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电影的新水准沪剧电影《雷雨》专家研讨会召开

2019-12-06梁汉森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沪剧繁漪雷雨

9月11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编辑部、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沪剧电影《雷雨》观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片方代表,影片导演梁汉森,制片人、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璐,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分享了影片拍摄初衷和创作理念等。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影片的戏剧结构与艺术特征、沪剧电影与戏曲电影的历史与传承。大家对沪剧电影《雷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影片忠于曹禺原著,不仅保留了《雷雨》原作的戏剧结构、人物塑造和美学调整,更延续了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取向。影片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合理删减,选择以繁漪的视角展现,更体现《雷雨》的灵魂,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专制家庭压迫的反抗。加上沪剧名家茅善玉及一众沪剧演员的演绎,使得影片节奏流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戏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平衡。在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让年轻人观看这部电影,更了解旧社会封建专制对人性巨大的残害,更加热爱我们的新中国。

戏曲和电影平衡有度、融合有序

在会议中,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仲呈祥主席感慨地说:“沪剧电影《雷雨》改编非常成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继承、弘扬、传播了戏曲艺术。戏曲电影相比于舞台剧、电视戏曲栏目等,其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独特,是别的样式不能取代的。戏曲电影史上,《野猪林》《杨门女将》这些经典电影,至今仍然让人怀念,其导演崔巍、陈怀恺,都是既懂戏曲又懂电影。沪剧电影《雷雨》导演梁汉森也是属于这类,他能让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平衡有度,融合有序。从美学品位来说,戏曲电影首先要利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去彰显戏曲的审美优势和审美个性,这是本质所在。离开这一点去谈戏曲电影,就没了意义。”

相比曹禺的话剧《雷雨》,沪剧电影《雷雨》在价值取向、戏剧结构、人物塑造、美学特征等方面,实现了既保留原著,又创新了经典,这一点特别不容易。沿着曹禺话剧《雷雨》所规定的美学取向和思想价值取向,去进行改编,按照电影的审美优势把它们彰显出来,这才叫顺势改编。但改编经典不能颠覆其原来的价值趋向,更不能将原来的美学品格破坏,否则就失去了改编经典的意义。沪剧本身比较生活化,没有京剧那么多程式,沪剧电影《雷雨》故事讲述、影像拍摄都很流畅,包括服化道美方方面面,我认为都达到了戏曲电影的新水准。

茅善玉塑造的繁漪是一个有个性、有风采、有人性深度的艺术形象。在不久前的艺术节上,在《敦煌儿女》中塑造我们改革的先锋很成功,让人很感动,出演繁漪的演员也很感动,没有想到能够演成这样,其他几个演员都配得很好。戏曲是要看角儿的,戏曲电影也是要看角儿。在仲呈祥主席的发言中,高度赞扬了,戏曲和电影平衡有度,融合有序。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话剧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会上,中国电影评论协会名誉李准主席高度评价了戏曲电影《雷雨》的总体呈现,恰到好处的唱腔平衡、台词和表演。对此,李准谈了对影片的印象:“忠于原著的叙事结构,凝练地呈现了精巧构思的故事走向,八个主要角色错综交织的人物关系。主题鲜明,揭露封建和资本相结合的专制家庭对于人性的扼杀,必然导致最后的悲剧。”

戏曲改编成影视剧,虚与实的关系,是艺术上的一大难关。戏曲的特点是写意性、程式性、综合性,影视剧是要表现实的东西。现在看来,沪剧电影《雷雨》的探索特别有价值。影片用戏曲和电影融合的方式来表现,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唱腔、台词和表演。还有一个大胆的改动,繁漪的戏份最多,唱腔最多,这个尝试效果相当不错。影片非常精彩,开场便语言精练,我觉得很佩服编剧和导演,能用这样一种戏曲电影的方式,完整地保留了曹禺先生这样一个精巧的结构。

这部沪剧电影虽然是实景,包括道白不是大白话,是有韵味的;动作,特别是繁漪的动作,沪剧本来程式就没有那么严格,沪剧也比粤剧表演的程式少一些,比较适合改编成电影,现在看来,多少带有程式的味道,包括周朴园一出场的一些动作,都是代表沪剧表演的程式,我觉得结合得比较好,是真正的戏曲电影,而不是话剧加唱。

梁导用了不同的方式,忠于现实,这绝对是少见的,立于不败之地,呈现出的成功,特别是唱腔和镜头结合的成功,这个非常好。繁漪的戏份最多,唱腔最多,这几条都是很不错的,这部戏推广起来会好推广,比较生活化,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像这种戏,我过去在宣传部的时候就提过一个建议,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像沪剧电影《雷雨》这样的电影也应该进入到学生必看的作品目录中。

