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
2019-12-06林海燕
林海燕
摘 要 说理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说理课堂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的三点策略,即说理于问题辩论,思辨中感知深度;说理于互动引导,探索中触摸深度;说理于实践活动,体验中直击深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071-01
说理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启发式教学手段,从基本字义看,“说”是辨析、讲论,“理”即事理、道理。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说理课堂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说理于问题辩论,思辨中感知深度
例如在学习倒数知识时,笔者曾利用“1和1是否互为倒数”这一颇有辩论空间的问题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从而为学生提供直接而典型的说理思辨机会。在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后,正方代表首先亮明观点:“我方认为1和1护互为倒数。”
反方代表立即针锋相对:“我方认为1和1不互为倒数。”
正方:“请问对方同学互为倒数的条件是什么?”
反方:“我们刚学的,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正方:“是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乘1的积是1,符合定义,所以1和1互为倒数。”
反方:“1和1不是分数,谈不上互为倒数。”
正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没有规定一定要是分数啊。”
反方听到这里有些底气不足,陷入思考。
正方又补充道:“两个数不论是分数、整数还是小数,只要满足乘积为1就说明它们互为倒数,所以,1和1是互为倒数的。”
反方同学至此无话可说,于是表示认同。
可以看出,在上述的辩论过程中,正反雙方在竞争性的气氛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辨析。
二、说理于互动引导,探索中触摸深度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模型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具有5个节点的线段图,而后展开说理性的互动引导:
师:大家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个节点?几个间隔?
生:5个节点、4个间隔。
师:那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呢?
生:5棵。
师:为什么是5棵而不是4棵?
生(思考):因为是1个节点对应1棵树,不是1个间隔对应一棵树。
师:说得对,通过直观图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这一规律。大家能不能用语言表示出来?
生(思考):分为4个段的线段有5个节点,也就是说分成4段的小路一共需要种5棵树。
师:说得好,4段,也就是4个间隔,那么换个说法就是:分成4个间隔的小路一共需要种5棵树。我们接着往下思考,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
师:完全正确。间隔数4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20÷5=4。
师:20是路的总长,5是间隔的长度,那么我们可以说:间隔数=总长÷间隔,这可以看作一个通用性的公式,那么,棵树能不能也用一个通用性的数学算式表述出来呢?
生:棵数=总长÷间隔+1。
至此,就在师生互动中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实质。
三、说理于实践活动,体验中直击深度
新形势下,课堂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例如在笔者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轴对称知识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并未涉及中心对称,但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同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已具备初步的生活体验,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较强,会有一些学生提出关于生活中一些常见中心对称图案的问题,并往往与轴对称相混淆,因此在探索性的数学实验中适当引入中心对称是颇具意义的。基于这样的分析可以将实验步骤设计为:首先,用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轴对称图案和中心对称图案;其次,用4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轴对称图案和中心对称图案,初步感受图案的对称美;最后,用两个含有色块的正方形纸片和两个含有色块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一个中心对称的图案。实践证明,通过“拼”“画”等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并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的三点策略,即说理于问题辩论,思辨中感知深度;说理于互动引导,探索中触摸深度;说理于实践活动,体验中直击深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索和总结有效的说理教学策略,以期不断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伟.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说理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2.
[2]林奇峰.谈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说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