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亿元作品“失踪”又是一场裸奔?

2019-12-07冯善书

收藏·拍卖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行基弗池塘

文:冯善书

有人说,艺术圈是一个小池塘,随便往里边扔一块小石头,就能激起一塘涟漪。

最近往这个池塘里扔石头的人很有意思,是201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启“基弗在中国”展览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和MP收藏两家机构的实际操盘手。前者叫马跃,后者叫郑涂。尽管那场展览当时在业内引来巨大非议,甚至受到了塞姆·基弗本人的公开指责,但并没有妨碍两位操盘手在中国艺术圈的走红。

与三年前的低调和亲密不同,幕后的操盘手在媒体的反复关注下,不仅逐步浮出了水面,而且因为一宗当事人才能讲得清楚的经济纠纷而成为了公开的对立面。

大概在2019年11月下旬,郑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其此前委托贝尔艺术展览的300多件、总估价24亿元的作品在中国失踪了,涉及基弗、吕佩尔茨、格拉夫三位艺术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所周知,艺术圈这个池塘并不大。尤其是看到“24亿元”的天价和几百件作品同时失踪这种离奇的现象,就连一些在艺术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司机都不禁瞪大了眼睛。果不其然,曾经跟郑涂一起在中国艺术圈的名利场上“并肩作战”了多年的马跃很快地站出来接受媒体专访称:这批作品不仅没有失踪,而且一直存放在由郑女士控制的深圳、香港、上海的保税区仓库中,保税区的仓库是受海关监管的,郑女士之所以没有取走,是因为欠下了大笔仓储费用,双方在扯皮。更有意思的是,马跃还称,他并不知道郑女士所说的“24亿元估值”从何而来,因为以前两人从未谈到过。

艺术圈从来不缺乏亲密伙伴反目成仇这种烂事。由郑马两人一起扔在池塘里边的这块石头,让我们见识一宗剪不断理还乱的合同纠纷的同时,更认识到利益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聚,也可以让人散。只不过,有些人虽然因为利益的分歧而卷入了不可调和的纠纷,但仍然忘不了对自己擅长的游戏做最后一次炒作。

前些年有作品经常在拍卖市场上成交过亿元的当代画家某位先生,2014年就曾在保利香港春拍传出过有成交价格超2800万元的画作疑是被清洁工当垃圾丢弃了。这件悬案后来怎么解决,新闻媒体上再也没有说了。

笔者掐指一算,300多件作品估价24亿元,平均每件超过680万元。单价虽远远不如崔如琢的作品,但几百件堆在一起的规模还是很吓人的。崔先生那幅画当年好歹真的被垃圾人员清走了,郑女士这300多件作品却分明还锁在仓库里。后者开新闻发布会当然不是为了找东西,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吃瓜群众用脚都能想出来。

无独有偶。近日冷军的照相写实油画《小姜》以7015万元在嘉德秋拍落槌,不仅打破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而且再次让一众死去的艺术大师蒙羞。媒体上早就传闻有家无度炒作冷军等画家作品的画廊破产了,现在还有人在拍卖市场上将冷先生的作品越喊越高,这似乎在宣告这两年的市场行情并没有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冷。

前面说了,艺术圈是一个小池塘,池塘里边的鱼有多少,大鱼又有多少,真正的圈内人其实是心如明镜的。

过去十多年,经济的放量式发展确实让很多艺术家狠狠地享受了一把行业发展的红利。但笔者仍然想提醒大家,艺术品的价格不是被庄家炒起来的,而是被外行的买家买起来的。就像没钱的人不可能永远没钱一样,外行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外行。近年来的市场大调整恰恰说明了,吃过亏的资本,迟早会变得聪明起来的。当大海周期性地退潮了,谁还不把衣服穿起来,其实是等于公开承认自己在裸奔。

猜你喜欢

外行基弗池塘
热闹的池塘
“外行”能看门道吗
德国精神废墟上的诗人
政坛“外行”闯白宫
基弗与“基弗展”的隔空对抗
基弗与“基弗展”的隔空对抗
“外行”的爱情医生
池塘
夏天的池塘
一个“外行”局长的“内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