平衡点把握到位,呈现了电影魅力和戏曲精华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了对沪剧电影《雷雨》的感受:“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巨大的带入功能,让群众进入情境认同的表达,这是很多电影所缺乏的。第二点,影片的这种电影化的程度、电影化的表达非常高,其实我一直在想电影美学跟戏曲美学,它是两种美学体系,中国传统讲虚与实,我个人是讲带入美学,建立美学。在影片中,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关系当中,后面的整体叙事一气呵成,非常顺畅。现代电影,或者说电影与现代观众建立的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要尽快让观众进入到情景中,最终认同你的表达,在这样一个观赏过程当中,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慢慢植入到观众的心里去。这一点,沪剧电影《雷雨》呈现得非常不错,让观众迅速产生情境认同。沪剧电影《雷雨》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导演把握住了这种空间和可能性,呈现出来一个非常独特的戏曲电影。这是导演一个准确的把握。”

戏曲电影,到底是戏曲来修饰电影,还是电影来修饰戏曲?谁是主体?不同的受众,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对创作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平衡点,一方面要最大限度保留戏曲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发挥电影的表现功能。从电影化的角度来讲,沪剧电影《雷雨》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个人觉得它的平衡点把握得非常好,让戏曲观众觉得戏曲的精华都充分体现出来了,让电影观众也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和戏曲的精华。

多角度场面调度,镜头使用特别丰富

关于戏曲电影,中心词究竟是戏曲,还是电影,一直有争论。我个人认为,戏曲电影的中心词还是“电影”,它是电影的一个门类,是电影的一个分支,所以说它和舞台剧、舞台纪录片都有所不同。戏曲电影,必须用充分电影化的手段来表现戏曲的精华,既充分定义电影的生活本性,又注重区别戏曲当中那些程式化的东西。

韩志君(导演)说:“沪剧电影《雷雨》打动我的地方很多,比方说周萍和繁漪在假山的那段戏,多角度的场面调度,镜头使用特别丰富。导演梁汉森导演出身于戏曲世家,他自己也唱京剧老生,懂戏曲也懂电影,所以他懂得电影手段的介入,来增强戏曲的表现性。比如乌云翻滚、闪电惊雷的反复使用,周家老房间、鲁家小院的镜头展现,营造了很强烈的氛围,味道很足,给观众带来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等教育要融合戏曲戏剧和电影电视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说:“沪剧电影《雷雨》是一部震撼人心、有探索、有追求的戏曲电影。我认为,在当下的语境下,这样的戏曲电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受众面,逐渐培养更多的观众。结合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双一流”的引导之下,戏曲戏剧和电影电视应该绑在一起,在课程体系和教育目标上,学生不仅仅要学电影、电视,还要把戏曲戏剧的课程融入到一起。戏曲电影如果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入影视学科当中,不断进行学习和探讨,这样才能将戏曲电影更好地推广,也才能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推出更多优秀的戏曲影视作品。新的沪剧《雷雨》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如何,去寻找一个创新,这点是非常难的。我作为一个沪剧的外行,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非常令人感动,在很多地方震撼人心,并且是一部有探索,有追求的戏曲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作为一部命运悲剧的电影,至少在原著的基础之上,通过戏曲的呈现,达到了中国银幕上命运悲剧呈现的最高水平,不仅仅是因为它发挥戏曲电影的优长,努力把唱腔的部分,动作的体系,最精华的方面,都呈现在了银幕上面,而且也以繁漪为中心来展开刻画,我相信以繁漪为中心,不仅仅是我们的编导者自身的一个目标,而且可能也跟我们的主演对戏,对人物最深刻的理解,炉火纯青的表达水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因为这样,让银幕上的这部戏曲电影超越了原著的时代和历史语境,具有了某种超越时空,超越艺术类型和媒介的魅力,对命运的表示,很有当代性的,也是我们导演个性的努力,不仅仅是对《雷雨》,电闪雷鸣和暴风骤雨的打造,导演在银幕中还不断的会有一些特写镜头对准树干里的那只知了,蝉鸣,在话剧中这样的特写是不可能呈现出来的,我们的导演在《雷雨》中去强调树干当中的知了,也是把自己的天命观,对命运悲剧的东西,不仅仅是简单的沪剧的改编,而是导演自身个性的追求,更多充实经典非常好的方式。”

