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务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2019-12-06杜龙
杜龙
摘 要: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营商环境的便利化,突出强调了营商环境便利化的重要性。便利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落脚点,也是亟需解决的痛点堵点。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是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的关键核心,是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的先手棋。为推动营商环境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纵深推进“放管服”、“四办”改革为抓手,持之以恒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关键词: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建议
一 当前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健全
良好的法治环境,公平高效的政策,才会有公平的竞争,有稳定的预期,有靠得住的信用。法治和政策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依法办事比什么优惠都强。而目前各地政务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一是政策支撑引导不充分,政策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审批容错机制细化程度低,无法有效调动干部创新改革的主动性。三是部门职责界面有待厘清,部门之间职责划分需要用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
(二)“放管服”中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加快“放管服”改革,“放”要放得开,“管”要管得好,“服”要服得优。目前各级政府持续简政放权,纵深推进“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改革。但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管”得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一是监管改革力度较小,难以跟上审批改革的脚步,市场准入门槛逐年降低带来的“宽进”后的“严管”跟进不及时。二是事后监管的公平环境尚未形成,多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同。三是传统以审代管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导致事中事后监管较为粗放。
(三)一张网建设滞后
目前各省市都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将“一张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站网”工作推进以来,一直在向办事“少跑腿”,办事“一网通”的方向努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一张网”流于表面化,各个系统只是实现表面整合,实质上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其本质上仍是多张网的简单叠加。二是系统设计性能差,不能实现百姓办事方便的目标。三是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未能彻底打通,街道、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较为滞后。
二 原因分析
(一)法治政策不健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政策调研不够,不能因地制宜,不切合地方实际。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发区、功能区情况特殊性,部分政策仅能适用于中心城区,在功能区、开发区出现“水土不服”的状态。二是决策机制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为延续性、前瞻性、及时性、协调性等方面。例如省市下放审批权限时明放暗不放、你放他不放,不考虑实际情况;下放后不出台操作细则,业务指导不力,基层部门难以承接。三是机构改革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主体没有切实回应基层需求。例如“被股东”的事件频繁发生,但是国家层面尚未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二)“放管服”中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原因分析
一是监管责任清单不明确。部分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时责任边界模糊,导致出现“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从而使得监管不系统、不及时、不到位。二是干部缺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意识。目前问责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人干,两个人看,三个检查,四个督办”的现象,相关部门缺乏容错纠错机制,干部犯了错误“一罚了之”,缺乏鼓励担当、激励作为的机制。这使得部分干部不自觉出现“不干事不出错、少干事少出错”的思想,在问责高压下缩手缩脚,在监管模糊边界不敢扛起责任。三是监管机制的精细化程度较低。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级部门制定出台了部分相关政策,但是文件多数偏重对于法律法规进行宏观阐述,缺乏实施细则,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开展监管工作时难以拿捏尺度。
(三)“一张网”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一是顶层设计不够,资源整合力度较小。目前国家、省市对于各级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未能实现多层面、深层次的整合,数据资源未能充分集中共享。二是部门配合协作不够,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在政务大数据共享的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等难题。同时各个部门系统之间存在数据质量、网络安全、平台接口方面建设水平不均衡,集约化管理难。三是财政投入力度不夠,设施设备不够人性化。政务服务的网络、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尚未实现社区、村一级层面的全覆盖。政务服务一张网以及助服务一体机的设计建设不人性化,没有以群众办事方便为导向。
三 改善政务服务的若干建议
世界银行公布了十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标准,其中至少有五项和政务服务有关,分别是: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产权登记、纳税、破产办理。因此,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
(一)完善政策法规
一是完善立法和改革决策衔接工作机制。建立重大改革方案与制度清理方案并行的工作联结机制,凡重大改革措施需要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的,同步将相关立、改、废、释要求,及时通报政府法制机构,保证与改革相匹配的立法有序开展。二是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健全决策程序,严格审查标准,加快推进决策程序立法进程,对法律关系复杂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予以充分研究和论证,确保“放管服”改革决策法治化。三是继续完善权责清单。真正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大限度防止政府管理角色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使政府的手不到处乱伸,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有责必究。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建立“监管清单''机制,实施标准化监管。要按照权责清单,全面梳理监管范围和权限,对监管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和完善,重点解决“谁来监管" “如何监管" “标准如何"等难点回题。监管清单包括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标准、监管协同、监管数据、监管服务等内容。明确权责,建立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公开、透明、常态化。二是探索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配置执法力量。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建立集中统一、快捷高效的基层执法体制,加强执法联动,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构建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和格局。监管转型要求实现从监管到治理的转型,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引导市场主体自治,推进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监督,构建市场监管实现社会共治的格局。采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倒逼市场主体强化主体责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一是树立数据“共享增值”的理念。在大数据时代,政务数据不再是部门的“专属品”,需要破除政务数据“部门私有”的旧观念,大力强调其“公共品”的属性,充分开发应用政务大数据,推动其价值更新。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政府大数据开放共享,打通各类信息孤岛。根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分步实施的路线图,对平台建设、业务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三是回应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及时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逐步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主动、精确的政务服务。同时,将方便百姓、服务企业作为“一张网”建设的根本目标,實现网上政务大厅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融合,努力实现“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腿”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代岭.推进“政务+”平台建设,抢占城市服务制高点[J].视听界,2019.03.
[2]岳伟.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选择[J].开放导报界,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