递真善美,以钟灵毓秀、至纯至简的精神内涵滋养着我们的生命。爱因斯坦对于音乐也曾有这样认识: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耄耋高龄的刘畅标教授,正如这颗音乐麦粒,将自己对于钢琴艺术的爱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教育土壤中。很早就想用文字写一写我的恩师刘畅标教授了。恩师在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教诲,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愈积愈深,难以忘怀。
记得1982年初春,年仅12岁的我离开兰州,独自一人赴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进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的我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好奇:古朴典雅的教学楼,书香静谧的图书馆,乐声悠扬的钢琴声……在教学北楼遇见到了我的恩师——刘畅标教授。
一、我对先生的认识
(一)热爱艺术求真知——求学之路
刘畅标教授1929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台山市。父亲刘明,母亲余玉蟾,姐姐刘金定(毕业于燕京大学钢琴专业)、刘畅娴,哥哥刘畅德、刘畅耀,其父亲刘明老先生早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厚重的传统文化和西学滋养,为刘畅标教授日后成为著名钢琴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打下了良好的家学基础。
1947年,刘畅标教授就读于燕京大学音乐系(时任校长司徒雷登),主修钢琴演奏专业,师从苏路德(美国)、邵可侣(法国)、葛维廉(美国),1951年7月毕业。同期同学有席文荫、杨儒怀、赵庆闰、朱启芸、刘培荫、娄彰后、全如玢、李菊红、曹悦孙、孙幼云、叶道纯、李扬文、邓炎昌等,这些同学后来都成为新中国钢琴艺术教育的奠基者。1951年9月至1952年9月在燕京大学音乐系任助教,时任系主任为许勇三。1952年9月至1958年12月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助教、讲师,时任系主任为朱世民、易开基、朱工一和周广仁,期间曾师从朱工一和苏联专家塔图良等业余进修。1958年12月起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钢琴教研室主任、钢琴系主任等职,并担任西安市政协第8届和第9届政协委员。
(二)黑白琴键抒情怀——教学之路
先生的钢琴演奏热情细腻、节奏自如、色调丰富多变。他刻苦钻研中外钢琴文献,系统总结钢琴演奏技巧,他与老同事们一道开创了西北地区钢琴教育事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出后来在陕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钢琴演奏家与教育家,诸如潘丽浩、李美杰、王联云、薛冰清、曲大平、张道行、孙桂英、孙卫国、常随岗、王嘉宽、张大为等数十名主修学生,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钢琴教学的中坚力量。经先生教授的学生曾在全国钢琴比赛获得多项奖项,他的学生得到众多国外钢琴专家好评,许多学生留学海外继续深造,国外专家对其学生掌握的钢琴曲目之广泛和演奏技术之娴熟深感钦佩。他培养的钢琴演奏家、钢琴艺术指导和钢琴专业教师已经满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先生潜心培育人才,治学严谨,爱生如子。认真备课示范,善于因材施教,经常组织学生演奏会。教学和欣赏曲库涵盖古今中外各个流派,从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给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出邓小妮、孙丹萍、葛明、潘玫玫、张晨、陆平、李壮壮、何南南、朱迪、程池、邓捷、宋芸、李健健、郭骅、张亮、吴晓韬、陈玮盈、郭瑞、冀莹、耿蕾、刘玉茹、宋欣语、蒋志华、张一舟等附中及本科钢琴专业主修学生。本世纪初还指导出李壮壮、邓捷、吴晓韬、吴琛、刘玉茹、宋欣语、刘娟、梁爽、李振中等多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钢琴教育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三)创新融合苦钻研——学术之路
先生结合多年的钢琴教学与演奏经验,潜心研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等音乐流派的钢琴作品与演奏风格。在众多音乐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钢琴演奏中的浪漫主义风格问题》、《造型的声音艺术》、《演奏者艺术修养随谈》、《钢琴教师的责任》、《启迪对钢琴学生的诠释》、《略论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踏板法》、《伸缩处理(Rubato)能教吗?》、《铮铮古琴韵——斯卡拉蒂奏鸣曲初探》、《从初、中级钢琴演奏想起》等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先生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宽广,横跨钢琴教学表演和作曲技术理论两大领域。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勤于思考、融合创新,为钢琴系专业学生创作了《钢琴练习曲十首》,作为钢琴专业学生更高层次专业拓展的必备教材;结合生活之地域文化和特有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钢琴独奏曲《人世间——钢琴组曲》,独有的旋律特色、丰富的和声色彩、复杂的对位技术和难易结合的演奏技巧,深受钢琴演奏者推崇和喜爱,成为音乐会的常选曲目。
先生重视社会艺术实践,不但自己参加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实践,还经常组织学生进校园、赴军营等艺术实践活动。他自己先后在天津、陕西、四川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多次,曲目广泛丰富,风格严谨细腻。外国曲目有肖邦《e小调圆舞曲》、《第三首E大调练习曲》、《练习曲OP.10之3》,德沃夏克《圆舞曲》、《侧影》,德法亚《火祭舞》,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等;中国曲目有钢琴协奏曲《黄河》、饶余燕的《秦川新歌》、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的《翻身道情》、瞿维的《花鼓》、杨振维的《孔雀组曲》、雷格罗纳的《玛拉甘那舞曲》、陈培勋的《卖杂货》、杨汝怀的《钢琴协奏曲——绥远随想曲》等。
先生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曾邀请众多名家来校讲学,传授教学经验。先后邀请了著名钢琴演奏大师刘诗昆、殷承宗、傅聪、石叔诚、周广仁、杨峻和声乐家茅爱立等到来校演出、教学、交流,并多次担任汉斯卡恩、李献敏等国外专家学者的口语翻译,是学界公认的“两栖”专家。多次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劳伦斯音乐学院、费城坦普尔大学音乐学院和内华达州立大学音乐系介绍中国钢琴音乐并作学术报告,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得美国《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并被入典美国《世纪500位有影响的名人录》。鉴于其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陕西电视台为其拍摄了专题电视片《生命在这里闪光——记钢琴教育家刘畅标教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教育界极高评价。
二、先生对我专业的启迪和教学的影响
(一)注重细微 基础扎实
一位好教师,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理念能影响学生,他们是学生眼中的道德楷模。
