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时代重塑武汉文化自信的探讨
2019-12-05李故静
李故静
【摘 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经济富强是不够的,更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中起着核心带动作用,武汉城市文化在中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塑武汉文化自信既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是复兴大武汉,推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强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9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中国的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无疑步入了近代以来最自信的时代。然而,西强我弱的世界文化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文化竞争力仍然不强,在许多方面还没有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未充分展示出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显然光经济富强是不够的,更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实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明确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13个部分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有7个部分,有关“文化自信”的阐述6次,“文化”一词出现70多次,表明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使得“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汇。而今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都在努力为之。
一、武汉重塑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中起着核心带动作用,武汉城市文化在中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塑武汉文化自信既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是复兴大武汉,推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绝非一蹴而就,也绝非坦途,必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要战胜这些困难与挑战,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十九大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強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提高到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战略高度。因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有了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动力。
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是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因为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文化竞争最活跃的主战场。没有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城市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国家的文化强盛。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国家中心城市更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个“顶级城市俱乐部”中的一员,是中部地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中起着核心带动作用,不仅对区域经济和文化承担着辐射、服务、带动和引领功能,更肩负着国家战略使命和战略意图。
武汉地处荆楚腹地,是荆楚地区最具活力的特大城市。而荆楚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文化,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革命战争年代,武汉是波澜壮阔的革命主战场,在革命文化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改革开放年代,武汉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强劲活力。武汉城市文化在中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武汉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重塑武汉文化自信,展现汉派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推动武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武汉作为超大城市的文化增长极效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武汉文化自信承载着中国梦。
(二)复兴大武汉的内在要求
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可见武汉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因此,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是复兴大武汉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梦在武汉的生动实践。根据《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武汉将分三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基本形成框架,2035年初步建成;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亮点城市;到2021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梯队、世界城市先进行列。
近年来,武汉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因同类城市加快转型发展,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武汉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武汉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与同类其他城市相比,领先优势不明显。例如今年10月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武汉位居第五,超过成都,而在“文化发展水平”指数排名上,却排在成都之后,说明武汉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发展水平偏低。但是,2018年11月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18》正式出炉,武汉排名95位,首次进入前一百名,而成都却暴力拉升至71位,超过武汉,文化产业又为成都加了分。标兵在增多、追兵在逼近,武汉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关口。所以必须重塑文化自信,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武汉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文化这一核心资源,就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文化自信,现代化建设就缺乏持续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作为底蕴和引导的生态化建设就会缺乏品味,缺少人文情怀。
综上可见,重塑武汉文化自信,复兴大武汉,建设“三化”城市,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武汉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武汉重塑文化自信的底气
重塑文化自信需要底气和实力,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历史的沃土;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有着雄厚经济的实力;武汉作为全球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有着广泛的人才保障,这些是武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树立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支撑。
(一)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无尽源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多元,诸如荆楚文化、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知音文化、革命文化、租界文化、码头文化、工业文化等不胜枚举。这些丰富且类型多样的文化是武汉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是培育文化产品的肥沃土壤。
具体而言,武汉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盘龙文化”,开启江城文明之光,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皿,闪耀着悠远的历史光芒,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造水平;“知音文化”,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铸就武汉人重情重义、守信践诺的美好品质;“木兰文化”,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激励着后世无数女性自强自立、勇于担当;“革命文化”,武汉是近代史上革命的主战场,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都在此发生,爱国、民主、无畏和拼搏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武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武汉多处古文化遗址,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多,文物类别齐全。武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是足以让当今的武汉人感到无比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究和继承的宝贵遗产。
(二)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支撑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文化自信的硬支撑,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激发出更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武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更加雄厚。“十二五”期末,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5000美元。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1.34万亿元左右,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17%以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到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自信逐步增强,无疑将催生出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回顾“十二五”时期,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武汉财政先后投入资金逾百亿元,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由于坚持高水平布局、专业化建设,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辛亥革命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全市博物馆总量达102家;从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到163个街、乡、镇文化站、124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以“城市之根”闻名的盘龙城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武汉作为牵头城市正式启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正是由于经济的助力,武汉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使得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社会文化消费日趋活跃。
