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力:做个“追光者”,享受拼布时光

2019-12-06芹岄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恩师矿浆爱好者

文·芹岄

无所求取的“纯兴趣”,究竟是什么样子?

著名的童话作家、诗人安徒生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手法高超的剪纸造型艺术家,他常常为孩子们讲那些自己写的故事,边讲边剪出故事中的形象:美人鱼、爱神、魔鬼、天鹅、宫殿、庙宇……然后随手赠予他们。虽然鲜少人知道他“剪纸艺术家”这一身份,也鲜少有作品保留下来,但当初那些小小的聆听者们,无一不对他怀有终生的、深刻的感动。

因为更加纯粹、野生、无所求取与顾忌,所以“纯兴趣”往往显得更加梦幻、更加具有深层灵性的倩影——拼布之于向力,就是这样的“纯兴趣”。

做个“追光者”,享受拼布生活,就已经足够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追光者’。在我眼中,老师金媛善就是太阳,虽然我的技艺、为人、精神力可能永远也赶不上她,但我愿意感受着老师的温度、凝视着老师的背影、跟随着老师的脚步默默前行。如果说有一点更进一步的希望,那我希望自己能像萤火虫一样散发出微光;或者做老师的折射镜,将老师的拼布尽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拼布。”

向力老师为恩师金媛善做助教,至今已然是第四个年头。她不仅协助金老师开展研习班的教学,也按照恩师设计的课程独立教授中级班,四年间,将很多零基础者带入门,让更多人看到了拼布的魅力。

一路走来,向力老师坚持毫无预设的随心而行,渐渐步入了愈加开阔的人生风景……

一见钟情

回想起来,第一次见到拼布,向力老师尚对这项技艺一无所知,只觉得非常震撼:“这是用布做的?布竟然可以做得这么好看”——那是金媛善老师的一幅钱形纹作品,尺寸不大,30公分左右。

似乎感受到冥冥中的魔力,当时她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拼布——“那种感觉是,我一定要学,学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

当时是2012年,向力老师到北京火车站为恩师金媛善送行,在站前的永和豆浆店里,她对老师说很想学习钱形纹,于是金老师便用餐巾纸折出制作方法、耐心为她讲解,事后还寄了很多真丝绡给她做练习,这便是向力老师与拼布最初的结缘。

此后,钱形纹成为向力老师的“最爱”。她说这是因为钱形纹是拼布中较为复杂的纹样,几乎所有针法都可以练得到,对于目前尚有全职工作的她而言最适合做为日常习作。

除却理智的考虑,我想,向力老师在情感上也是对钱形纹有所偏爱的吧?毕竟有“初识”的缘分、又是老师教给自己的第一个拼布技法,甚至于移默化中,钱形纹或许已成了一件向力老师与拼布的“信物”……

再见痴情

就这样,向力老师自学了两年,直到2014年,恩师金媛善在天工传习馆的第一期研习班开课,才终于得以与恩师面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林燕妮说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这种深浓悠远的爱,恰好可以形容向力老师对拼布的“痴情”。

“学着学着,我完全被它(拼布)迷住了。很舍不得、不想毕业、不想离开。毕业后,老师让我们推荐第二期的学生,只有我推荐了自己——由于研习班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觉得非常惊讶。”或许拼布真的有魔力吧?学完第二个学期,向力老师依旧不想毕业,于是恩师金媛善便让她做了自己的助教。

“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对于向力老师而言,单纯、毫无目的性的做拼布是一种幸福,而她深深崇拜着的恩师金媛善,则是太阳,值得终生追随。

三见定终身

做金老师的助教,对于向力老师而言,远非“一项营生”那么简单,更多是希望与金老师、众多的拼布人在一起享受那份难能可贵的、单纯的快乐。

由图5表明,随着溶液矿浆浓度升高,溶液中金的浸出率逐渐升高。当矿浆浓度为25%时,浸出曲线趋向于平缓,综合考虑金的浸出率和试验效率,选择最佳矿浆浓度为25%,此时金的浸出率为98.23%。

“很多同学的基础都比我好、年纪比我轻、自己有工作室,我常对老师说,如果有什么(参展参赛)机会多留给她们吧。我就跟着老师的脚步走,稳扎稳打地练习老师教给我的技法,踏踏实实的。况且我现在教课,必须把每一步都琢磨透彻,不然不可能教出正确的技法,这也是对拼布爱好者们的负责。”

对于任教,向力老师抱着最朴素的想法: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就毫无保留的教给大家多少。让喜欢拼布的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便是她所说的“做老师的折射镜”。

“听老师的研习班课程,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东西,每一次的侧重点都会不一样,慢慢的,对整体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入,所以金老师的研习班其实是怎么听都听不厌的;教中级班的时候,我会严格地遵守金老师的手法,因为那都是老师反复实验、多年积累出的‘最佳’方法。

每次上课前,我会先总结出往期同学遇到的问题提前讲解,避免大家犯同样的错误。争取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到最精准的技法。”

严谨、认真,其实也是“热爱”的一种表现,虽然没有什么目标,但缺乏了严谨、认真,也很难触碰到更深层的东西。“退休后肯定会专注在拼布上”,这是向力老师十分盼望的事——既然觉得幸福,怎能不长相守?

