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记忆
——贺刘畅标先生九十高寿
2019-12-08白陆平
●白陆平
时光荏苒,韶华飞逝,记忆中慈祥、温暖、博学,严谨而儒雅的刘畅标先生今年已九十岁高龄了。前不久,与李壮壮、吴晓韬、邓捷等几个学弟学妹聊天,谈及刘畅标先生,大家思绪万千,腹有千言,总觉得先生九十岁华诞之年,我们这些曾沐浴在先生音乐艺术世界中,得到先生教育、指导、训练、点拨而成长起来的后人们应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几位学弟学妹,虽然已是学校院、系的主任、副主任,教授与副教授了(我本人已是退休返聘教师),但每当练琴,上课和备课时,总会想起先生曾经的谆谆教诲,想起先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所以大家就希望我能写一篇纪念小文,以表达对先生生日的祝贺。
想写,真的是想写。可是坐在桌前,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先生的为师之道、艺术风范岂是我等能评价的么!我是学手风琴的,不是先生的主课学生,但统归在钢琴系。那个年代学生少,因此系里各专业的教研活动、考试考查都在一起进行。刘畅标先生一直主持系里的工作,也主持教研室活动,而我正是在先生的直接关心下,从学生时代到中央音乐学院委托培养,毕业后留校工作,再送中央院进修学习,返校后边教学边兼任系秘书等等,所以,受到先生的指导、培养、教育可能更多,一直到后来被学校调往音教系主持工作,以至任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多年,先生的治学思想和学术风范都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
曾记得,在先生的主持下,每学期学生专业考试结束后,都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肯定进步,指出不足,提出教与学的着眼点和努力方向。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都会组织教研室研究讨论、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集思广益,研究确定针对不同学生更为适合的教学曲目,把教学研究与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机结合。这也是我院钢琴教学在先生的主持下形成的优秀教学传统。
曾记得,1974年学院排练钢琴协奏曲《黄河》,由先生担任钢琴演奏。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十年浩劫,先生同许多人一样,刚经历了“劳动改造”和批判“封、资、修”的身心摧残,马上要胜任《黄河》这样一部高难度作品的演奏,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先生不仅拿下来了,而且演出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轰动了整个西北地区。当然先生坚强的毅力,刻苦忘我的专业精神,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却是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先生人生经历与《黄河》作品的情感共鸣与表达。
曾记得,作为学科带头人与主持人,由于当时学校的办公条件很差,先生多次就在自己家中召开会议,大家高椅子,低板凳,讨论学科发展,进行教学研究与讨论,聆听经典的钢琴音乐,也不乏有时在会议结束后就留在先生家里聚餐,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当年的先生,虽然平时多是严肃、认真、行为端正的样子,但也极具谈笑风生、豁达开朗的情趣与风貌。
曾记得,学生时代时,学校送我去中央音乐学院委托培养,先生为了我在异地的学习、生活能更方便些,就专门给他的好友——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杨儒怀先生写信,希望对我予以关照。杨先生也的确够“哥们”,多次见到我都嘘寒问暖,几次将难得的音乐会门票送到我的手上,还推荐一些理论书籍给我看。可以说,刘先生、杨先生那一代老教师的品格深深地种入了我的心田,成为我人生追求中的一种精神引导和鞭策。
曾记得,初为人师的前两年里,先生多次亲临我的课堂听课,每次来时都按点准到,听课中间一言不发,学生下课走后,就会和我讨论,讲一些关于作品分析、教学方法、课堂节奏、教学重点等方面的要点和知识,指导和帮助我提高教学能力。
曾记得,一次青年教师专业汇报后,先生来到我的琴房,非常高兴地肯定了我的演奏,同时与我谈心交流,告诫我如何处理好个人演奏与日常教学的关系。先生博学,英文极好,每次与先生交谈,都能听到、学到我所不懂的知识。所以,但凡遇到有关音乐方面或外语方面的不惑,我都会找先生请教,而先生也总是有问必答,甚至有些问题已作答了,还会回家后再查资料,第二天又告诉我更加详细的解释和内容。这就是先生的学术风格。
曾记得,我结婚不久,爱人在外地,平时依然是过单身生活,一次就医小手术被先生知道,当即提出让我到他家疗养恢复。虽然被我拒绝,但先生的美意和爱心,足足温暖了我几十年,至今想起,我的心仍然是热的。
曾记得……
此文不是文,是文就会润色加彩,以先生的品格作风似有不公,所以只是记忆中的点滴回忆,更无法表达各位学弟学妹们的深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愿先生天天快乐,健康长寿!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