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碗蘑菇汤,能看见小人跳舞?常见的食用菌要注意,小心出事!
2019-12-06肖木
肖木
我看到好多小人在我眼前跳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病房里,送来了一位 “小人国幻视症”发作的病人,迷迷糊糊地沉浸在幻觉中,意识不清,讲话都不利索了。一问家属,原来病人是吃了朋友从云南寄过来的牛肝菌。据说这种蘑菇是云南常见的食用菌,其味鲜美无比,还有保健功效。没想到,煲汤喝下肚,居然中毒了。
“目前针对蘑菇中毒的情况,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进行治疗。”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丰说。因此,ICU的医生护士们立刻对病人进行了多次的洗胃、导泻和血液净化,力图将毒素对病人身体的影响减到最低。
三天后,病人的病情终于好转,这场惊险的“ICU小人国三日游”,为她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于不熟悉的蘑菇,一定要谨慎食用啊!
蘑菇中的河豚——牛肝菌
牛肝菌是一种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主产地云南,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被列为四大名菌之一。
但是,牛肝菌无法人工养殖,而且种类繁多,其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内源性毒素,在食用过量或加工不当时就会引发中毒。
根据中毒后的不同症状,牛肝菌食用中毒的患者主要被划分为“神經精神型”和“胃肠炎型”两种类型,常常表现为奇怪的幻觉伴随严重的肠胃疾病、腹泻等症状。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烹饪方法能够保证消除牛肝菌的毒素,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对于牛肝菌中毒素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大家最好还是不要铤而走险去尝试。
实在经受不住诱惑想吃的话,记得一定要煮熟煮透、少量食用,并及时关注食用后的身体状况哦!
牛肝菌是一种知名的食用菌,所以导致大家对它的毒性作用有所麻痹。而大家在踏青游玩过程中、在山野间看到的蘑菇可能比牛肝菌更加危险。因此如果不熟悉的话,最好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民间蘑菇鉴别法,多数不靠谱
尽管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每年还是有不少病人,因贪食野生蘑菇的鲜味,中毒而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很多被蘑菇放倒的病人,都对自己鉴别蘑菇的能力和经验比较自信。其实民间人士“引以为傲”的蘑菇辨认法,大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误区。毕竟,专业人士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蘑菇时,也要经过形态观察、基因提取、分子鉴定等多个流程才能够完成识别呢!
以下是民间常见的辨别误区,见到野生蘑菇,可别再凭这些“经验”断定啦!
误区一:生蛆、长虫子的蘑菇没有毒
此种鉴别方法还有进阶版:拿野蘑菇喂鸡鸭等牲畜,看它们会不会中毒。人和昆虫、牲畜的生理条件是不一样的!对毒素的吸收和反应当然也不一样!虫子、牲畜吃了没事,不代表人吃了就没事。
误区二:毒蘑菇跟银器、大米、大蒜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不变则无毒
“银针验毒”之类的方法,只是小说和电视里的情节,验验砷化物(如砒霜)、硫化物还行,验证蘑菇毒素真的不靠谱。
误区三:受伤变色、泡水变浑、有分泌物的蘑菇才有毒
不同品种的蘑菇多多少少都含有浆液、分泌物,性质也不尽相同,并不能以此来作为辨识毒蘑菇的方法。
误区四:长在潮湿/粪便处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处的蘑菇无毒
虽然蘑菇种类繁多,但是生长环境都差不多,不管是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都要求有比较高的环境湿度,而环境的“清洁”“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没有一点关系。
误区五: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长相朴素的蘑菇无毒
这大概是蘑菇界流传最广的谣言了。事实上,医院里收治的大量蘑菇中毒的病人,吃的都是长相朴素的毒蘑菇。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等剧毒蘑菇,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的,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总之,吃蘑菇咱只认准正规渠道购买的食用蘑菇,看见什么山珍野味都别嘴馋,才是最好的防中毒办法。
蘑菇中毒,又该怎么办
万一蘑菇中毒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所幸,毒蘑菇下肚后,毒素的发作有一段几小时不等的潜伏期。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请不要掉以轻心,误以为是肠胃炎,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呼叫救护车,立即就医。等待救援过程中先自我急救,可采用压迫舌根或饮用大量淡盐水的方法来催吐。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脱水,建议饮用盐水或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防止休克。千万不要强行向已发生昏迷的患者口内灌水,防止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