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9-12-05朱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朱瑞

摘 要:中国古典艺术中的各种精神力量,都深深地体现出人类智慧以及探索未知自然的勇气。各个时代、各个朝代都有其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由此可见,辉煌灿烂的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其艺术表现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精神文化。文章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绘画的艺术精神,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分别来探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绘画

一、中国文化观下的艺术精神呈现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体现出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凝聚了众多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后,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精神的不断发展为当代的绘画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各国交流日益增多,很多外国优秀的绘画理念和技巧流入中国。当代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以古代绘画艺术精神为基础,吸收各国优秀绘画理念,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的是内外兼修的高尚品格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寻求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协调统一,通过客观物象表达画家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是一种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绘画意象。从总体上来说,绘画的艺术追求在于神韵和气韵的表现,并不拘于外形的相似,追求的是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描绘物象和其内在特征,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用画笔将独特的艺术审美描绘出来。在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同时把握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将画家的思想情感融入物象中,做到情景交融。中国画的绘画方式注重表达物象的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不刻意强调物体的表面形象特征,而是注重物象本身的神韵。此外,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唯心,用情感感动他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着重体现的是画家想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物象是否融为一体。当生活中的某一物象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画家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西方传统绘画却是以唯物主义为主,主要偏向于写实,注重形似。在色彩运用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一是为了体现出物象的内在和外在特性,二是加强绘画作品的氛围和烘托气氛;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选择,主要是将自然光源的变化投射到物体上的具体表现,刻画出物体的明暗对比、前后的虚实变化,用理性的思维描绘物体。从本质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绘画都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因为无论是中国画作品还是西方油画作品,它们想表达的都是对于美的追求,都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人文精神。从另一方面说,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中西方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画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强调艺术作品的意境,注重神韵,以其古韵和内涵的特色,让人们产生置身其中的气韵与思想情感。

(一)“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绚烂而璀璨的一笔。“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道家思想的总结,指出人与自然是融汇相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性,人们在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发展和变化。提倡画家在仔细观察大自然之后,感悟出其所带来的情感,并注入绘画创作中,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引起观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扮演着重要角色。

清代文人画家郑燮极其擅长画竹,他对大自然中竹子的各种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再融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品格,他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步骤。第一阶段“眼中之竹”,即艺术家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竹子的外在形态和形象特点,这个阶段是对物象的最初感受和体验;第二阶段“胸中之竹”,是竹子的外在形象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和艺术构思,对竹子的造型进行夸张、变形、筛选等艺术变形;第三阶段“手中之竹”,是最后物化的结果,是艺术家对大自然中的竹子进行提炼加工后的最终表现。郑板桥将竹子与人的精神高度统一,将主观与客观、想象与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郑板桥画竹时强调现实中竹子形态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不就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吗?竹子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画家赋予大自然中的竹子自己的情感,让观赏者感受到高洁的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吸收了外国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材料,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注入新鲜的体验。“天人合一”思想观念要求艺术家深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求创作灵感。虽然相机的出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相片中的景色是有限的,带给人的内心冲击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受。

(二)“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的另一艺术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思想观念。“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最初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以人为本”思想观念从中国远古时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原始社会的壁画,这并不单单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而是表达出原始人对生殖繁衍下一代或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是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寄托。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最好的体现应该就是“文人画”了。许多文人骚客的雄心壮志不能得以实现,只能寄情于山水之中,用绘画作品和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胸怀。以八大山人朱耷为例,他生活于明末清初,本为明代的王孙世家,家世显赫,良好的文化艺术背景为他提供了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但是由于明朝的灭亡,朱耷的内心受到了不可泯灭的伤害。他从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由于思想和情感的极度压抑,他把难以诉说的悲痛都投入绘画当中,我们能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国破家亡的悲痛。笔者对朱耷艺术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鸟和鱼的眼睛,朱耷艺术创作时对鸟和鱼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艺术处理,将鸟和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感,假装自己过着狂放的生活,却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除了运用绘画的笔墨意味之外,朱耷在题款时通常使用“八大山人”,用草书书写时会出现“笑之”“哭之”两种形式,这也是朱耷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之一。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是指通过绘画来寄托艺术家内心的情思。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画家不断深入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术和表现方式,高科技的出现,更是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无论当代国画作品的题材还是表现手法怎样别出心裁,真正能使人心灵震撼的作品还是那些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思想情感和高尚品格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起,中国画家就已经尝试将西方的美术理论、绘画技巧和绘画材料引入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中。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术大师,代表人物是徐悲鸿。徐悲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学习绘画,有沉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功力。后来又到日本、法国以及欧洲各国学习绘画,这就使得他的绘画风格有明显的中西融合的特点。他融汇中西的绘画特点,用西方的绘画技巧创新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他的绘画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于造型、光源和结构的深刻认识,绘画作品中的动物则被赋予了高度的人格化、民族化特征,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这幅作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绘制的,选取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为题材,八匹马都没有缰绳,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品兼用工笔和写意的技法,将马的形态通过水墨渲染表现出来。在构图和结构方面又有浓重的西方绘画的特点。整幅作品马的前后透视感较强,给人马迎面而来的感受,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因为徐悲鸿接受过系统的西画教育,所以他在透视法上有很高的造诣,这使得其画面中马的形象塑造得尤其成功。

当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艺术交流也越发频繁。艺术家吸收各国绘画的优秀技法和理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但绘画风格以及绘画技巧都是在深入地观察自然,得到情感上的感动的基础上完成的。自古以来,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通过物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美好祝福,并使之与观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世界交流愈加频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画家正在努力寻求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这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何在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技法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外国绘画理念、技法进行选择性引用,这是中国画家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在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之前,一定要先正确理解中国古典绘画的艺术精神内涵,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必经之路。

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各国绘画理念精神和技巧相互交融。面对各国优秀绘画理念精神的涌入,如何在保持本国优秀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是当代画家的一大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当代画家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融入各国绘画特点,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描绘出能体现当代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学研究:品格与意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孙其峰.孙其峰讲花鸟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