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声乐教学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2019-12-05刘君黄剑敏张红英
刘君 黄剑敏 张红英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以江西声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简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从而阐述其与高校声乐教学结合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意义;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64-01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无价珍宝。高校作为学生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场所,在声乐教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融合,对于加强新一代青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应该积极推进高校声乐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从而完善其传承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应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独立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市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物质精神的追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且传承工作受到了阻碍,甚至出现部分遗产流失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出优秀的遗产传承人。另外,国家还出资建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生态保护区、博物馆以及展览中心等,使得这些文化都得到了有效保护。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切性,因此,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与保护工作保持高度的一致。由于各个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与重视程度有差异,一些地区遗产保护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再加上资金等问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到本质上。并且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很难使遗产的传播形式与现代化社会相结合,难以创新传播途径。所以,政府部门与社会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遗产的传承工作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
二、高校声乐教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
(一)声乐教学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运用传统的戏曲、民谣等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便是民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特征,这也是对其进行保护传承的出发点。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表现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展现,这也是传承人在其中重要意义的体现。由此看来,高校声乐教师可以将传承人请到课堂中来,给学生进行更加具体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当前来看,一些国家级与省级的传承人都得到了国家经济补贴,但是任然有大量的市级以及民间传承人没有得到经济补贴,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使得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而高校声乐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青年中传播的优良媒介,声乐教师给同学们教授民歌等艺术,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各个地方的小学继续担任音乐教师,起到文化传承作用。
(二)高校声乐教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指的是人类以集体或者个体为单位进行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绝大多数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对其内容与内涵进行记录与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开展调查活动,采用錄音、摄像、歌词记忆、曲谱记忆等方式,再加上文献搜集、资料阅读、历史研究推论等手段对遗产所处时期的历史阶段进行还原,探索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再结合传承人的艺术表现,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我国遗产文化的理解,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相关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有整体了解,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同学们奠定良好的非物质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坤.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