向内寻求,仅仅享受拼布的过程

“拼布带给我很多,不仅仅在技艺、作品上——它在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也没有负担,与其说为了达成什么目标,反而不如说是因为单纯的喜欢所以才学习拼布,我不必背着它负重前行,它于我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像家人、像空气、像花香。”

采访的过程中,向力老师一再说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拼布爱好者,让我不要“写得太麻烦”。我理解她的意思,她是怕我太用力以至于过度修饰、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恰恰是她恬淡随适、无所用心的、对拼布单纯的热爱,令我觉得十分珍贵。

无所企图,而又专心致志,这不就是一个怀抱着“纯兴趣”的“爱好者”应该有的样子吗?

在拼布上,向力老师是个“无为主义者”——此“无为”是不刻意而为、不结果导向而为,所以至去年为止一直没有兴起过做大幅作品的念头;除了2016年的《福》之外,也未为比赛之类的目的特别准备过作品。

对于向力老师而言,做拼布是非常自然的事:心情大好的时候做一做,用拼布记录自己的快乐;心情低落的时候做一做,烦恼慢慢也就淡了;看到美丽的景色做一做,抒发一下内心的感受;闲来无事做一做,再无聊的时光也就轻松过了……拼布于她,正如其言,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有的作品,也缘起于对日常生活中,对“幸福感”的一点小小的追求:

“我大概是比较悦己的人吧,比较重视内向的愉悦。然而我发现,人一旦内心充实愉悦,生活也会变得温暖、美好。”——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似乎大多数人都在追寻一种表面的浮华,而我却在向力老师这里,看到了安徒生的影子:梦幻源于专注,幸福源于单纯……

自深深的幸福中,生出灵感的花朵

“夏日的时候,我去了世博园,并在世博园对面的酒店住了一晚。傍晚突然下起雨来,大厅外面刚好有一排沙发,我坐在那里,看着闪电划破夜空、大雨如注,闷热的感觉一下就消失了,整个世界清爽葱茏——这也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幸福啊!”

向力老师最动人的地方,是她常常用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力去体会生活,这让她这个人看上去淡然从容而充满力量——她说这是拼布带给她的幸福,它令她敞开的心胸,去感知五彩斑斓的色彩、感受无限细微处的美好……于是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平时不被人所注意的风景就变得动人起来。

感官丰富起来,灵感自然应运而生:

向力老师很少去做“不自然”的事情,对拼布尤如是。目的导向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努力,而人很难从这种努力中获得真实而深刻的灵感,相反,扎扎实实地走,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每一步都是积累。

正因坚持“慢行”,向力老师从不强迫自己去做“大作品”——虽然这是拼布人必经的修习过程。直至去年:

“今年我整整50岁了嘛,去年我突然想做一件大幅的作品送给自己做礼物,也算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种总结。灵感起源于结识拼布以来时时感受到的幸福感,我觉得既然拼布令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这份礼物也应该是用拼布来表达的。定题《彩虹》,拼布就是我生活的一道彩虹。”

乌镇也好、青岛也好——为了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带进作品中去,向力老师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针线和布,得空闲便拿出来做一做:

“我的大作品真的可以说很晚了,很多同学都在以‘每年一个大作品’的频率在努力着,可能我比较散漫吧,还是比较倾向于细水长流、自然而然。在我自己的定义中,真正的创作是生活的状态、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它不是临时起意的产物,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真实的样貌的呈现,到有把握、有激情、有感受的时候我才会开始。去年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时机到了……”

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灵感就会呈现出“爆发态”,除了业已开始着手的《彩虹》,向力老师还萌生了另一个系列作品——《四季》的想法。且在表现手法、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全然不同的思考,这里留下一个悬念,让我们一起来拭目以待!

单纯的希望、深刻的思考,是向力老师对待拼布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属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而一个纯粹的爱好者的动力,则来自心灵深处、来自她的丰盈、醇厚的本源……

猜你喜欢

恩师矿浆爱好者
矿物浮选矿浆相流变学研究进展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高硅低铁锌焙砂中性浸出—液固分离试验研究
三山岛金矿全尾砂静态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直播答题爱好者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