我7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1-2个小时,最初的学琴完全是被迫进行的。枯燥的哈农音阶和指法练习,单调和缺乏变化的车尔尼,还有复杂和头疼的巴赫……但是到了后来,是我自己选择了音乐,选择了钢琴。
12岁时,我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正式开始了我的钢琴专业之路,我的主课老师就是刘畅标教授。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考学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而不失威严。开学的第一堂课是听我假期准备的乐曲,这是难忘的一节课。我是在非常忐忑中弹完了我假期的作业,弹完后,过了很久,先生都没有说话。我回头发现先生正在他的笔记本上不停地记录着什么。又过了一会,他把我叫了过去,给我说了一些我所存在的问题,本子翻开的页面记录着我上课的内容,一项一项记录的十分详细,哪个小节我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我应如何改正,还有应该注意的指法和踏板技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笔记本页面干净整齐,字写得非常漂亮,不时还有一些钢琴术语,厚厚的本子边有写了我名字的标签。
我又回到钢琴前,先生先教我做了一组放松练习,并嘱咐我每天练琴前要做这组练习。踏板方面,可能是以前没有重视其运用,所以我改了很久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先生干脆蹲下用手搬着我的脚不停的练习。这件事使我感到十分震惊,到现在我还不时的想起,这绝不是在做戏!在他的眼里是一件很正常很普通的小事,但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影响了我一生。
先生非常注重细微,他让学生们每人要买一本音乐术语字典,让我们把谱子上所有的术语都写出来,并让我们记住它们的发音和区别。存在技术难点的地方,指法必须写出来。同时,先生还要求学生们每次课后要做笔记,每次上课前要检查,我第一次记笔记写了一个小时,认认真真记了两个页面。先生很认真地看完,然后给我说什么内容需要再深入,哪些口语化的词不需要,哪些条理不够清晰,哪些内容的主次不鲜明,哪些记录的顺序需要再调整一下等等细节,十分细致。
针对我的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先生增加了三度、六度、八度、十度音阶,和弦、琶音及双音音阶练习。同时还增加了克拉莫练习曲、车尔尼718左手练习、821的8小节练习等,通过几年的努力,先生让我比较规范系统地训练了基本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言传身教 率先垂范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由于自己在读书期间的知识大都还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教授学生还比较得心应手。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头脑中的那些知识在逐渐流失,慢慢地,自己能够比较自信、随意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或讨论的知识也只有自己所教的那些内容。再后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情况逐渐变得糟糕,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过程越来越生硬,只能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套路”行走,自己的教学成绩下降,工作压力也随之变大。
我的这种经历和体验,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很多教师只要自己的教学成绩还过得去,都没有坚持再学习的习惯,其他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没有用的。这时,我意识到了危机,需要继续学习,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库。2000年有幸考入先生门下,成为我校钢琴系、也是先生第一位钢琴演奏方向硕士研究生。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素养和高深的专业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我。每次去先生家里,总能看到他的书房茶几上放满了不同版本的乐谱,一支铅笔及谱面上记录的标记。录音机里是音响资料,不时还要在钢琴上弹奏,并非常认真仔细地标注指法、句法及踏板的运用等。他每天都会有2-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是一个70多岁高龄的“老学生”。他的这种学习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学习。我会对一个作曲家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学习,也不断看谱、听录音、研究不同版本的技法和处理细节。
对学生关心爱护,是春风化雨,更是润物无声。研究生毕业后,我一边专业学习,教授本科学生外,一边还教授附中钢琴专业学生,先生得知后,根据我的实际情况,不但对我的学习进行指导,还抽出时间,听我给附中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环节,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这些建议和指导,我和学生们都记忆尤深、获益匪浅,直接影响着我后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记得学生吴羽翀准备参加第三届鼓浪屿全国钢琴比赛时,找先生听课,为了能以较好的成绩进入第二轮,我当时把重点全部放在了前两轮上,第三轮的曲子没有好好准备。先生了解情况后严肃地对我说,要有自信,我相信他的实力,同时也相信你能教好他。最后吴羽翀进入决赛,并获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拜师的时候必须要谨慎选择,拜一个好的老师才能得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到更有内涵的知识,先生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使我得到教益和帮助。多年来的钢琴学习和教学生涯,无不伴随着先生的启发与教诲,在课堂上,对我提出了许多珍贵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在日常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回想听先生讲解时的所得、和先生探讨时的收获以及从先生一言一行中得到的启发,可谓终身受用。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不断成长,使我不断进步。
三、结语
今年,先生步入九十周岁高龄的鲐背之年了,从他的音乐人生轨迹使我们了解到老一辈音乐家的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更感受到先生严谨、勤奋、坚韧的治学态度,他的钢琴艺术教育、音乐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一如他的人生轨迹,于学校、于学生、于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学术上不断追寻的探索意识。先生身上所表现出的有理想、有担当的艺术家情怀给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树立了标杆、榜样。
刘畅标教授——我的恩师,您就是《圣经》表述的一粒播撒在土壤里的麦子,孕育出无数枝丰硕饱满的麦粒,我就是其中的那一粒!感恩恩师: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才不会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关爱,才会更加充满自信……
谨以此文献给恩师九十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