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字问题

2019-12-08

歌唱艺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刘半农赵元任指代

于 峰

绪 论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是赵元任根据刘半农的诗歌谱曲而成。这首诗是刘半农在1920年作于英国伦敦,1926年赵元任谱曲后迅速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据《申报》1935年1月所载,百代唱片里曾收录《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曲,由赵元任和李任公分别演唱。可见,赵元任演唱并录制这首艺术歌曲是在1935年或者更早的时候。然而,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到底是“他”还是“她”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声乐从业者及爱好者,甚至相关研究者。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声乐曲谱,一般都是使用“他”这个字。这首艺术歌曲中“他”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81年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选集》①,选集中选编的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是不是就和此处选编的一致?其实不然。纵观这首艺术歌曲的诞生和刘半农当时创作这首诗歌的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诗歌集和曲谱集或者其他文献中都是用的是“她”这个字,无论是1923年的北京《晨报副刊》,还是1926年出版的刘半农的《扬鞭集》等。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关于“她”字的寓意的争论较多。而在此之后,由于《赵元任歌曲选集》的出现,关于“她”与“他”的论争日趋增多。本文试图从“她”字的来源与使用、刘半农诗歌创作中的“她”、“她”字的寓意、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角度入手,探析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关于“她”字的问题。

一、“她”字的来源与使用

“她”,一般而言,有两层意思:一是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是“她”,复数是“她们”;二是代表祖国、母亲等,代表着尊敬、敬爱之意。在古代,“她”字早已出现,读作“姐”。《集韵》中“姐毑她媎”并列,云:“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五四运动掀起了白话文的热潮,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代词专指女性,有时和男性的“他”混用,有时用“伊”字和“他”加以区分。刘半农作为语言学家,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个字的性别差异,率先提出了“她”字的使用问题,这时候才被读作“tā”。

1920年8月9日,刘半农的《“她”字问题》③发表于《时事新报》,刘半农在文中讲述了他当时提出运用“她”字的这段历史。刘半农当时主张造一个“她”字,但是,因为他本人对这个字还是有些迟疑,所以用的很少,至于在文章中有没有正式使用“她”,刘半农自己也记不清了。关于刘半农提出运用“她”这个字的想法,周作人先生曾经在1918年8月15日于《新青年》上发表的《改革》④中言及此问题,他说:“由于中国现行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男‘他’这个字并用。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姑且用男‘他’这个字下面标注一个‘女’字这种方式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较为妥当。”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她”字是由刘半农在现代汉语中首次使用就是以此为依据。从刘半农和周作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刘半农首先计划使用或者首次使用了“她”这个字,但周作人鉴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用起来较为困难,建议采取保守的方式。也许正是在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些人在对“她”字这类少用的生僻字面前趋于保守,使得“她”字没有在社会上推广使用。然而,这些史料还不足以论证“她”在刘半农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使用与否。

二、刘半农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

据刘半农的女儿刘小蕙所著的《父亲刘半农》⑤中记载,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写于伦敦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使用的是女字旁的“她”,也是首次将“她”字引入诗句。由于并未留存刘半农在伦敦时创作这首诗歌的手稿,刘小惠对父亲的回忆成了比较权威的说法,也是论证刘半农最先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歌中使用的是“她”这个字的最重要证据之一。1923年9月16日,北京的《晨报副刊》发表了一首名为《情歌》⑥的诗歌,其实就是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用的也是女字旁的“她”。值得注意的是,从1920年刘半农创作之诗,到1923年在报刊上发表,首次使用了《情歌》这个名称。至于原因,可能与诗歌的内容有关。1926年9月,在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刘半农的诗集《扬鞭集》中,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名字替代《情歌》,并且用的就是女字旁的“她”。1988年,日本学者菊地隆雄⑦将《教我如何不想她》翻译成日语,由于使用了《扬鞭集》里的版本作为原文进行翻译,所以也是使用的“她”字。至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从最初在国外创作传入国内,现在又走出了国门。

廖辅叔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他”字》⑧中认为,我们目前所有的出版物,从冯文炳的《谈新诗》到赵景深的《半农诗歌集评》,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刘半农诗选》、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刘半农代表作》,还有《新诗鉴赏辞典》等,这些著作中都是印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徐瑞岳在《刘半农研究》⑨中也提到这首诗歌写作《叫(教)我如何不想她》,认为综合之前学者对这首诗歌的研究,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歌词定为“教我如何不想‘她’”有较合理的证据。

通过上述史料的佐证,通过诗歌创作时间、相关出版物的出版时间的推断和刘半农子女的回忆,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80年代赵元任的《赵元任歌曲选集》出版之前,《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艺术歌曲都是使用的“她”字。

