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9-12-06贾素兰杜静波常瑞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冠状低密度淋巴瘤

贾素兰,杜静波,常瑞萍

(1.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6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853)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临床较罕见,极易误诊,目前文献[1]报道较少。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7 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5 例经病理证实的PAL 患者的MRI 和CT 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主要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例中,男10 例,女2 例;年龄48~79 岁,中位年龄65 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不适6 例,伴乏力、发热及体质量减轻4 例,体检时偶然发现2 例。实验室检查:8 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310~1 210 U/L(正常135~225 U/L),正常2 例,2 例未查。

1.2 仪器与方法 12 例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 排螺旋CT,4 例采用Toshiba 64 层Aquilion MSCT 扫描仪,2 例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扫描参数:120 kV,100 mA,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螺距1 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碘含量46.4%)80~100 mL,流率2~3 mL/s,常规注射后30~35 s 行动脉期扫描,70~80 s 行门脉期扫描。

7 例同时行MRI 扫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 T 超导型MRI 扫描仪,8 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双回波同反相位T1WI、横断面T2WI 脂肪抑制序列、冠状面T2WI,DWI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ingle shot echo planar imaging,SS-EPI)序列。扫描参数:TE 66.3 ms,TR 8 571.0 ms,层厚7.0 mm,层距1.5 mm,FOV 32 cm×32 cm~36 cm×36 cm,矩阵128×128,NEX 2 次,b 值取0、800 s/mm2。动态增强扫描行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1WI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1.0 mmoL/kg 体质量。

1.3 图像分析 由2 名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横轴位测量病变的最大径或最大厚度)、形态(肿块型、类肾上腺型)、边缘(肿瘤70%以上边缘清晰为边缘清楚)、信号/密度、内部结构是否均匀(有无坏死或囊变、脂肪、钙化及出血等)、强化程度和累及范围(周围结构和区域淋巴结肿大)等。

MRI 强化程度标准:①轻度强化,肿瘤强化程度与背部正常肌肉强化程度相近;②中度强化,肿瘤与肝脏强化程度相近;③明显强化,肿瘤强化程度相近或高于大血管。CT 强化程度分级标准:①轻度强化,CT 值<20 HU;②中度强化,CT 值21~40 HU;③明显强化,CT 值>41 HU。

2 结果

2.1 病变大小和形态特征 双侧8 例,单侧4 例,共20 个肿瘤。最大径2.1~13.2 cm,中位数为6.0 cm。16个肿瘤呈肿块型(类圆形4 个,椭圆形10 个,不规则形2 个),类肾上腺型4 个。MRI 冠状位检查的11 个肿瘤中,6 个呈三角形改变,填满脊柱和脾肾之间的空隙。

2.2 MRI 和CT 表现 MRI 检查7 例共11 个肿瘤。MRI 平扫T1WI 呈等信号3 个、稍低信号8 个,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 呈明显高信号,ADC呈低信号,ADC 值为(0.95±0.04)×10-3mm2/s(b=800 s/mm2),MRI 化学位移反相位图像未见信号减低。增强扫描11 个肿瘤轻至中度强化,均匀强化8个,不均匀强化3 个(其内可见线条状、网格状强化)(图1)。

CT 平扫呈稍低密度13 个,等密度7 个,CT 值31~52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轻度强化12 个,CT 值40~67 HU,中度强化8 个,CT 值52~73 HU;门脉期持续强化;6 个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图2);6 个边缘不清,包绕、推移同侧肾脏和邻近大血管(其中4 个最大径>10 cm),其中1个侵犯同侧肾脏,表现为患侧肾脏肿大,强化程度低于对侧正常肾脏,但皮髓质结构分界清楚,未见异常强化影(图3)。

20 个均未见出血、钙化和脂肪成分。

2.3 病理学特点 12 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10 例(83.3%)为弥漫大B 细胞型,2 例(16.7%)为T细胞型。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弥漫密集,大小一致,核大,染色质呈颗粒状,肿瘤细胞中间质成分少。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均呈B 细胞标志物CD20 和CD79a阳性,T 细胞标志物CD3 和CD45RO 阳性。

图1 男,54 岁,双侧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图1a MRI 脂肪抑脂T2WI 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椭圆形稍高信号,内部可见条状更高信号及点条状低信号影;右侧肾上腺弥漫增粗,但仍保持肾上腺形态,呈条状稍高信号 图1b DWI 呈明显高信号 图1c MRI 脂肪抑脂T1WI 增强扫描示左侧肾上腺区肿块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其内见线条状、网格状强化;右侧肾上腺病变中度均匀强化 图1d 冠状位脂肪抑脂T2WI,左侧肾上腺区肿块呈三角形,钻缝样生长且充满左肾、脾脏与脊柱之间的空隙 图2 女,63 岁,双侧PAL 图2a CT 平扫示双侧肾上腺区巨大软组织肿块,呈椭圆形,右侧肿块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 图2b 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影,且邻近肝脏、胰腺、双肾及大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 图3 男,61 岁,左侧PAL 图3a CT 平扫左侧肾上腺区可见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缘不清楚,侵犯左肾及邻近血管 图3b 增强扫描示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左肾强化程度稍低于右肾,左肾皮髓质分界清楚,未见异常强化影

