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9-12-05张庆堂姜雯婧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张庆堂 姜雯婧

摘    要: 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可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本文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现状,从保障度、显示度、适应度、质量度等方面分析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六条具体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

建设声誉良好、社会认可的品牌专业可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带来高入学率、高就业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因而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优化学校、专业布局”,到2020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但是,由于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品牌专业建设。

一、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度方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水平不高、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

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高职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关键是投入问题,即实验实训方面的投入。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投入,高职院校难以有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更谈不上“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由于教育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贡献大的特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和专业建设的认知水平较低,以致其在制定或执行具体的政策措施时不能很好地呼应国家的最新政策措施,最终导致一些地方高职院校难以保证品牌专业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品牌专业建设进程和水平。

2.师资力量总体较弱。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此为起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不过二十多年[2]。与普通高校和省属高职院校相比,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问题相对较突出。一方面是新教师的引入机制不畅,另一方面是现有师资中一些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应付教学任务,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以某县级市举办的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的师资引进工作完全掌握在当地人社和教育部门手里。学校招聘教师的流程如下:学校上报计划→人社局和教育局审核计划→公布计划和招考方案→报名→笔试→面试→录用。这看似非常规范、非常合理的招聘其实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计划的控制与招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多次导致学校当年招录计划得不到完成,直接导致师资队伍青黄不接。

3.教学资源开发不够。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名词、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等层出不穷,给高职教育带来挑战。为此,高职院校急需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微课慕课理念的各类教学资源,以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当今互联网“原住民”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需求。近年来,地方高职院校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一些教师在微课、慕课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看,资源开发的力度、数量、质量等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基本没有在企业锻炼的经历,又缺少教学实践经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实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二)显示度方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建设成效不平衡、示范引领作用不强的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缺乏系统谋划和整体规划,不能统筹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的完全根据所谓的市场需求,有的则全然不管市场需求,随意性很大,主观性很强,于是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一些学校不顾专业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眼前的所谓热门专业,认为这些专业就是品牌专业,这其实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权宜之计,并不利于学校树立专业的长期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学校优化专业配置。另一方面,随意扩大某个品牌专业的招生规模,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直接损害这个专业的品牌形象[3]。

2.建设成效不平衡。教学成果奖获奖数、核心期刊发文量、竞赛获奖数、技能大赛获奖数等显性指标,集中反映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效,体现了品牌专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成长性,影响品牌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建设成效是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的,由于没有积淀,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些品牌专业并不名副其实,成果展示更是无从说起。

3.示范引領作用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品牌专业虽有多年办学时间,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尚未完全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基本停留在以往的教学督导层面,专业自主诊断改进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二是有些品牌专业的课程安排、实施和评价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缺乏个性化、创新性的思路和举措,导致一些品牌专业难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适应度方面,存在对接区域产业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社会需求度不高的问题。

如果从“顶天立地”的原则理解,品牌专业可以理解成既具有良好影响力和竞争力,又具有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那些专业,既上起标杆作用,又下接地气。建设品牌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4]。但就地方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现状而言,明显存在对接区域产业不够、专业定位不准、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社会需求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学校、一些人对品牌专业的认识发生偏差,工作重形式轻实质、重外表轻内涵、重名声轻实际。此外,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尝试与企业开展相关合作,但是由于企业的实用和逐利本质,加之一些政策的缺乏和学校某些服务能力的不强,要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其实并非易事。

(四)质量度方面,存在质量指标体系不全、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的现象。

质量度这一指标可以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个适质量三个方面。内适质量主要指学生的毕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专转本人数等指标。外适质量主要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毕业后半年的月收入等指标。个适质量主要指学生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三大方面的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建设品牌专业时,只考虑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教学实施等一些面上的因素,未能很好地系统考虑质量度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以致品牌专业建设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做好前期市场调研,科学确定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以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为参照,结合社会需要、学院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确定方向、目标、任务等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构想和规划活动[5]。因此,专业定位应该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不能想当然地拍拍脑袋,要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开展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以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品牌专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第二,整合各类资源条件,既要重视学校内部资源,又要重视行业企业资源;第三,适应市场需求,品牌专业建设要紧紧盯住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对接区域内的传统支柱产业,又要对接重点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品牌专业定位只是相对稳定,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规范教学过程的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打造品牌专业的基础[6]。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品牌专业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视角思考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突出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校企两个主体要共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归纳整理岗位的职业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和典型案例,按工作任务和能力进行分解,层层递进地排序,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7]。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兴澄特钢、长电科技、阳光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一方面,学院骨干教师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技术。另一方面,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院,熟悉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建设改革思路,为专业建设提供明确的建议和意见。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双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定位、规格和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同时,根据第三方每年开展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价,以及学生顶岗实践调查和毕业生抽样调查,了解分析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吻合度,并根据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为此,我们要积极開展以下工作:

