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观内涵探析及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和提升的实证研究

2019-12-06杨洋陈世纪

求知导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高校

杨洋 陈世纪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有关青年的重要讲话中,逐步形成了其内涵丰富的青年观,全面又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怎样培养青年”这三大基本问题,为新形势下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然而当前我國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此,以习近平青年观为理论基础,立足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实际,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推动高校“青马工程”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高校;“青马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51-0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性的工作,更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伟大举措。而习近平青年观是我党对青年本质和青年培养工作的最新认识,也是我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又一理论高峰。我校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理论研究,用习近平青年观指导学校“青马工程”创新、发展,为做好高校“青马工程”深化和提升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一、新时期高校“青马工程”特点的分析

1.新时期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种价值观以及思潮均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信仰与追求,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就必须认真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爱好来开展工作。

2.高校“青马工程”合力有待加强

高校“青马工程”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部分高校“青马工程”由团组织主导开展,而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并未积极跟进,因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效果不佳。

3.新媒体多样化带来全新挑战

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开展还主要以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为主,理论教学方式很难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尤其在全员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高校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所要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学生所要面对的选择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高校“青马工程”工作,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习近平青年观”现实指导意义

“有一个后生,15岁,拎着两箱书来陕北,煤油灯下看书,跑三十多里山路借书,那是1969年。除此以外,建铁社、开磨坊、打地坝、沤沼气,解衣推食,大刀阔斧。他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后来,这个后生成了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他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一个人的经历是他一生的财富。探究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大学生的这句话既朴素又生动,充满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殷切期望。以习近平青年观思想指导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有助于高校尽快认识青年培养工作的本质和途径,尽快建立系统、长效的培养机制。在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研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我党青年观的理论传承和拓展脉络,有助于高校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理论素材。

三、习近平青年观指导下我校“青马工程”深化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定是高校共青团的神圣职责,也是实施“青马工程”始终不变的追求与指针。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青年观与“青马工程”有机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打开了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出了“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一导”即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整合育人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导向型教育,实现学校全方位育人理念;“二师”即通过实行大学生专业导师与思政导师双导师制为代表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全员育人理念;“三保障”即保方向(为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保障)、保成长(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完善的人格提供保障)、保成才(为学生拥有继续深造、充分就业、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障)三方面,实现学校全过程育人理念。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把“青马工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普育、选育、优育”理论导学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大学生的肯定和期待,也代表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学校围绕“青马工程”开展,选拔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授课,在“普育”的同时更加注重“选育”和“优育”,结合时代特点,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学习实践社,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为主线,通过“青马论坛”等五大模块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人文理论社团,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青马工程”学员定期开展“青马论坛”“我是青马人——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等论辩式思想交流活动百余场次,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使学生骨干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跟共产党走的理想信念。

2.设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青马工程”开展拓宽载体和保障

由团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義学院、学工部、各学院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先后修订了《我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明确了“青马工程”工程综合能力提升在不同阶段人才培养中的要求。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组织一次社团活动、聆听一场学术讲座,学生参加的所有理论学习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都会被记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有效拓宽“青马工程”开展的载体和保障。

3.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强化骨干培养成果固化转化

学校设计了“我是青马人——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每年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学员,以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暑期开展讲座、培训、实践锻炼及对外交流等活动,提升“青马团校”培训的深度和效果。通过重走抗联路、学唱抗联歌曲、重温入团誓词、朗诵抗联诗歌等活动,让广大学生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感受先烈身上信仰的力量,同时教育学生骨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成立大学生“学习筑梦班”,提高“青马工程”培养质量

以“培养新思想传播骨干”为宗旨,在每年大一新生中遴选100名政治思想、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组建“学习筑梦班”,单独编班、单独授课、单独辅导进行重点培养,经过两年系统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新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工作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在专家教授的全程指导下,从理论教育、实践砥砺、考核推优、课程实施四个维度,将“青马工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系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伴随着时代更迭、青年变化,“青马工程”既要沿袭传统之长,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内涵的深入学习研究,我们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实践,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戴兆国.贯彻习近平青年教育观 培养“四可”大学生[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2).

[2]张丹,周远,梁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8(17).

作者简介:杨洋(1983—),女,黑龙江海伦人,讲师,硕士,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高校
高校“青马工程”调研报告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青马学员的宗旨及途径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