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9-12-05鞠淑华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鞠淑华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认识生活和感悟生命的一种活动,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目的不局限于获取信息,还要提高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但国内教育改革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务必积极思考,探索阅读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措施,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改革理念    改革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但阅读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组成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面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理解不深、认知错误和缺乏自主创造等问题,急需解决。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理念

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今天已经达成共识,反映出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共同愿望。基于此,人们提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阅读教学应随之而动[1]。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了鲜明的变化,建构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从这些任务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比重之大和变化之多。

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体体现在:1.在旧版的基础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2.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新版课标突出强调整体阅读,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适时改变阅读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口头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阅读教学模式脱离学生生活,教师分析字、词、句、篇,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阅读理念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正所谓缺少自我运动就没有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毕竟高中生有生活基础与知识基础,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学校是死学校,书本是死书本。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即语文是生活化学科,课文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任务驱动教学目标,建构专题阅读思路和方法。

旧版课程标准把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新课标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性必修课程。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个—9个学习任务群,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以任务群为抓手,根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任务,设置任务驱动,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所谓任务驱动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专题阅读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以建构一种阅读方法。

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一次专题研读的过程,进行探索发现,把握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结专题阅读的实践经验,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以新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教材除了设置单元任务学习群外,还设置了以“劳动光荣”为隐性的精神主线,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热爱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的习惯,发挥语文教材铸魂培元作用。

(二)设置问题,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要使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集中力量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探究性学习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著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能让学生形成陌生化的认识与体验,并且这种陌生化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妨为学生设置疑问,抛出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教材文本的濃厚兴趣。

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关键看问题的设置。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入问题情境中。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难懂的书目,不但学生读起来晦涩艰深,教师也很难做好阅读教学工作。讲解《祝福》时可设置疑问,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弱化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旧社会统治阶级通常用哪些封建观念和制度约束妇女?祥林嫂一生受到了哪些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祥林嫂对这些迫害反抗了吗?她的反抗更能揭示什么社会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结合祥林嫂的遭遇分组讨论,实际上只要学生能讨论探究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讲解《呐喊》时可以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先生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茁壮,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为不幸,第一要著在于改变其精神。这段话中的“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最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化的感受,教师就可对此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呐喊》中国国民的愚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他们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学生可带着问题回顾《孔乙己》,并结合《祝福》探究问题,解答陌生化,思考其深刻性。“设置问题,合作探究”方法的使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新教材强调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自营、必需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教育不能与生活脱离而单独存在,和生活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体现作用[2]。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与学生现实生活脱离,要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加深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课文《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就可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包括走楼梯、跑步、游玩、游泳、爬山等,让学生充分想象,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如果失去双腿,这一切都不能自由独立地完成,如此简单的事情变得困难异常,不再是唾手可得的,自己的生活会如何变化,心情会怎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和课文作者史铁生形成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其实学生非常熟悉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生活为基础进行阅读可以为学生架通理解课文的桥梁。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搜集有效的、丰富的教学素材,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阅读教学,让他们更好地实施生活体验式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分析文本,控制学生的错误认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指导高中生阅读文本时应鼓励他们立足文本展开认知,控制认知错误。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想象都是天马行空的,看似这样的分析非常多元化,但和文本的联系不密切,无法体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与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预防这类型想象的出现,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分析,有效实施多元解读。

例如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一些學生认为作者是在无病呻吟,月光被作者说成“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形成消极情绪。面对该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分析文本写作背景入手,充分了解作者写文章的时代背景,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创作这篇文章的,基于文本更深入地分析内容。在了解相关背景信息之后,一些学生发现作者生活在黑暗的时代,空有爱国之心却被迫蛰居家中,难以有所作为,在创作文章时自然会流露这样的心情,形成消极情绪。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的感情线索,学生发现作者欣赏荷塘美景以前产生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想法,并且荷塘美景使这种不宁静得到消解,只是这种情绪在最后离开荷塘时又出现了。在理清文本的线索之后,学生明白作者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所以才创作了这一篇经典散文。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尝试从文本词句中找答案,如有必要还可分析文本的背景资料,找到答案。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始终以文本为基础,预防学生脱离文本过度解读,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正确的、更深的认知。

(五)参与实践,促使学生自主创造。

陶行知说人类与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由行动发生的理论还能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进入更高境界。由此可见,陶行知强调知识源自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规律,提出学习就是实践。做在实践中有三种显著特点,即行动、思想和新价值。高中生见识开阔、思维活跃,有旺盛的表现欲,这对教师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是有利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主进行探究、合作、交流、发展,促使学生运用知识,潜移默化地强化创造意识和能力[3]。

例如针对《滕王阁序》的阅读教学,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参观滕王阁,或者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在这之前,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滕王阁形成独特意象,通过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展示滕王阁的形象。在参观滕王阁或观看图片、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自主探索滕王阁的历史和关于滕王的人、事,体会王勃当年的心情,基于课文描述观察周边环境,并思考、对比古今差异。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和之前形成的滕王阁意象做对比,发现差异、分析原因、思考应如何对待人文名胜遗产,促使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生活,关心周围的世界,深化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引发创造意识。当然,为顺利有序地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在活动之前明确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组织好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思考,采取实际行动,深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锻炼创造力。

三、结语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新的思想与理念正在逐渐渗透。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阅读教学改革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善于学习,不断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与实践控制学生的错误认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造,提升文化素养,持续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宏.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91-92.

[2]李海平.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切入角度探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6):60-61.

[3]侯险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0):375-376.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