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019-12-05王巧云秦文淑廖俊杰
王巧云 秦文淑 廖俊杰
[摘 要] 高校工作室是在我国“双创”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下衍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学习创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获得创新技能,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综合能力新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为典型案例,对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师资团队组建、运行管理模式、学生培养路径、项目内容及实践成果等方面总结工作室的运行经验,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和广泛推广提供示范价值。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教学模式;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14-04
欧美的创新创业教育(即“双创”)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萌芽发展,并逐步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制度[1-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经过几年的试点发展,到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以及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发展形势下,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急需资源。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出台意味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一般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不同,高职教育是工匠型、技能型人才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特色和办学初衷。旨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必不可少的“工匠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推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获得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反过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创业能力。即便学生不是为了创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也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益处。企业在用人过程中,也更青睐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所趋,但如何做好双创教育却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直接套用。各高校都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合适的发展道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是高校普遍采用的可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即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引入创新基础知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优秀创业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课程。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系统学科教育时,同步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案例学习。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思想锤炼引导、人文知识综合熏陶等,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对创新创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则更多的是采取科研项目模式、导师制、工作室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学科专业竞赛模式、开设创业学院等,教学方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内、外部多种因素制约,此类教学模式一般仅针对少数学生,很难对学生做到全覆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摸索中发展进步,每个学校的模式各不相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涌现出一批富有价值的探索成果。但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政策缺乏良性传导机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资源不足、学科建设和教育理论不完善、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不高[4-6],甚至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不多[7],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二、工作室——一种正在被认可,并推广的教学实践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但个体的创造性不像具体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那样能够直接传授。仅仅依靠多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完全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个人的创造力和创业素质更需要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过程引导、政策传导以及创业实践模拟学习等方式加以培养。高校的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由此产生。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课业之余,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但不同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各不相同。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以工作室为平台和载体来运作实际的科研和创业项目的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7]。
工作室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创新、生产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具有完整的师资团队和人才储备制度,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导向驱动,学生以承担项目任务方式参与工作室工作,是一个于教师、学生、参与企业三者互促互惠的教学实践平台。工作室模式是围绕这个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众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工作室模式受到重视和推广,近年来成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方式[8-12]。工作室实际上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基地,它既可以是技能学习型、创业实践型,也可以两者兼具;教学资源可以是校内师资为主,也可以校企资源两相结合共同促进。美国麻省理工學院媒体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利益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等都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室较为成功的案例[13]。
三、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构建与运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是2017年生态环境技术学院与佛山稚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工作室。工作室联合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与创新锻炼机会,是环保相关专业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学习、创新创意等的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学习创新知识,唤醒创新意识,获得创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需求,达到创新教育目的;同时,工作室融入商业创业行为,使学生从岗位谋求者向岗位创造者思维转变,培养学生获得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的综合能力,达到创业教育目的。
(一)师资团队
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的主导教师是由十余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共分三类: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担任工作导师的专任教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化的知识背景,丰富的项目实践能力。企业导师筛选自企业,具有多年环保行业从业经验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并具有市场敏锐洞察力。创新创业导师来自高新企业,具有多年科技项目评估、咨询和转化经验。导师团队的组成根据实际项目需要动态调整。
(二)管理机制
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工作室按项目分组管理,每个项目实行主负责人负责制,其他项目组员协作配合。团队导师从大一、大二和大三分别甄选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形成年级层级梯队。随着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及新生的加入,形成流动性的人才梯队,新老更替。参与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根据项目需要,吸纳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促进项目顺利开展。团队内部以老带新,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组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并传授技术与方法,团队形成自然合力和凝聚力,并推动工作室良性、可持续发展。日常管理上,工作室参照企业的职场环境建立组员轮流值班制度,值班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每个月召开例会,内容包括成果展示、交流总结、学习培训或专题研讨。学生依照自身的兴趣和特長加入不同的项目/任务组,根据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工作室日常行为由学生为主导,导师定期检查项目推进情况,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提出下一步设想。
工作室制定相关日常管理制度、项目制度、奖惩制度,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工作室正常运作。运行过程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工学一体化实践,营造职业氛围,用人所长,突出团队协作。使学生在参与工作室工作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种关系,锻炼遇到问题积极面对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及精神品格的锻炼就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学校为推动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要求,积极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一课堂重在创新基础课程和创业优秀案例学习,并开设云计算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基础、物联网技术导论、VR/AR/MR技术导论、人工智能概论、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新技术基础课程。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还配套制定了创新创业类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工作室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培训学习,包括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含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校级及以上各类创新竞赛(含挑战杯竞赛)、创业竞赛活动等。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技能锻炼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观测窗口和评估手段。创新创业实践所获得规定的成果不仅是工作室学生个人能力的肯定,还可按照学校专门制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进行学分认定和置换。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也免除了学生影响学业的后顾之忧。
此外,工作室还不定期聘请校外创新科技企业负责人,科技产品推广应用杰出代表等专家,对学生开展政策解读、科技转化、企业运作等创新创业相关专题培训或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强化其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感性认知,增强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项目运行
运行项目内容是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动力支撑和发展源泉。目前,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的创新项目来自广东省科技项目,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校级科技、教改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的资助,主要方向有“金刚采水器的创新研发与销售”“VR技术在环境工程技术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工业污泥的处理及盆栽土壤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新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等。其中,“金刚采水器”是一款应用于水环境监测的采水设备,已有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为给学生提供创业训练机会,依托工作室平台的“青稚环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成立,并建立公司章程、经理办公会议议事规则,执董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
(五)实践成果
工作室以项目形式将导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得学生特长充分发挥。尽管工作室成立时间尚不足两年,却已启动多个项目同步开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2018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2017—2018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2017年第三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广东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2018“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2018广州市首届“职教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
通过公司的创办,使学生亲身体验公司成立、运营管理、产品推广、成本核算等过程,培养学生获得从事商业活动所需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总结
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学习相互促进,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开拓进取精神。虽然,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运行时间也较短,但从运行效果看,激发了很大一批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发掘了一批学生的潜能,工作室成员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申请上,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了其他工作室的创立,未来有望吸纳更多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条件。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成绩突出,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因此授予“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称号。未来我校将本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宗旨,继续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2]于躍,张雅光.德国、英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比较[J].学理论,2018(7):169-170.
[3]高扬,付冬娟,邵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合理性分析及建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18-22.
[4]张筱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7-18.
[5]王慧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实施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21):66-70.
[6]李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85,187.
[7]钟阳晶.以学生工作室为平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80-83.
[8]程立浩,柳军,张蕾.“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6,34(3):89-93.
[9]梁中,潘丽.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创新实践工作室”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8-120.
[10]李晶.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素质中的特点及优势[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17-19.
[11]王颖,李飒.基于工作室模式管理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35-36.
[12]黄领.“互联网+”背景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36-37.
[13]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5):27-3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