(三)有着人口优势
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实力等都是文化自信凭依的对象,是客体,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或者说享受者归根结底是人。常言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说的都是人多好办事。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吸引人才,甚至上演抢人大战,印证的正是“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普遍共识。武汉人口上千万,无论对文化生产还是文化消费都是有利的。文化的活力蕴藏在民间,民众的文化力量不容低估,文化发展要遵循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激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同时,武汉素来被誉为“大学之城”,现有高校80余所,在校大学生130余万人,是中部人才高地,优势得天独厚。高校是一个城市的人才储备库,是汇聚文化精英和高科技人才的大本营,是构建城市人才高地的基础,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辐射源,对城市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能促进城市学习风气的形成, 能培养高雅的市民文化。不仅如此,高校还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对潮流事物最敏感。百度大数据显示电竞、动漫、音乐说唱、情书大赛这些潮流事物在武汉蔚然成风,武汉成为逐渐一座“潮流文化”的前沿之城。大学生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军,又是潜在的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因此,武汉市很重视高校在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坚持办好武汉高校艺术节、武汉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进校园,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并且出台了许多文化惠民措施,如2018年11月“武汉文惠通大学生联名信用卡”发布,这是武汉市又一次文化惠民力举。該项惠民举措聚焦武汉大学生群体,通过文化消费补贴的形式实现文化助学,以满足大学生旺盛的文化消费。
三、武汉重塑文化自信的路径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只有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知根知底,才能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从而实现武汉文化强市建设。
(一)重塑文化自信,提高市民素质
重塑武汉文化自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文化自信的市民,由精英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普通市民的文化自信。毋庸置疑,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和由衷热爱基础上的。在35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征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积淀了武汉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武汉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武汉市民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复兴大武汉的精神动力,是武汉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相关部门应借助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政务微博、手机微信、各种形式的群众活动等向市民宣传推介武汉优秀文化,激发市民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
当然,重塑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自知自觉,知根知底,不因无知而闹出笑话。2016年,武汉某企业在日本东京闹市投放户外广告,称武汉为世界樱花之乡,并邀请街头过客到武汉大学赏樱。受到武大一教授批驳,连《人民日报》(2016年3月24日 17 版)都发文批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国际笑话!实在是有辱国格。”该企业原本是想宣传地方形象,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由于不了解武大樱花的历史,在无形之中触碰到了武大乃至整座城市的历史伤疤,结果适得其反。可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缺乏深入了解,挖掘和继承文化资源就无从谈起。
同时,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培育、人伦关系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塑造。如今,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人们的行为举止应变得更文明,更礼貌。然而我们并未迎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杀人夺命等恶性案件、打架斗殴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脾气暴躁、戾气漫延,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因此,需要重塑文化自信,大力宣传和平、和睦、和谐的为人处世的传统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化解社会戾气,抑制本能冲动,理性表达不同诉求,培养市民理性平和、友好和善的道德观,以扭转外界对武汉人素质低、脾气暴躁、粗鄙俚语多的负面形象。要彻底改变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坚持不懈,定会春风化雨。
(二)重塑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形象
武汉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联合完成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正式发布。在全球1007个城市中,武汉经济竞争力位居世界第40位,这是值得每个武汉人自豪的。但是文化软实力是短板,与国家中心城市不相适应,在多家机构进行的城市排名中,文化软实力拖了武汉名次的后腿。不仅如此,外界甚至有人认为武汉像个大县城,对武汉城市形象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其意思除了说武汉像一个县城,交通拥挤杂乱外,还隐含着武汉像大县城一样市民素质差、文化品位不高。可见文化软实力不足,不仅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影响城市美誉度。因此,重塑文化自信,推进武汉文化强市的建设,是一个内塑武汉城市精神、外树武汉城市形象的过程。针对武汉人文特色彰显不够,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化软实力不足等问题,既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好经典文化故事,塑造特色文化产品,培育地方知名文化品牌,又要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传播机制,诸如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推进对内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转发正能量,赞颂新道德,加大武汉城市形象营销。
内宣为了提高市民素养。武汉关爱弱者,帮扶危者的好人好事每天都有发生,涌现了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像吴天祥、孙东林、王争艳、刘培、刘洋等,身边好人代表易勤、肖芳、黄旭华、沈胜文等。截至目前武汉的“中国好人”数量共达78人(组)。宣传凡人善举,传播正能量,提升市民道德修养,培养市民高尚情操,从而塑造和传播城市美好的形象,增加武汉的好感度和美誉度。
外宣为了扩大城市影响力。武汉每年的国际国内盛会不少,常规的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渡江节、武汉琴台国际文化艺术节等。2018年起,将新增国际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些都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展示、传播武汉形象的重要平台。特别是2019年还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军运会被誉为“全球军人的奥运会”,是武汉承办的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盛会,来自100多个成员国的现役军人将齐聚武汉,全球媒体记者和数以亿计的观众将聚焦武汉,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武汉,展示武汉城市实力与文化魅力的绝佳机会。
(三)重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文化自强。武汉要建设文化强市,首先需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具有武汉特色、武汉风格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产业GDP中的占比。在“十二五”期末,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9.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75%,根据《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建成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功能体系。
其次,武汉要建设文化强市,需以外来健康有益的文化为补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中心。武汉要建设文化强市,必须走出去,以大都市的开放心态和大武汉的雄健姿态面对世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借鉴不同的思想、接受不同的文化,博采众长,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当然,在进行国际交流时,坚定文化自信尤其重要,只有立场坚定,有文化定力,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才不会茫然而失去立场,不会迷失自我,更不会自卑,也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再次,武汉要建設文化强市,需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既能获得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又能激发市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到目前为止,武汉推出了许多文化惠民举措,如1978年创建的“武汉之夏”,已经深深融入了武汉人的生活,不仅是武汉市民消暑纳凉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而且成为武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也更加精品化,也因此在201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7年底,武汉市文化局联合腾讯大楚网共同打造了“武汉文惠通”微信公众平台,以全新模式进行文化惠民。2018年11月,“武汉文惠通大学生联名信用卡”发布,为莘莘学子提供文化助学。
总之,武汉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秉持大气开放精神,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秉持交流互鉴和谐共进理念,讲好武汉故事,传播武汉声音,展示武汉风采,最后要坚持文化成果由市民共享,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