要吸引更多90后、00后观众

孙丽艳(国家电影局艺术处原处长、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说:“要想让戏曲电影这个片种发扬光大,必须要让观众重新认识它。我看过很多部戏曲电影,这其中我感觉沪剧电影《雷雨》很有特色,开了一个先河,做了一个范例,闯出了一条新路。年轻人应该会喜欢看,会跟它产生共鸣,因为这部影片特别现代,特别像电影。它用电影的手法调度,剪接,音乐,还有镜头,110分钟把两个家庭,8个人物,30年的爱恨情愁,展现得淋漓尽致,非常扣人心弦,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我认为这部沪剧电影作为未来让中国戏曲电影传承下去的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演员的阵容非常好,如果有些演员再稍微年轻一点提前两年以前拍就更好了,但是戏曲就是这样,太年轻了,唱腔和成熟度也不够,这是件很矛盾的事。四凤如果再苗条一点,可能视觉会更好一点。我希望把那些更年轻的观众融进来,戏曲电影大部分是依据舞台上演出的改编,如何吸引现在的年轻观众,应该提到议程上来,因为看片的人大部分都是进影院的人,80后,90后居多,他们是希望看到眼前一亮,特别时尚的电影。戏曲电影将来在不违背原剧种的情况下要有现代感,一定要闯出一条新路,能够更有共鸣。戏曲电影就得有电影的特质,不能太像舞台录像,如果把戏曲片完全舞台化,那不如干脆到剧场看演出更过瘾,要想让戏曲这类影片和片种发扬光大,必须要重新认识,让它更现代,更像电影,前提是尊重戏曲并不是说把戏曲拍得变味了,当前要想办法让大家知道戏曲电影这个片种,不然的话就越来越少,越来越窄。沪剧电影《雷雨》闯出了一条新路。”

电影和戏曲的转换和融合

王人殷(《电影艺术》原主编)也阐述了对影片的看法:“戏曲电影是我们中国电影非常独特的品种,其他国家是没有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戏曲电影。电影和戏曲的结合是一种转换,一种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沪剧电影《雷雨》不是一般地去转换,而是一个二度创作。影片在二度创作中,精准把握原著的精神思想,对人物和剧情删减得当,加强了繁漪的多重视角,最后结局时五个角色同时唱“为什么”,有点像歌剧里的咏叹调,整体风格把握特别好,人物的紧张、烦燥、阴冷、凄切,所有情绪都把握很准确。我看完沪剧电影以后还是非常欣慰的,我觉得导演把这样的一个戏剧搬上了戏曲电影,很不容易,演出之前李准主席说了拍沪剧电影《雷雨》得有勇气才能干这个事,不是别的一般的戏曲电影,对于这种勇气,我就向你们致敬,很不容易,很不简单。在创作当中,不是一般的去转换,而是一个再创作,再创作是不是成功?是否保住了原著的精神,原著的思想,这部沪剧电影《雷雨》在这一点不单是把握住了,而且把握得很好,有自己的认识,比如刚才说到的镜头中特别突出了繁漪这个人物,既符合戏曲有一个最重要的角儿,这个角儿现在是繁漪,抓的准确就是因为对原著的理解是精准的,所以才选了这个人物。通过镜头语言,加强繁漪的多角度,这是二度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能够把人物的性格不转弯,向经典致敬,这个戏非常适时,为什么要有新中国?就因为像《雷雨》那里所说的封建专制对人性巨大的残害,我们必须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所以现在拍这个片子我觉得非常适时,让年轻的观众从这里了解旧社会是什么样的,更爱我们的新中国。”

尊重原著,尊重沪剧,尊重电影

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高兴的说:“如果有人问我今天看了什么,首先得说,我看到了一部好电影。面对《雷雨》这样的经典改编,主创团队有三个难题,如何尊重原著,尊重沪剧,尊重电影。这三个尊重,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我看过《雷雨》沪剧舞台版,人物关系、戏剧结构、精神内在,都保留下来了,结构很紧凑,情绪很饱满,改编很成功。”

