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教育视域下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2019-12-07张会庆张传庆
张会庆,张传庆
(1.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一、问题的提出
《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 年西藏人才资源总量将达48.3 万人,着重围绕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保护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着力实施“十大工程”,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材料应用等高新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网络扶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新能源汽车、高寒探险旅游装备制造等技术应用和发展[1],这些目标任务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卓越的新工科人才。“缺人才”尤其是本土化的新工科人才缺口成为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西藏高校的工科本科专业始于2001 年,西藏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和信息工程,当年招收102 名学生。经过不断调整,开设的工科本科专业情况如表1所示,目前,工科在校生近5000人。
表1:西藏高校工科专业设置情况统计表
新工科概念提出以来,西藏高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对于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2018年开展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西藏高校有4项(见表2)。
新工科建设计划的启动,对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新工科建设目标来看,西藏新工科人才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够等问题。目前西藏工科人才主要来源于西藏高校毕业生、内地高校西藏生源学生,内地进藏的学生和援藏人才等,其中,西藏高校作为西藏人才培养基地,对于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因而西藏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西藏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生力军,稳定的工科人才队伍要依靠西藏高校来培养[2]。由于高海拔缺氧环境和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使得西藏经济社会建设中工科人才稀缺,急需新工科背景的科学技术人才,西藏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让许多内地人才难以适应,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本土化西藏新工科人才迫在眉睫[3]。基于此,研究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与措施,创新性地改进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新工科人才,对推进新形势下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造、创新和创业三者有机整合为教育统一体即为“三创”教育。“三创”教育体系符合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以较为成熟、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确保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地有效开展。但是,由于“三创”教育在融入民族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还很少,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也未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如何完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环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还不成熟,本文希望在这些方面能有所突破。
表2:西藏高校开展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情况表
二、相关概念
(一)“三创”教育
2000年武汉大学最早提出以“创新、创造和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理念和方法[4],经过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以“三创”教育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相关研究始于2002 年[5],随后成果数量偶有减少,但总体逐渐递增(见图1)。截至2018 年12 月共计有252 篇学术论文。以创造、创新和创业为“三创”教育主体内容的居多,还有“创客”“创业”与“创新”三种教育[6],或是“创新、创业和创意”教育[7][8],或是“创新、创业和创优”教育[9]等不同提法,虽然各自着眼点和针对性不同,但均强调“三创”融合的整体性,而不是提倡三者的之一或之二,核心精神都体现在“创”上,以创出“新”事物的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突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应对创新型社会和就业压力挑战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而开展融为一体的“三创”教育。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被视为“双创”教育首次提出。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从2016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0]。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教育在各高校得以普遍开展。“三创”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独实施创新等教育后发现其效果不佳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新兴工科以突出未来的创新与创造必将无处不在的新经济为背景,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出新事物应该是其立命之本。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已经被广泛认可的“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创造”教育,并置于三创之首,沿用最早武汉大学提出的“三创”教育更具有代表性和符合新经济时代新工科建设发展的趋势。
图1:2002-2018年“三创”教育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
学者们普遍认为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三者的内涵不同,但主旨一致,在实践上无法分开,“三创”教育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种新趋势[11]。“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操作策略、实现条件、评价体系等基本要素构成[12],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教育的新形态——开创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的新型教育[13],只有把三者综合起来,熔炼为“三创”教育理念,才会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共享,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最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14]。
(二)新工科及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提出始于2017 年复旦共识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2019 年2 月,召开了新工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展交流会,着力推进新工科再深化,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短短两年的时间,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以“新工科”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截至2018 年12 月,已有1300余篇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新工科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新”是多层次的,含有新兴产业领域的工科和原有工科的改造升级,还包括构建新工科专业的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内涵要求。
新工科人才是一个动态的内涵丰富概念,其标准和特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研究的新工科人才统指具有科学技术领域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新工科专业技术人员。西藏新工科人才特指热爱西藏、立志奉献西藏,服务于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工科专业技术人员。新兴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快于传统产业,基于此,新工科人才不仅具有工科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需要熟悉经济、金融、管理等交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具备行业感知能力、“三创”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引领和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才能被称为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5]。
二、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
笔者查阅资料并走访西藏高校、政府和企业等部门调研发现,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现实困境,需要予以重点突破,进而推动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长足发展。
(一)理念急需扭转
受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工科教育起步晚,积淀不够深厚,经验积累不足,新工科建设相对落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影响了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认知的提升。目前西藏高等教育中工科专业所占比重低,工科生往往混同于文科生的培养,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轻视实践实训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致使工科生的“三创”能力培养流于形式。传统教育惯性思维方式和维护校园稳定大局等任务,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牵制了人才培养,经常过于担心学生外出实践的安全稳定因素,只是尝试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简单添加实践教学环节,并未从根本上树立“三创”能力培养的新理念,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
