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及超越
2019-12-05张慧君
张慧君
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其内涵的科学性已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理论在主体、内容、载体、环境上的时代局限性逐渐显现,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合理利用网络这几个方面尝试突破其局限性。
关键词:灌输理论 时代局限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71—02
经过对前人灌输思想的批判继承,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这和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不论在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发展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应以灌输理论为支撑。但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制约了灌输理论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因此,客观分析这种局限性并尝试破解已迫在眉睫。
一、灌输理论的内涵
列宁在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灌输”思想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自己的灌输理论,它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上指导了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拥有先进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是灌输活动的主体,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并且实践经验也相当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把先进思想灌輸给人民群众,提高其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灌输的客体是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且灌输有其必要性。马克思认为,理论要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其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准确的革命思想,只有从外部进行灌输,也就是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才能激发其革命积极性,这无疑体现了对工人群众灌输先进意识的必要性。
灌输的内容是人类一切的先进科学社会理论、先进社会政治意识甚至是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关于向工人阶级进行灌输的具体内容,列宁在他的多篇著作中都有论述。
灌输的方法是外教和内化相结合。由于灌输的内容是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实践后总结出来的理论,因此,站在灌输主体的角度上来说,必须把这些先进思想从外部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从灌输客体角度来说,客体要理解并接受灌输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以之为行动指南外化为具体行为指导实践。这两个过程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若各自独立进行,则难以取得良好的灌输效果。灌输主体在进行灌输活动时,要考虑客体的接受能力,同时,客体在内化过程中的表现也会反馈给灌输主体,从而形成互动过程。
二、灌输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分析
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我们要把灌输理论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放在重要位置。一直以来,我们也都把灌输理论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其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当前灌输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时代要求和现实针对性,灌输理论也不例外。客观地分析并尝试突破当前的局限性,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1.灌输主体数量和层次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灌输理论提出的背景是俄国的革命实践,灌输活动的从事者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民主党人,从数量上说,能承担起灌输任务的是职业革命家,相对来说数量较少且构成较单一。从层次上说,革命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很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主体主要是思想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灌输主体的数量也随之增长;而且近期的相关调查结果和报道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理论素养亟须提升,进行灌输活动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锻炼。这说明,灌输主体的数量和层次已经表现出较明显的时代变化。
2.灌输内容由革命思想到建设思想的变化
在列宁那个时代,灌输理论的任务是引导俄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树立阶级政治意识,把“群众性的工人运动”转化为在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从而取得革命成功,而灌输的内容是为灌输目的服务的,它带有革命和斗争的色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活动的任务是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内贯彻“两个巩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活动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的时代任务是建设,而不是革命,因此,灌输的内容也应该随之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灌输载体的多元化变化
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到报刊是灌输活动的重要载体,当时科技还不发达,信息传播的渠道相对较狭窄,报纸成为大部分人了解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列宁非常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通过创办发行各类报刊,在和“经济派”做斗争的同时,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灌输教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的灌输活动以十分发达的网络、科技为背景,因此,相对来说,传统大众传媒的作用体现得并不那么明显,如果仅仅使用大众传媒,可能很难收到良好的灌输效果。可以看出,当时的灌输载体已经不适用于当代,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4.灌输环境的时代变化
列宁所处时代的主题是革命与战争。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革命高潮到来的前夜,因此工人运动很活跃,但是当时的实际是社会民主党人的组织领导落后于工人运动,这导致当时的工人运动仅停留在经济斗争层面,没有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而且,当时“经济派”的观点盛行,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总的来说,灌输理论发挥作用的环境较为复杂。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活动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列宁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不断扩大,高校内灌输活动的进行有足够强大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在开放格局越来越大、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灌输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一定也会发生变化。
三、灌输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性突破路径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实践水平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体数量的增多,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层次也表现出了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大部分是高学历人才,都经过了深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们理论研究的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理论只有深入到实践中才能释放出改造世界的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實践水平亟待提高。
具体来说,第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只有深刻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才能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采取行动提高实践水平;第二,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使每一位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避免出现无事可做或者忙不过来的情况;第三,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育经验的同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积累实践经验;第四,要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认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要严于律己,珍惜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做一名无愧于己、无愧于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相对于教师虽然是教育客体,但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也应放在重要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尝试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创建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交流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课上小组讨论、班会上学生发言、班级群交流想法等都是网络时代学生参与方式的积极探索。
3.合理利用网络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我们也不可否认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的效果。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正确地利用网络为载体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抓住机会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抓住网络便捷性、丰富性的优势,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在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适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主题班会的线上师生交流,形成课上课下互联互通网络,互联网的交互性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互动形式,这种交流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基于沟通成果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引导,净化网络空间。“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网络上的不良言论,不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冲击,甚至会危害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们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最大限度地规范网络行为,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坚实后盾。此外,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并自觉屏蔽和拒绝不良信息。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始终准确把握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客观分析灌输理论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时代局限性,并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局限性,试图提出突破路径,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赵晓霞.互联网时代灌输理论的实现路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3]陈媛媛.列宁的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4]孙来斌.马克思主义“灌输”的当代视界——“列宁的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课题成果介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35-138.
[5]徐永兰,宁德业.列宁灌输理论及其现实启迪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1):22-27.
[6]吴程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的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7(4):58-6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