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2019-12-05李惠娟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9期
关键词:词义日语差异

李惠娟

[摘           要]  日语汉字与中文汉字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这使中日同形词成为学者们青睐的研究对象。以往的研究者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中日同形词误用的研究,及中日同形词的翻译对比研究中。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中日同形词开辟新的研究视点。

[关    键   词]  中日同形词;对比;误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8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02-02

一、中日同形词的分类

中日同形词根据词义划分,可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三类。同形同义词是指在中日语言中词义完全相同,可以直接使用。同形异义词指词形相同,但词义截然不同。同形异义词容易误导学习者,使学习者对词语理解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日语汉字词“丈夫”,其意思是健康、坚固、结实。汉语中的“丈夫”则表示男子,与“妻子”相对应的男人。所以,“丈夫”的中日字形相同,但在词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同形类义词汇是指形式相同的词语,其含义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包含的意思既有完全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所特有的含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中日文化差异在中日同形词上显现出来。笔者所查阅的文献时间较早,日本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基本围绕同形词的定义,词义异同的对比展开。比较系统的研究中日同形词的学者有大河内康宪、香坂顺一、荒川清秀等。大河内康憲(1992)在“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一文中提出了对同形词定义的参考基准。而这一基准成为后来的研究者研究中日同形词的重要理论支撑。荒川清秀(1979)认为所谓的中日同形词研究实际上是将形式不一样的东西同等看待,思考其相融合之处。问题在于多大程度上理解“相同”,将视觉上的同一扩大到何种范围。他从同一性入手阐述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强调中日同形词研究的实质。上野惠司(1995)在“おぼえておきたい日中同形異義語300”一文中,对二字同形语进行考察,列举300个同形异义词,比较其中日的词义,探讨了中日同形词的起源,微妙的词义差异。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日同形语在词义上的差异,对中国的日语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关于中日同形词研究逐渐丰富。根据中国知网的资料显示,以“中日同形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以2012—2018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对象,筛选出与中日同形词相关的论文总共有60篇。经过整理归纳,可以将研究内容分为三类(如图1)。

图1显示,对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论文总体趋势上升,近两年发文量有所下降。反观中日同形词与翻译的研究趋势,整体上比较平稳,平均每年的发文量都不多。从图2可以看出,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以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为主,中日同形词与翻译的研究不足30%,中日同形词的误用研究甚少。由此看来,对中日同形词的日译研究还具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关于中日同形词的误用问题研究文献比较少,因此笔者在此将对其具体的研究不作综述分析。

(一)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

1.从日语教学或者日语学习的角度研究中日同形词

比如,郭佳威(2017)在《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界定及其需注意的五类形态特征,并从形态、来源和语义角度对中日同形词的分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归纳了中日同形词的形成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在汉语学习中、高级阶段的日本留学生对中日同形词的使用情况,列举了问卷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对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探析。根据差异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结果从学生、教学和教材三方面制定出中日同形词教学对策。李银玲(2018)在《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文中从中日同形词的汉字表记方式、词义、词性差异、词的感情色彩带来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日语教学中的几点注意。

2.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以某一具体同形词为中心,对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进行对比

可以说这是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的另一方向。比如,朱秋兰(2016)通过对《刺青》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在意思和用法上的微妙差异。选择不同的同形词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都是通过分析该词的词义差异,减少学习日语者对中日同形词的误用及误译(张瑜旋,2015;王静2013)。冯运娇(2013)以形容动词为中心,抽取日本的《日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所有的二字汉字字词汇中的形容动词,将其与汉语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对照,从概念意义、周边意义(词性、褒贬色彩、文体、搭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同形词差异产生的原因。苏文静(2016)以名词为中心,用汉语词典和日语词典对所研究的同形词的语义、词性进行考察,重点是对每个词的搭配对象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进行探究。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可以说异曲同工。

总的来说,同形词的对比研究基本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的:同形词词性异同的对比;中日同形词词义和词性产生差异的历史原因;中日同形词与对日汉语教学和对中日语教学以及中日同形词的误译、误释及成因等。

(二)中日同形詞的翻译研究

1.以文学作品中的同形语为对象,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与之相适应的翻译方法

比如,冯瑞敏(2014),以文学作品《红高粱》及其日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汉日对译置换角度予以剖析,探讨其中的中日同形词对译置换及原因,以及对译时中日同形词的误译及原因。杨敬曦(2014)以《门》中出现的同形词为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视角,阐释文学作品中同形词的转换问题,提出了词语转换、分译、品词转换等翻译方法。曹函(2015)以鲁迅在《现代日本小说集》中所翻译的《挂幅》《罗生门》为对象,对鲁迅翻译作品中二字日汉同形词进行研究,进而探究鲁迅关于日汉同形词翻译的策略。

2.以新闻材料为研究文本,探讨新闻题材中的中日同形词的翻译方法

比如,王峥峥(2016)以新闻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日本较为权威的报纸新闻,如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从词义和语感等方面研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新闻中的翻译方法和使用方法。魏惠善(2016)从翻译角度来研究中日同形词的口译方法。以CCTV大富《日本新闻》为语料,根据词义,将同形词分为五大类,考察同形词的曰译方法,进行举例分析。结合塞莱斯科维奇的“释义理论”和“角模式日译过程”,探讨使用的口译方法是否可行。

3.以翻译理论为支撑依据,探讨中日同形词与翻译模式的兼容性

比如,杨琳林(2013)对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直接翻译模式和间接翻译模式是否适用与同形词进行论述。胡静(2017)以实验的形式,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中日同形词的特征相结合,选出在语义、使用方法、文体方面存在差异的中日同形类义词和中日同形异义词进行分析。

4.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同形词的翻译研究

牟倩(2014)围绕二字中日同形词的汉译问题,选择容易产生误译的中日同形词例句,并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中日同形词的一般性翻译原则,提出有效且适用的翻译方法。张新广(2017)将中日同形词“円満”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检索出相关例句进行对照研究,探讨该词的汉译方法。

5.对时政热点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比如,修刚、米原千秋(2016)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日“同形词”翻译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以日语母语者进行采访,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日本受众对政治文献中同形词译文的认可度,也提出了政治文献中“同形词”的中译日策略。

从对中日同形词与翻译的先行研究进行分类可知,中日同形词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翻译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所以对中日同形词的翻译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在上述的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和中日同形词的翻译研究中,对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范围界定都没有统一的表述方式,一般是采用笼统的概念。可见,对中日同形词的定义研究还存在探究空间。对中日同形词的分析,大部分从词义差异角度进行对比,可见缺乏新颖之处。在汉语和日语中具有完全相同含义的同形同义词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具有意义差异的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而前人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比较注重从整体出发,忽视个体的重要性。今后应该从文化、社会、人文等多角度研究具有差异性的中日同形词。

参考文献:

[1]杨林琳.日中同形词翻译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牟倩.中日同形語の中国語訳について:二字漢語を中心に[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3]冯瑞敏.《红高梁》中的中日同形词日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王峥峥.日本新闻报道中同形异义词的翻译[D].山西大学,2016.

[5]修刚,米原千秋.中日政治文献“同形词”的翻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日译为例[J].天津外國语大学学报,2016,23(4):1-7,80.

编辑马燕萍

猜你喜欢

词义日语差异
相似与差异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找句子差异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