工科生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解放,提高对新工科的认知,准确把握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形势。目前西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增大,但工科生及其家长对新工科认识不到位,就业观念陈旧,就业去向往往偏好于行政事业单位,报考公务员成为主要就业途径,对于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认可度不高。在就业形势的逼迫下,很多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驾驶证、专业资格等证书考试。笔者调研16名区内生源工科学生家长,均表示让其孩子优先考取西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不考虑内地就业。如果子女考不上,会支持在家待业复习,来年再考,实在考不上的话,只有6人表示会支持其应聘企业,只有3人会支持其自主创业。
从供给侧来看,由于新工科涉及知识面广和能力的高精深,西藏需要很多高层次人才从事新工科研发工作,但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囿于工科学习难度大和尽早就业观念等影响,普遍放弃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机会,致使难以完成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西藏现有很多工科岗位,被一些中学生经过培训后所占有,而大学生错位发展意识弱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优势体现不出来,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处于两难境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有效地设置课程是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但现有课程设置与西藏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结合性不强,依据学生兴趣、个性化需求培养不够,内容陈旧,以传授知识为主,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明显等问题,还未完全建立起有效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集群。课程设计取向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缺乏人本主义取向,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全过程中缺乏广泛调研,缺少行业专家等人员的群策群力。理论课程内容陈旧,与实践课程之间衔接缺少融合通道,如已经被更新淘汰的计算机编程软件课程还在开设,被业界公认的新方法和内容没有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学生难以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和就业等动态信息。理论课居多,实践课较少,交叉跨学科综合课程更少,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等通识课程缺乏,存在课程内容重复、与西藏实际脱节和简单拼凑的现象,难以打牢厚基础、宽口径的就业基础,培养出具有高雅气质的新工科人才。
课程结构上必修课和专业课较多,选修课开出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限于师资力量等原因,很多课程开设为网络课程,但面授辅导和监控力度不配套。受课时限制和安全因素等影响,很多学生未真正参与工程实训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活动。“三创”培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严重,职业规划和工科伦理道德教育薄弱,有学者调研西藏大学工科学生发现理论课程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程,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16]。
(三)师资力量薄弱
西藏高等教育长期以文科专业见长,工科教师群体小,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上都与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差距较大。西藏高寒缺氧、地处边疆的生活工作艰苦环境,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同时工科教师在内地需求紧俏、待遇较高等导致师资引进难度重重,使得教师数量不足,进而要减少开课数和压缩学时。
其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三创”教育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应对和解决的能力。人才引进源头上难度大,导致学历、从业经验等方面降低标准,同时,囿于工学矛盾突出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限制,在职教育效果不佳,对于新工科的发展前沿把握和知识体系更新难度很大,致使具有深厚学术基础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和“三创”能力的教师较为缺乏。
(四)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没有围绕人才需求的导向性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习能力的教学缺失,存在工科教学理科化、文科化的现象,工程训练的核心功能没有体现。教学活动组织上,过度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夯实、工程规范的掌握与工程经验的积累,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加单一的实验教学,难以将工科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方式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西藏高校已拥有信息化教学软硬件平台,但是,笔者调研发现由于教师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还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法辅以演示法和集中实践教学,素质培养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最终落地。缺乏工程实战案例和真实体验实践环节、以理论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易接受感性知识的特点[17]。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由科研处负责,但科研处主要为教师服务而不与学生打交道,没有开展对学生的科研管理,造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学生无关[18],难以培养学生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的综合能力。
(五)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评价体系仍局限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知识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知识获得,过度强调工科技能训练的独立性,对于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深层因素没有综合深入考量,缺乏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三创”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及时反馈。工科学院办学自主权很小,往往套用文科学院评价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培养主体作用和活力。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等评价上沿用以论文、项目数量为导向的考评体系,从事“三创”教育和新技术服务于社会的主体作用没有得以体现,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极大影响了教师从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三创”教育对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21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和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19],“三创”教育是把握新世纪初期发展机遇期和应对全球化竞争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而新工科建设也是在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需求和国家转型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质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三创”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完全可以有机融合,聚焦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升级需求和社会变迁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着天然的耦合性,对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有着极强的适切性。
(一)深化了培养什么样的西藏新工科人才认识
培育什么样的新工科人才有着导向作用,是培养主客体始终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基于新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侧重能力素养提升,而非简单识记知识的“三创”教育,从“创”的视角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西藏新工科人才这一问题。从就业工作内容和性质上看,新工科人才主要从事与“创”有关的科技活动,既是脑力劳动者更是体力劳动者,需要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与“三创”教育目标相耦合。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三创”教育体系使得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更好地明确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提升到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高度,培养出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工科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质量、内容等都影响着新工科人才的成长,培养出的具有“三创”能力的手脑并用的新工科人才与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怎么培养西藏新工科人才提供了新举措