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主张,凝练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模式,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借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契机,开始尝试把原来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制”“导师制”“现代学徒制”三种制度融合,进行服装人才的分类化培养。具体做法是,以校内省级服装实训基地为平台,组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职业技能竞赛队,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辅助,开展竞赛训练、服装专业社团训练,切实提升服装专业的精神风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工作室、校企研发中心进行企业项目实战,使工作内容、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企联合培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动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其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务实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学生创新教育工程,把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培养计划,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两个主阵地,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和技能比赛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引入“创新学分”制度,对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取得专利、发表论文或者出版著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重视借助国家、省市技能大赛这一平台,通过持久扎实的训练,着力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再次,强化信息化建设。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库建设。一是在移动互联条件下,将学习资源从电脑端拓展到移动终端,并充分运用二维码技术。二是整合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使之升级为精品课程。以推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工作为课程建设主干,架构在线开放课程,尽快将本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资源反映到教学资源内容中,建立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三是通过对慕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探索,进一步改革传统课堂模式,实现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翻转,提高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效益。

最后,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纵观中外职业教育,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场”,还是德国的“双元制”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均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促进产教融合,真正形成共同育人、共享成果和共担责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合作中,校企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找准合作的平衡点和激励点,做到互利互惠、多方共赢。

(四)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方向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首先,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是组织和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的拔尖人才。学院可通过派遣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或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等途径,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其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培、省培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在职提高相结合,高校研修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措施,对教师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二是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顶岗实习指导或实训指导工作;三是引进行业、企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五)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抓好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必不可少。从高职院校长期实践看,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师生开展技术研发、提供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建设实训基地可以考虑下列途径: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不仅争取到中央财政、江苏省财政各300万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得到江阴市人民政府600万元的资金配套,同时学校自筹300万元,建成的基地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升,而且成为学校的一张对外名片。二是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学校的财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行业企业拥有相对先进的仪器设备。因此,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让校外基地成为“厂中校”无疑是一个聪明举措。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方强大的企业群,建立165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109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教学工作需要,做到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于一体,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相结合。三是自建实训基地。在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的同时,学校要稳步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原则,参照“校中厂”的标准,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相吻合,以满足学生进行“真实场景”下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需求,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六)建立诊断改进制度,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考核评价某个品牌专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时,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指标。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横向层面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诊改包含下列内容:一是专业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制定与实施、目标与标准、条件保障,具体考核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专业结构是否不断优化、是否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标准、是否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规范合理的专业调整程序等。二是专业诊改,包括诊改制度与运行、诊改效果、外部诊断等。三是课程质量保证,包括课程建设规划、目标与标准、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此外,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可引入社会化的第三方对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构建专业质量文化,擦亮专业建设的底色。专业建设质量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神文化系统、制度文化系统、行为文化系统、物质文化系统[8]。首先,质量文化的精神层是质量文化中最为稳定、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主要包括良好的系部文化建设和科学的质量价值观确立,使学生和老师各安其所、各专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其次,不断完善促进专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和教师遵纪守法的意识、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再次,重点抓好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就高职院校质量管理而言,质量行为文化比其他质量文化形态更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要充分激励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充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按照PDCA循环,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并最终形成一种行为自觉。最后,质量物质文化是质量精神文化、质量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因此要重视高职院校质量物质文化的营造,注意抓好教室、实训室、体育馆、宿舍、食堂、道路、绿化、景观等有形物质建设。

总之,品牌专业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以点促面、带动全局的作用,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抓住“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本敬.关于加快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8-29.

[2]周祈燕,黄博文.高职院校专业品牌建设路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29-30.

[3]万平.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92-94.

[4]卢炜,刘俊栋,卢劲晔.高职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2):223-224.

[5]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96.

[6]许大宏.五年制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6(15):21-22.

[7]马青,井新宇.“特色引领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3):76-78.

[8]刘涛.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质量文化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3(2):6-7.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873)“以工作室推行‘四双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持人:陈晓春。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