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型融媒体 讲好西安故事
2019-12-05孟新媛
摘 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和智能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引起传媒业的高速度发展,我们进入融媒体时代。如何运用融媒体,讲好新时代故事呢?本文从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采编者的要求入手,分析了融媒记者要坚守新闻阵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准新时代新闻采写中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媒体时代融媒记者挖掘新闻的途径。
关键词:新型媒体;融合发展;提升素质
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消灭一种载体而发展另一种载体,而是多种载体的有机融合。今天,响应国家大力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都在努力提高自身媒体融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代表着主流媒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融媒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以集约方式将全部媒体资源有机盘活,实现共享,发挥各类媒体的最大效能,并在发展中迅速实现优胜劣汰。报纸、杂志、图书、网络、手机客户端、电视影像,以及人工智能等等一系统我们称之为媒体的各类载体形式,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在融媒体平台中发挥作用。这正是当今的媒体形态,从现在走向未来,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着螺旋渐进式的上升。
一、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采编者的时代要求
近十年来,传统媒体经营收入普遍呈下降趋势,2017年,平面媒体下降最严重的报紙降幅达到53.9%,2018年继续下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呈现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场景化的移动智能传播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媒体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家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升级,都以新技术、新思维来寻求对策,纷纷加大对“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投入及运行。传统纸媒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纷纷构建新的发展机制,特别是地方性党报,纷纷把握机遇,树立理念,成立报业传媒集团,囊括新型媒体。
真正的融媒体发展,不是摒弃哪一种媒体,而是让资源共生共存,合理配置,发挥功效。在融媒体发展阶段,纸媒如果继续作为封闭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就很难与其他资源进行融合。能否不断地与客观环境相互融入,成为合作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经济建设时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在接受各界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更趋向于有价值的信息,即可读性较强的信息,所以,人们在接受新闻资讯的过程中,也更趋向于接受可读性较强的内容。而融媒体则为了新闻资讯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能够帮助报纸新闻编辑整合各类资讯内容,并最终形成可读性较高的新闻资讯,向大众传播。这就要求作为新媒体记者不仅要熟悉传统的表达方式,还要培养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新时代的记者都很忙很辛苦,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学习新技术。音频、视频、直播、VR、机器人,这些新技能都是融媒体时代记者的标配;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碎片信息,记者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发现有用信息。笔者探索出一条新老互助,互助互学的学习模式。向老记者学习采访经验和技巧,请年轻同志讲授运用新技术的方法技巧。从摄影机、照相机、手机、无人机摄影摄像,到图解、H5等移动端传播技术,到图像剪接处理、微信编辑、版面编排美化方式等,让自己得到了快速提高。
二、融媒记者要把准新时代新闻采写中的辩证关系
不论是纸媒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都要坚持“做新闻要以内容为王,做记者要练看家本领”。从锤炼过硬作风入手,以创新思维学习新知识,以守正的精神传承好传统,常年不间断地开展“新春走基层”“记者镇区行”等系列活动,引导记者走进基层,沉入生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准确把握好新闻采写中的行与思、听与问、浅与深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1.倡导走动采访法
强化“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下基层采访,不是坐到人家办公室里淡淡就行,而要实实在在地走进农家、田头、车间、工地,边走、边看、边谈、边思考。近年来,西安市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以绿色、智慧为特质的现代产业结构,在宏观经济趋紧的形势下,引来一批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我们据此组织开展“重大产业项目巡礼”活动,以老带新,走进车间生产、项目建设现场采写稿件。记者逐车间了解模切、冲压、CNC、紧固件、智动化、研发中心每一道工序,真切感受“西安‘智造引领世界。在西咸新区,记者头顶防尘帽、口戴防尘罩、身着防尘连体服、脚穿防尘专用鞋,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现场触摸液晶制造的全流程。在采访过程中,老记者引导年轻同志调动知识储备,留心每个细节,积极提出问题,脑中融会贯通,不离现场就要形成新闻稿件成熟思路,据此写出了一篇篇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
2.听得真才能问得深
记者必须是杂家,什么都要懂一点。但总体来看,不可能比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了解更多更深入。作为记者,笔者的经验是采访前要“备课”,对采访对象、采访事项、相关情况、相关知识有所了解;采访中要谦虚,不懂的事情不要乱插话,要有小学生的态度;后半程要会问,迅速反馈采访对象谈及的每一个细节,融会贯通,精准发问,形成互动。
3.切入要浅,开掘要深
新闻记者成天忙忙碌碌,干的既是舞文弄墨的轻巧活,又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体力活。作为融媒时代的记者,要写出有深度,有看头的新闻,胸中就要有大格局。要了解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看事情,想问题,要有眼光;要把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剖事明理。特别是对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采访,要真正地扑下身子,要融入农村生活,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将一幅新农村经济别样发展的生动画卷清晰地展现出来。才能发掘出新技术、新经济已然渗透到中国经济发展神经末梢,成为推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三、新媒体时代融媒记者挖掘新闻的途径
1.加强新闻挖掘的创新意识及敏感度
新闻挖掘需要对事件有独特的见解,并能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拓宽,受众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作为新兴媒体的新闻,要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就要比传统新闻记者更强的新闻敏感度,更强的创新意识,能准确捕捉最热门的话题。
融媒时代,我们要更新固有的新闻挖掘思维模式,关注各行各业的事件,抓住合适的新闻报道焦点,从不同的视角采编新闻,以引起大众共鸣。通过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我们考虑事件的爆发的原因和结果,全面开展新闻挖掘工作。增强纸媒新闻挖掘自身的创新意识后,还需要提高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型,提高新闻报道的创新内容,控制新闻内容的长度,采用灵活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深入挖掘社会新闻,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提升融媒新闻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互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融媒比纸质媒体的新闻挖掘更要增强互动性,使新闻挖掘顺应时代潮流,对其鲜明的创新精神进行影响和挑战。
2.提高新闻挖掘的数据整理及读图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融媒记者新闻挖掘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两微一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主动的地位,它们能帮助提高纸媒的整体发展。党报等纸媒体新闻挖掘与相对较弱的数据分类能力,可以通过新型媒体做有效补充。新媒体使用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来吸收观众采写的新闻内容。快速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新媒体的新闻具有扎实的理论文本支撑,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高新媒新闻在编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逻辑数据辅助,可以将纸质新闻详细呈现给读者,引发读者的反响。
总之,新媒体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大众接受新闻资讯的方式,更为大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接受新闻的形式。在众多媒体正在趋向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各种媒介开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业者,更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坚守各类传播平抬,讲好新时代故事。
作者简介:
孟新媛(1989--)女,大学本科学历。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新媒体新闻采编工作。曾多次获得省市及集团各级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