怎么培养新工科人才,促进西藏长足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理上看,“三创”教育使高等教育体系获得了一个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20],是西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对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形式、途径、过程和方法等都指导作用。“三创”教育是建强工科专业,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办好一流大学和一流专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创造本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具体化,是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三创”教育前所未有地把发展新工科人才的能动性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破除“一个模具塑造所有人”的培养模式,强调培养主体要为培养客体的“三创”能力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是深化西藏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为如何培养西藏新工科人才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三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主体要主动迎接社会变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促进新工科人才成长的各方面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成才育人环境,培养具有“三创”的精神和能力的西藏新工科人才,促进西藏内生的技术进步,增强西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因此需要围绕“创”和“新”字来创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能动性发挥,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调动培养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积极推行创造创新与创业、讲授与自主探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通识课与专业课并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实践实习、科学实验等培养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政治素质、知识结构以及“三创”能力。
(三)回答了为谁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问题
新工科的“新”归根结底与“三创”教育的目标一致,即构建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造就复合型工程人才。“三创”教育与新工科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出的创造型、创新型和创业型等能力侧重点不同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既相互重叠又各具专长,找准各自立命之本,在工程领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相互配合,在产学研用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中体现“三创”融合优势,运用创造理念,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创业实践,为西藏社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三创”教育融入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家庭培养合格后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将“三创”能力提升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培养扎根西藏、甘于奉献、有责任心、能担当的,具有“三创”能力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新工科人才,这是党中央“治藏方略”的落实和西藏科教兴藏、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虽然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地处祖国西南边疆,自然条件差、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工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造成西藏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西藏与全国其他省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培育出为国家所愿,为使命所唤,为社会所需,为企业所用,为家庭所幸的“三创”型新工科人才,支撑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创造而奋斗,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四、融入“三创”教育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
(一)树立新理念
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前瞻意识,把握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规律,结合西藏民族地区新工科教育特殊情况,在调研西藏新工科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紧盯国内外工科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做法,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将“三创”教育与新工科教育融合,将理论课与实践课、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有机融合,形成厚基础、强实践的“三创”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观,凝练出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完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成为当前当务之急,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瞄准西藏“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西藏新工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构建“三创”教育融入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凝练为“三创”教育,融入西藏新工科教育,从新理念、新课程、新师资、新教法、新评价等五个“新”打造一体化“五新”教育平台,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战略需求及西藏新工科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立足西藏,服务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联合起来,培育出适应西藏、扎根西藏和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工匠”精神和“三创”能力的卓越新工科人才。
图2:“三创”教育融入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
融入“三创”教育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树立西藏工程建设发展所需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理念,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市场为引领,对接市场需求,摸清西藏需求什么样的新工科人才,瞄准西藏人才需求相吻合的方向,强化面向未来和发挥后发优势的新工科发展目标引领,积极探寻工程学科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可行性与推进路径,充分论证开设新工科专业,确保办出特色和品质,办好本科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提升办学的层次,培养高学历新工科人才。如:笔者2014年梳理西藏高等工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提出西藏高校应在夯实已有工科专业基础上,增设西藏建设急需的工科专业,重点围绕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生物产业、高原生态与环境、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加大高能射线、高原生态等高原特色学科高层次工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占领国际科研高地[21],西藏民族大学联合对口支援高校东南大学,针对西藏高原生态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立足高原特色、区域特色、水利特色,瞄准发展高原自然生态保护方向,设立西藏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培养师资队伍,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加强西藏维护社会稳定和网络安全工作,打造了“网络空间安全”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强化对网络空间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
二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西藏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培养主体要牢固把握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方略的宗旨,以革新的勇气和信心,敢于面对挑战,与时俱进,超前预判,紧跟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应对新工科发展,明确办学目标和服务定位,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促进“三创”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链,有效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相对于文科人才培养所需求的教学资源较大,培养主体要舍得投入,转变省钱办工科的陈旧观念,不断加大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三是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育人氛围。培养主体要统揽全局,促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三创”教学融合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打通校内、校外、校际之间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藩篱,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办、行业协作、企业协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全方位教育生态环境,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多样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工科建设,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各部门、学院、教研室要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作为一种综合性工作,联动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在提升人才培养“造血功能”的同时,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还要充分利用好对口援藏发展新工科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派学生和教师赴内地学习交流。