3 讨论

3.1 PAL 临床特点 PAL 非常罕见,其诊断标准一般为组织学证实的单侧或双侧肾上腺淋巴瘤,无其他部位淋巴瘤病史[1]。本组12 例均符合PAL 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消瘦、乏力、局部肿瘤压迫出现腹部不适和疼痛等,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中老年男性多见,中位年龄65.5 岁[2],与本组数据相近。文献[1]报道187 例PAL 中B 细胞型占78.0%,T细胞型占28.6%;实验室检查88.0% LDH 升高,可作为PAL 的肿瘤标记物[1]。本组B 细胞型10 例(83.3%)、T 细胞型2 例(16.7%),与文献报道一致;LDH 升高8 例(66.7%),低于文献[1]报道,可能与2例未查及样本量少有关。

3.2 PAL 的MRI 及CT 表现

3.2.1 大小和形态 PAL 起病隐匿,发现时体积较大,最大径中位数约8.0 cm,双侧多见,约占75.0%[1]。本组肿瘤最大径中位数6.0 cm,双侧8 例,占66.7%,稍低于文献报道。肿瘤较小时可保持肾上腺轮廓,类似肾上腺增生,表现为肾上腺正常形态存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厚度超过0.7 cm[3];肿瘤较大时常呈肿块形,以椭圆形或类圆形多见[4],表现为肿瘤长轴与肾上腺长轴一致,巨大者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冠状位肿块呈三角形,可填满与肾上极之间的空隙,类似正常肾上腺形态放大,弥漫浸润肾上腺时多保持肾上腺形态及特点[2,5],具有特征性。本组20 个肿瘤,类圆形4 个,椭圆形10 个,不规则形2 个,类肾上腺4个,MRI 冠状位呈三角形6 个。

3.2.2 信号和密度特点 PAL 生长缓慢且常围绕血管浸润生长,因而肿瘤密度或信号相对均匀,是其特征之一。CT 通常表现为肾上腺区的等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出血、钙化少见[6-7]。与CT 对比,MRI 更能反映PAL 的一些特征改变[8-9]。T1WI 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低于其他肾上腺肿瘤信号,信号不均匀,可见点条状混杂信号影,可能与局部囊变或坏死、纤维成分有关;MRI 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图像未见信号减低;DWI 呈高信号,与肿瘤内细胞密度及较高的核浆比有关,ADC 值常<1.0×10-3mm2/s,与肾上腺其他恶性肿瘤表现相似。本组12例20 个肿瘤,CT 平扫呈稍低密度13 个,等密度7个;增强扫描强化均匀14 个,不均匀6 个;MRI 检查7 例共11 个肿瘤,T1WI 呈等信号3 个,稍低信号8个,T2WI 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 呈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ADC 值为(0.95±0.04)×10-3mm2/s(b=800 s/mm2),其中3 个病理证实T2WI 上点条状的高信号为肿瘤坏死成分。20 个均未见出血、钙化及脂肪成分。

3.2.3 强化特点及邻近结构的累及 PAL 间质成分少,含少量血管,故为乏血供肿瘤[10],且主要以单一细胞堆积,瘤体细胞密实,CT 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5,11-12],具有特征性。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文献[2,13]报道可能与肿瘤内纤维成分、坏死或囊变有关。本组6 个密度不均匀,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与肿瘤囊变或坏死有关;T2WI 信号不均匀,动脉期部分病灶内可见线条状或网格状强化影,门脉期持续强化,可能为肿瘤的纤维成分。肾上腺与肾脏均位于肾周内,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PAL 最常累及同侧肾脏和邻近血管,由于淋巴瘤质地较软,常表现为钻缝样生长,包绕肾门结构、肾上极及下腔静脉,而不造成其形态的改变[5],具有特征性。本组6 个(其中4 个最大径>10 cm)包绕、推移同侧肾脏和邻近大血管,其中1 例侵犯同侧肾脏,表现为患侧肾脏肿大,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对侧正常肾脏,但皮髓质结构分界清楚,未见异常强化影,不同于其他肾上腺恶性肿瘤侵犯肾脏的表现[14],较有特征性。

3.3 鉴别诊断 PAL 需与肾上腺增生、腺瘤、肾上腺皮质癌、嗜铬细胞瘤及转移瘤等鉴别[15]:①肾上腺增生,PAL 与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性肾上腺增生很难鉴别,两者多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对称增厚,DWI均呈高信号,文献[9]报道,肾上腺恶性肿瘤的ADC 值明显低于其良性肿瘤,可作为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②肾上腺腺瘤,是肾上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是无功能腺瘤。单侧多见,直径一般<5 c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MRI 反相位肿瘤信号较同相位明显减弱,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廓清。③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皮质癌,两者均起源于肾上腺主质细胞(嗜铬细胞瘤主要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可产生胺及钛类激素。嗜铬细胞瘤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5%~10%临床表现不典型。两者多为单侧发生,约10%为双侧,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可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嗜铬细胞瘤T2WI 呈明显高信号(俗称亮灯征),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两者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晚期肾上腺皮质癌可直接侵犯周围组织结构,亦可经血行转移至远处脏器。④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主要来自肺癌、乳腺癌、肾癌及甲状腺癌等。转移瘤通常最先累及肾上腺髓质,双侧多见。肿瘤较小时,很难与PAL 鉴别,但转移瘤更易发生坏死或囊变,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信号复杂,多为高信号,坏死区明显高信号。

综上所述,PAL 的MRI 及CT 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AL 多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区的软组织肿块,平扫信号/密度多均匀,肿瘤内脂肪成分、出血及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当肿瘤最大径>10 cm 时,肿瘤包绕和推移邻近结构常呈钻缝样生长特点。

猜你喜欢

冠状低密度淋巴瘤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手术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胎儿冠状静脉窦扩张25例产前诊断体会
经肘前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结合微型钢板治疗冠状突骨折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