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内在逻辑
2019-12-05杨庆
杨庆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准备系统批判费尔巴哈所列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可以发掘,同时有助于进一步精准把握马克思的思想。通过解析提纲的内容,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将重点对第二部分进行解析,以探索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218—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为数不多的字数比较少的文章。文章是一条一条的提纲形式的,马克思主要针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展开批判,本应进行长篇的论述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一著作。虽然这只是一个提纲,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究。
一、写作背景与原因
《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写的一篇笔记,标注的标题为《1.关于费尔巴哈》,但在其生前并没有发表。恩格斯于1888年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它当作附录第一次发表了出来,命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这篇笔记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1]266,并称这篇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得名。
1.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理论做指导
随着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欧洲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的矛盾也越发尖锐化,先后爆发了多次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惨淡收场,因此,《提纲》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要有科学理论来指导这个迫切需要而写作的。
2.为了揭示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
因为费尔巴哈的很多思想并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所以马克思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并同旧唯物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也为创立新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3.为了把哲学从以前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他把实践引入认识领域、社会历史领域和哲学领域,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二、内容浅析
全篇文章的行文逻辑是按照“批判旧唯物主义——引入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样展开的,因此可将《提纲》分为三个部分。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提纲》第一条为第一部分,马克思在开篇第一条中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没有把客观世界看作实践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只是把客觀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人关系中也仅仅当作认识与被认识、反映被反映的关系,更加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不了解人的能动作用。将认识的客体当作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地去理解,没有看到改造、被改造关系,只是看作反应、被反应的关系。马克思对唯心主义也进行了批判,虽然唯心主义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作用,但是把它当作独立在客观世界之外的精神,过分夸大了。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费尔巴哈提出研究感性客体即客观事物,但是他认为人的活动只不过是理论的活动。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费尔巴哈与之前的哲学家们一样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马克思揭示了不可知论的虚假性,它不能依靠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理论问题。
2.实践观在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中的运用
第二条到第八条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中马克思重新思考和阐释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运用实践观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大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178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和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存在于思维中的真理是无意义的,这一条中体现了马克思的真理观。第三条马克思认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决定论”是社会分裂的原因。环境之所以能改变是因为人的活动,社会进步也是在人类活动中不断改变而逐步推进的。因此,马克思否定了旧唯物主义中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01第四条中实践的观点被引入了宗教研究领域,用实践的观点更加详细地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路径。费尔巴哈揭示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人们创作了神,神却反过来成为支配一切控制的力量控制着人,把神拉下了神坛,使人们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思想上的自由。虽然费尔巴哈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阶级矛盾,宗教作为麻醉人民的工具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支持和利用宗教欺骗人民,使之安于现状,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给出如何消灭宗教的途径。马克思认为消灭了阶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宗教才能逐步走向消亡。第六、七条中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简单把宗教的本质解释为人的本质而进行批判,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分析人的本质时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个关系来考察人的本质,人就变成了超历史的、社会的和阶级的抽象的人类个体。第二,费尔巴哈认为人只有自然属性,对于人的社会属性没有深刻理解,这注定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向去的什么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0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社会更不是单个体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相互独立的实体,是个体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超越个体的新生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根源于实践。
3.立足点与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十条到第十一条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说阐释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的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502市民社会是无声的、孤立的个人的联合,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旧唯物主义必然是处于自我异化的形式之中和缺乏实践性的。新的唯物主义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自我异化扬弃的社会的理论表达,人是自由的有自己的意识,人的认识对象不是以异化作为异己的力量而存在。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对旧制度的改造作用,因此只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作出直观的解释,而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根源,他们都是旧制度的维护者。马克思的哲学跟以往的哲学传统是不一样的,以往的哲学只是在已知领域的范围弄清楚本质和规律来解释世界,马克思则是运用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实践真正地参与现实生活的变化之中,更加积极地改造世界。
三、结语
《提纲》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条为总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第一条的详细阐述;第三部分是第十到十一条,是最后的总论。《提纲》中马克思主要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表明了自己的新观点。《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虽然《提纲》比较简明扼要,但是它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提纲》的基础是以科学的实践为前提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根源上被揭露出来,并首次明确地阐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始终的,一切理论的基础都离不开实践,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更是人类认识和发展的源泉。虽然《提纲》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对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