(二)构建新课程
西藏新工科人才的知识体系构建和“三创”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得以实现。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建设一流课程,促进新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有效融合,把改良传统工程教育、自由艺术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22],构建“理论扎实、实践强化、专业认知、素质提升”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西藏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把握“够用”和“实用”的原则,紧跟劳动密集逐步向知识密集转向的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如过时的被业界淘汰的编程软件,新设机器人编程教育、创客教育等。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除了专业内容外,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新工科的新发展新动向等内容,还要涵盖人生职业规划、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伦理、法律、人际交往等多学科领域内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着力于培养新工科人才厚实和广泛的理论基础,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和新知识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所学知识面临着“毕业即过时”,又因就业困难,存在“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因此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念,以能力素养培养为主,把实践课程作为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工程真实环境下所需能力的锻炼,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新工科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强调技能训练的职业技能训练,要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育课程设置,完善学生人格,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职业道德教育,开设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科技工程伦理和学术道德教育等课程。
二是以“三创”能力培养为重要抓手,普及“三创”教育课程,并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成课程群,纳入学分管理中,尝试建立学分银行,打破学年与年级制,完善各类修读课程学分的认定积累和置换机制,实施分层次分类型分模块个性化设置,构建学生专属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开出足够课程,既有课程套餐,更要有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主点餐”的充足课程供应。如:根据学生情况,为基础薄弱的工科生增设计算机、数学等课程,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三是注重特色课程设置,打造西藏特色的新工科模块化课程,融入西藏文化和传统工艺等元素,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使之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还要迎合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促进课程信息化建设,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创设融入多学科机制、多教学环境的慕课等新型课程。
(三)建强新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建强“三创”型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柔性引进、兼职授课等政策,打造教师与工程师双向驱动式实践教学团队[23]。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要依据工科教师特点,有针对性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创新创业活动,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服务,保障教师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实际工程项目。
新工科教师要突破固有定势思维,主动与企业合作,更新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确保新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有效融合和顺利实施。缺乏工科实践经验的教师,利用实践实战项目等机会,或停薪留职到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四)倡导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在培养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和活动方式、方法的综合[24]。新工科之新体现在培养方式之“新”[25],各种教学法要为育人服务,师生要深度参与解决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问题,以创新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围绕“创”来创造性地确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成才主动性,探究新工科人才培养如何最终落实到课堂层面上。
从新工科人才以及“三创”教育内涵来看,实践是永恒的主题,工程能力传授将取代知识讲授[26],工程实践教学具有认知事物、理解事物能深入浅出,能将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的独特优势[27],因此要多采用实践教学法,扭转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局面,提高实验现场、工作室授课和实验指导的课时比重,让学生能开展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工程知识的单一获取向工程实践应用的转变。避免工科教学理科化的同时,强化理工交叉融合,促进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提高校内实践比重的同时,通过参观企业和科技博览会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开阔学生眼界,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活化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实践的同时,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避免实践教学狭隘化和独立化,不能人为形成实践与理论之间新的障碍。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尊重培养对象鲜活生命个体的发展,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合理分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分层次教学,推进“走班制”“小班额”,在不违背原则前提下,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自我规划设计。如第一学年专业不划分,让学生大二再挑选专业,对于交叉专业自由组合,允许学生跨学院选择专业,构建融合学习氛围。[28]倡导多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建造信息化教学平台,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新工科人才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千方百计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和便利,通过探究式教学、基于项目学习、认知学徒制、脚手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STEAM 等教学方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五)实施新评价
为保障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控制,需要打破传统评价机制藩篱,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建立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体系,设置如360 度立体评价等包含专业、知识和素质在内的多维度、个性化的适宜的考核标准和方式方法。积极应对新工科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的加快,根据西藏特殊区情和在世界屋脊上从事工程作业的特殊性,突出思想政治核心地位,将短期工作和长期成效相结合,合理把握西藏新工科人才评价标准,避免打击他们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充分挖掘激发人才潜力。
工科课程性质不同,教学方式各异,相应的评价方式也要灵活采用,因此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结合西藏新工科发展需求和新工科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开创性学习和工作的理念和意识,激发学生“三创”能力提升的主体自觉性。打破传统评判方式和路径对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束缚,改变传统教育下以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学生的长期性发展,依据“增量”教育观,要考虑到基础较弱学生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事业发展方向,补齐短板,还要考虑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影响等,及时予以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值得一提的是,考核指标体系中要增加教师开展“三创”教育、工程实践的权重,激发教师自我提升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五、结 语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三创”教育作为在新世纪初提出的新生事物,得到不断地关注和认可,证明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但是它毕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样式,而且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也还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本文只是对于“三创”教育融入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初步探索,还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新工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一步站在新工科建设发展战略高度,结合西藏新工科建设实际,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西藏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并在实践中予以验证,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