沪剧电影《雷雨》重头戏,保留了沪剧舞台版里面特别重要的情节,比如盘凤、吃药、花园会、撕支票,这体现了对原著、对沪剧的尊重。至于说到尊重电影,这方面影片做得特别成功。虽然演员都是沪剧演员,但是我看的过程中,觉得他们就是电影演员,整个电影的形态,电影表演的状态,是非常完整的,是统一的,很多电影艺术家,像谢添、崔巍、陈怀恺等一些大师。这么多年,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崔巍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有很多想法,跟石辉是不一样的,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这样才异彩纷呈。梁汉森导演的这个版本我很喜欢,我觉得是成功的。说到电影化,这个做得特别成功,比如反复出现的蝉鸣和钟表,给人悲剧倒计时的暗示,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样一种表现是非常具有电影感的,蝉的生命是短暂的,丧钟,生死倒计时的感觉。还有戏剧的表现,舞台上是看不到的,一滴血在窗户处的树桩上面出现了三次,还有关于一些伏笔的表现,包括移动的镜头,升降镜头,在唱腔的时候,镜头用比较慢的移动去表现一种内在的感觉,很舒服,都是挺成功的,镜头在表现人的想象、错觉、回忆等等,比如说鲁妈(侍萍)关窗户,周朴园看见后产生错觉了,比如鲁贵说晚上有鬼,说太太跟大少爷的事情,镜头马上给了四凤跟周萍的关系闪回,这些在舞台上是看不到的,但是导演给的闪回镜头特别舒服,因为四凤肯定会那么想,这些电影的方式是很有经验的电影导演能够从舞台剧发展出来的场景,电影化程度很高。这几个演员太优秀了,因为舞台上表演跟电影上是不一样的,他们都表现得非常适合电影,完成了戏曲电影的艺术创作。

声音、画面体现电影化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戏曲电影本身不可能失去舞台化、程式化,否则就不叫戏曲电影了,这是它的特长。怎么样平衡?一定是戏曲占多少,电影占多少吗?如果按照一个固定公式来拍,肯定拍不好。这次梁导和出品方用这样的一个上海沪剧来重新演绎这样的一个经典,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最重要的是把经典性给演绎出来。如果演绎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原作的水准,那就是失分。在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的经典性更进一步的挖掘,这应该是成功的。用沪剧来演绎这样的一个经典,唱腔,舞台化,程式,这些元素能够更加还原出原作那样的一个悲剧的震撼力,那样一个人物的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从这些角度来说,用沪剧来演绎经典,梁导和主演团队做得非常成功,不失原著经典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这样一个比较深度的,至少是比较成功的再现,充分利用戏曲手段进行了再现。沪剧《雷雨》这部影片平衡掌握得特别好,这个体材是属于冲突特别强的,我们看过各种版本的《雷雨》,看过不同形式的《雷雨》,我们对故事都是烂熟于心的,但是仍然被它所吸引,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对于这种剧应该侧重于电影化。声音跟画面这两个方面体现电影化,画面方面,场面调度,特写镜头,这个是做得非常好的。声音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将戏曲音乐和电影化的音乐结合到一块儿,形成新的戏剧视听,既不同于程式化的舞台戏曲音乐,又跟真实的电影视听不一样,二者结合形成了新的声音空间或者声音形象,也是这部影片在电影化方面做取得的很大的成功。”

选对剧种、剧目、演员

赵晓东(原《戏剧电影报》总编辑):“之前我还有点担心戏曲唱腔节奏慢,结果观影过程中,感觉节奏特别流畅,这么繁复的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情节,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讲述行云流水,我相信制作团队花了不少心思。关于戏曲电影,我的看法是,电影还是载体,戏曲还是本体,最终还得让戏曲人看了觉得很像电影,让电影人看了觉得很像戏曲。沪剧电影《雷雨》的成功有三点,选剧种,选剧目,选演员,这些都非常重要。《雷雨》本身有很好的故事,沪剧又是特别接地气的剧种,没有沉重的程式,现在看来沪剧电影《雷雨》呈现的效果非常不错。其次,导演梁汉森是戏曲、电影、戏曲电影的通才。他演过戏,学过电影,尤其对“戏曲电影,可以说是苦心孤诣,学习、摸索、创作、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手段。不少手段,是非深谙戏曲、电影的专门家所不能体认的。比如在沪剧电影《雷雨》“花园”一场中,他以假山为媒介,让繁漪、四凤、大少爷甚而连带鲁贵,都进入了戏曲中特有的“对白”、“独白”、“背供”的程式当中,同时揭示几个人物的心理状态,镜头阐释人和环境改变的调度。最后一个俯拍,把繁漪被侮辱被损害的孤苦形象深深印在观众心中。比如“雨夜鲁家”一场戏他让大少爷、繁漪、鲁贵几个人,运用戏曲的“追过场”形式,相继走出公馆,奔赴鲁家。特别是繁漪见到大少爷与四凤亲热,愤怒已极,用一根树木顶住了打开的窗子,断了大少爷逃走之路。树木顶窗时,雨中的树干在流水的同时,一滴鲜红的血滴滴在了树上。观众震撼了:这是繁漪心头绝望的血泪呀!”