三、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她”字寓意的几种说法

刘半农创作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字究竟指代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指代爱情,指代刘半农心中的“她”;有人认为指代祖国,身在异国他乡留学的刘半农饱受思乡之苦,自然吟诗作赋。当然,一些持男“他”意见的学者则认为,刘半农去伦敦之后,在1920年5月3日曾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表示不忘故友。但,由于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证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中是“她”字,所以这种观点自然也就立不住脚了。笔者以为,认为“她”字是指代爱情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据徐瑞岳所作《刘半农生平年表》⑩记载,1920年2月7日,刘半农自上海乘日轮,携眷入欧,也就是说,当时刘半农是带着家眷一起去了伦敦。所以,刘半农应没有思念爱人之意。而且,1920年8月1日,刘半农的子女育伦、育敦在伦敦出生,足见其夫妻感情深厚。一家四口在伦敦生活,“她”字指代爱情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由此,我们可以试推论,《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字指代祖国的说法是成立的。缘由,自然是身处伦敦的刘半农对祖国的眷恋。当时国内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刘半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即便是身在伦敦,亦经常搜集外国民歌寄给国内友人,可见其对新文化运动的炽热情怀,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刘半农心系祖国。

据《海外的中国民歌》⑪记载,刘半农在伦敦留学时,从一本英文著作中译出短歌五首,并寄给了北大歌谣研究会,对流传在国外的中国民歌做了初次介绍。此外,刘半农于1925年在巴黎留学时也曾把在国外搜集到的《太平天国民歌》和《孟姜女》邮寄给了国内友人。可见,刘半农在异国他乡对于祖国的深深思念。刘半农同时期的诗歌,也流露出他思念国家、故乡的情怀。如,1920年8月16日,同样作于伦敦的诗歌《静》:“她回想到三十年前……只是三十年,很近,他两点漆黑的小眼,她还记得很清。”⑫所以,从刘半农在伦敦搜集民歌、俗曲寄给国内友人和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来看,刘半农身处伦敦时期对祖国的眷恋都体现在其行为和作品中,《教我如何不想她》自不会例外。

四、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为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曲作者赵元任,可以说是“她”字问题的见证者。1924年,赵元任赴欧洲访问,和刘半农交流语言学问题,所以,他对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在1926年谱曲之前的情况了解应该是深入和直接的。俞玉滋在《记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⑬中写道,在赵元任先生1981年回国探亲时,他们曾经向赵元任先生请教关于这首艺术歌曲中的“她”字问题。赵元任当时认为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歌曲—可以是男“他”,可以是女“她”,也可以是一切心爱的“他”。原因是,这首诗歌是刘半农1920年在英国伦敦时所写,身在他乡的刘半农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也就是说,赵元任认为歌曲中的“tā”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还可以是“它”。可见,赵元任作为语言学家对《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她”字的使用显示出了多重看法。

在大家努力探索究竟是“他”还是“她”的道路上,想直接取证于赵元任的人还得出过一些关于“她”的传闻。吕金藻在《音乐春秋: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故事选》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随着这首艺术歌曲的流传,一些人为了揭穿“她”字的内幕,经过长时间考证后,得到了关于“她”的一个消息,即这个“她”指的是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位校花。当然,也有人当面询问过刘半农和赵元任,他俩都是一笑了之。这无疑更加深了这首艺术歌曲的神秘感。

究竟刘半农当时在伦敦写下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他”还是“她”?2014年,杨燕迪、姜蕾编著的《音乐欣赏》⑮曾给出过答案,文中认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原词为“她”字,由于赵元任先生认为“他”在汉字中可以代表男“他”和女“她”,在性别上可通用,用“他”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改为了“他”。1934年,刘半农病逝后,赵元任为之撰写的挽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段史实:“十载演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她。”⑯在挽联中,赵元任使用了“她”这个字,算是又把当初改动的“她”字还给了刘半农。也就是说,《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本使用的是“她”,后来由赵元任改为了“他”。刘半农和赵元任同样作为语言学家,刘半农的“她”和赵元任改“她”为“他”,其语言上的学术依据和道理,现在难下定论,但我们清楚了这段关于“她”字问题的前后经过。

小 结

无论从“她”字的寓意,还是刘半农创作前后的经历,抑或是从赵元任及相关人士的说法来看,刘半农当时在伦敦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确实是使用了“她”这个字。当然,这首艺术歌曲的经典之处除了“她”的运用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回味和探讨的地方,如“教”字和“叫”字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赵元任在谱曲方面的成功之处等。刘半农对“她”的使用既寄托自己身在伦敦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又创新性地把古代汉语运用到现代汉语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无疑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那段历史,蕴含了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怀。

注 释

①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赵元任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4页。

②赵振铎《集韵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8页。

③刘半农《她字问题》,《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第8期。

④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号。

⑤刘小蕙《父亲刘半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⑥刘半农《情歌》,《晨报副刊》1923年第9期。

⑦〔日〕菊地隆雄《教我如何不想她》,《日语知识》1988年第3期。

⑧廖辅叔《论〈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他”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⑨徐瑞岳《刘半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⑩同注⑨,第150页。

⑪黄勇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刘半农》,汕头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⑫刘半农《扬鞭集》,北新书局1926年版,第38页。

⑬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化史料丛刊》第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⑭吕金藻《音乐春秋: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故事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⑮杨燕迪、姜蕾《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页。

⑯于林青《中国优秀歌曲百首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猜你喜欢

刘半农赵元任指代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店员嘲笑赵元任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刘半农“找骂”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
“不一而足”话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