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2019-12-05徐玲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环境

徐玲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环境在促使中小学德育内容丰富化、教育形式多元化、教育环境个性化的同时,还对德育内容的可控性、德育形式的单一性、德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挑战。因此,中小学需要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学习模式、“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砥砺模式、“自主+互动”相结合的身心修缮模式,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德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新媒体;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248-02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中小学德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中小学德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201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1]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要不断创新德育模式,抓住机遇稳步提高德育效果,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升德育水平。

一、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使中小学德育内容丰富化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德育内容相对固定,缺少对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内容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当前重大事件关注度不够。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中小学生获得德育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广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德育内容,从情感上也可以拥有更加真实的感受。新媒体技术在中小学校的广泛应用,使德育教学PPT、微视频、图片、影音资料、典型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通过移动设备得到分享,使中小学德育教学更加富有艺术性、生动性、趣味性、感染性,既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中小学德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使中小学德育形式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拓展和延伸了中小学德育的时间与空间,使中小学生摆脱了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接受固定德育内容的教学约束。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采用“课堂+黑板+书本”的教育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影视音频资料”的新型教育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生接受德育的目光不再集中在书本和黑板上,而是转移到屏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上,将曾经单一的黑白两色视觉冲击改变为当今五颜六色的图、画、光、像等多重感受。毋庸置疑,新媒体使中小学德育形式更加多元化,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更加生活化,使中小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更加形象化。

(三)新媒体环境使中小学德育环境个性化

新媒体为中小学德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关注点不同,从网络上下载自己需要的视频或文献资料。有些学校为了充分發挥中小学生德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常常会设计一些富有个性化的德育作业,让中小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到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目的。新媒体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分享学习心得、发表观点意见、表达个人想法的广阔平台,中小学生在各种交互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不仅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提供更多参考。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对德育内容的可控性提出挑战

传统德育内容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所赋予的,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规和教科书等为载体,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的正面教育。传统德育内容比较呆板、单一、滞后,理论性、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较多,实践性、形象化、可操作性的知识相对较少。新媒体环境使中小学德育内容复杂化,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对广大中小学生形成强烈的冲击。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不再单纯局限于学校教师精心选择的固定内容,而是各种意识形态掺杂在一起的大杂烩,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小学生产生质疑,思想上产生疑惑甚至困惑,导致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行为异常,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道德观。因此,“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导致青少年们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观点、政治观点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冲淡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效果,对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严峻挑战。”[2]

(二)新媒体环境对德育形式的单一性提出挑战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教师讲授、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面。这种教育形式虽然可以做到面对面,但局限了中小学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完全打破了教育时空,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为一体。德育的时间不再固定,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可以被利用起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灵活、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对中小学德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对德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挑战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使教师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由于德育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获取渠道的单一性,中小学生接触教材、课本之外的教育信息的机会较少,他们对于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教师非常崇拜,这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育示范功能,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能够非常容易地从网络上获得各种德育信息,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甚至有时会出现学生知道的事情教师反而不太了解的情况。教师要想游刃有余地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需要从各个方面系统提升个人的能力与素质。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模式创新路径

(一)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学习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努力实现德育资源共享,通过鼓励学生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由于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尚缺乏甄别性,教师在设计线上学习内容时需要以网络课程为主体,对于其他类型的视频尽量少涉猎,以确保德育内容的方向性、可控性。同时,还要在线下进行学习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总之,线上理论学习不仅创新了中小学德育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分享到更多的优质德育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学习模式,既是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中小学德育为适应新媒体环境而作出的必要调整和转变。

(二)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砥砺模式

实践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还较小,抽象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对他们来说,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才会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中小学德育更需要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切感受德育的现实价值。中小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加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砥砺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自主+互动”相结合的身心修缮模式

德育可以说是修炼思想和灵魂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启发他们让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过程。自主进行身心修缮不仅可以使德育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情怀,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这种方式受教育者收获的往往比被动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较小,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中小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互联网德育教育共享社区,打造一个集中呈现德育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及时答疑解惑的交流互动平台。“自主+互动”相结合的身心修缮模式能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将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融合于德育环节中,能够有效保障中小学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3(6):225-227.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环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环境清洁工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漫观环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