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12-06范加才
范加才
摘 要 大班授课制影响下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很少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统一的授课进度和要求下开展学习,很多时候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新的课程理念影响下,我们提倡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切实构建生本课堂,提高化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渗透有效性。下文主要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路径展开的分析,希望本文论述的内容可供教学实践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131-01
分层教学模式其实渗透的就是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育理论,以学习者作为独立的个体,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立足学习者的情感、能力特点,采用差别化教育措施,旨在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关键方法,将分层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可以进一步缓解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紧张感,降低个体知识学习难度,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展开主动学习。
一、分析差异,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想要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教师就要全面了解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对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学生层次,为进一步的分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划分学生层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按照学生成绩来分组,而是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发展观点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且要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表现调整层次。通常我们将班级学生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智力水平高,考试成绩检验结果优秀且成绩稳定,学习态度佳,有自主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B层次:智力水平居中,考试成绩检验结果中等,有上进心,但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基础不够扎实。C层次:智力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考试成绩检验结果良,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自信心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目标分层,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分层是关键环节,依据教学目标我们开展差異化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如,在“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中,针对部分学困生而言,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课前教师可以提供几种实验方案供这部分学生选择;
中等生来说,要求他们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探究不同的CO2制取方法,并分析方案优劣性,选择最佳制取方式;优等生则需要在探究不同CO2制取方法基础上,分析实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应用,这部分学生在课前没有接收到教师的提示。这样的分层学习目标带领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差异化的学习标准,随之而来的教学评价标准也有差异性,因此更利于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和全面发展。
三、提问分层,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堂提问环节分层设计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契机。利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为后续的学生分层调整做准备,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方向的有效路径。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提问分层设计。如,“制取氧气”教学实践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导入课程教学内容,以人们潜水的视频作为导入,告诉学生这里需要吸氧中的“氧”是氧气,但是你们知道如何获取氧气吗?工业制取氧气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内容难度不一,因此我在提问过程中并没有指定学生去回答,而是让学生自主回答,避免指定学生回答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四、分层练习,差异化课后巩固
分层练习也是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指导学生分层练习旨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如练习题:将含有30.6克过氧化氢的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求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计算:①C层学生:生成的氧气质量是多少?②B层学生:生成氧气的体积多少升?③A层学生:如果以上为30.6%过氧化氢溶液1O0克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之后,最多可以产生多少升氧气?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体系,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利于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如果可以科学融入分层教育理念,则初中化学课堂更具人性化特点,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但是分层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分析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初中化学课程特点,分析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希望以上研究内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启,刘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02):220-221,223-224.
[2]卞兰娣,王丽金.初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5,22(03):203-204,206-207.
[3]韩晓芳,张海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22(02):130-13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