沪剧电影电影《雷雨》将成为一个看家戏

高小立(《文艺报》文艺评论部主任):“我非常推崇戏曲电影这个类型。戏曲电影做得最好的时期就是上世纪50、60年代,推出了大量的戏曲电影,捧红了大量的戏曲演员。戏曲的发展靠的是什么?首先是靠作品,靠角儿。要不断有新作品出来,有好作品出来,戏曲才能传承下去,才能被更多的观众来接受。我相信沪剧电影《雷雨》将成为沪剧的一个看家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沪剧。”

《雷雨》这个故事很适合老百姓观看,相当于家庭伦理剧。沪剧电影《雷雨》从经典传承的角度,我们说经典就是要反复地再现和演绎,所以在改编经典的时候,搬演经典的时候,确实要小心翼翼,戴着镣铐跳舞,选择《雷雨》拍摄成电影,也是非常非常有眼光的,也能作为沪剧的一个看家戏了,是可以保留下来的一部作品。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电影和戏曲到底谁是主体,谁更放在前面?我个人觉得,如果戏曲和电影发生冲突的时候,电影要给戏曲让步,不能更多地损伤戏曲。我们这部电影做得很好,就是充分发挥了电影叙事的功能,把舞台背后的情节,通过电影都得以展现了,我们在舞台上,很多都是要靠观众去想象,靠观众去思考,因为电影面对的受众也不一样,戏曲的受众都不一样,跟话剧不一样,话剧舞台上不能表现的舞台背后的东西,在这个戏曲电影里都得以充分地展现。所以,我觉得沪剧电影《雷雨》确实是更加增强了戏剧性,增强了批判性,戏曲的联姻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

发行走出地域化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说:“沪剧电影《雷雨》呈现了沪剧婉约柔美的唱腔,呈现了大歌剧的悲怆感,片中有独唱,有二人唱,有多人重唱,电影音乐和沪剧音乐的交汇使用,中间还有念白,相当于把电影、戏曲、戏剧、歌剧等很多形式融为一体,再加上声光电的手段运用,气氛渲染恰到好处,矛盾冲突最后爆发,确实是一个浓缩版精华版的《雷雨》。这样一部用心制作的戏曲电影,如果仅仅限于江浙沪地区发行,仅仅让喜欢听沪剧的观众看到,就有些可惜了。我希望它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经典,看到经典不同版本的演绎,不同方式的传播,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戏曲电影的表现形式,对经典的诠释不是特别多,真正改编经典,我记得这是第一次。我个人是很满意的,我觉得带入感很强,快进快出,我们都知道的情节,很快就交代了,聚焦的是人物情感最后一刻的爆发,在这个过程的积累非常的快,这个节奏我很喜欢。电影音乐和沪剧音乐的交汇使用,也值得去探索,包括鼓点给人心理暗示,推动剧情的发展,非常紧凑,一看就是用功剧作。 一点点遗憾,很多经典里面,我总记到一个旋律,一首歌,让别人能够记住,能够传唱的,如果能够有这么一个旋律,有这么一首歌,让所有人都能记住的,就更好了。”

谭政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研究员说:“演员跟我们想象中的话剧《雷雨》的角色非常靠近,形象和表演跟我们的期待非常吻合。第二,影像化程度,电影化程度,是两两相融的问题,化学反应,这是新东西,不用去纠结谁是中性,只要能够很好传递创作者的表达,这样目的就达到了,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实景的选用,开场的空镜头,蝉鸣、繁漪开始下楼来的慢动作,很重场的开始,蒙太奇的处理,表演跟空镜头的穿插,最后的几重唱都很好。第三,台词的经典性,我觉得最灵动的地方是唱词,台词在镜头中的过度非常自然,有非常完整的唱腔,做得最好的就是有很短的唱腔中,有台词,有调度,这两个过度的时候没有发现在转化,两者过度非常顺畅,戏曲和电影通过镜头调度两相融合得非常巧妙和自然。整体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在节奏上比较流畅,非常自在,影片看起来非常舒服,当然也跟沪剧贴近生活现实的长处有关,但是跟导演的处理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艺术成就:

获中国首届地藏杯佛教电影金奖

获中国数码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3D美术动画片奖/3D技术贡献奖

获北京电影家协会春燕奖最佳美术电影金奖

获第16 届、第21届、第23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获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美术动画电影提名奖

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大赛最佳视觉效果奖

获第二届民族原创动漫形象大赛“动漫北京”动画短片奖

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浙江影协苐二届最佳戏曲电影奖/最佳改编奖

获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传播力奖

(导演沪剧电影《雷雨》)

猜你喜欢

沪剧繁漪雷雨
初中艺术教育沪剧非遗传承的实践探索
雷雨天
雷雨
阁楼上疯狂挣扎的女人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我看《雷雨》
雷雨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