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的熟语英译

2019-12-05凌玥瑶

现代交际 2019年19期
关键词:熟语生态翻译学翻译方法

凌玥瑶

摘要: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从而实现“三赢”的结果。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To Live(即《活着》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作品中对熟语的英译,包括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熟语 英译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10—03

中国的文学外译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预期的翻译效果、译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等都是影响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翻译不仅仅是传达信息,更是文化的交流,也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同时满足作者和读者以及相关群体的阅读需求,就要求译者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追求整体大环境的和谐。生态翻译学提供的理论指导有利于译者翻译工作的开展。此外,本篇论文的主题是熟语的英译,如何让熟语在语篇中反映当时的情境,如何帮助读者了解人物角色,这都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希望借助本篇论文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所思考。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提出,旨在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十余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多数文章以“选择与适应”为入手点,如《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等。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翻译,以生态学作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根据中国知网上关键词的关注度指数分析,从2009年出现至今,其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直至最近两年才有所回缓。有关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数目庞大,与理论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均有结合。这说明翻译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很广,涉猎内容庞杂,对很多领域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与翻译学的结合占比较大,即生态翻译学展示了越来越明显的贯通融合性。在中国知网的搜索引擎中,以“生态翻译学”为关键词进行查找,共有1784篇论文。根据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检索结果显示,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峰值(260篇左右),2015年稍有回落,2016年再次上升,此后趋于平稳(每年保持在260篇左右)。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的“适应与选择”,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把翻译活动看作一种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胡庚申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与选择交替循环的活动,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译者应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转换,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最终选出最佳翻译。

将人类的翻译活动与自然法则结合在一起,说明二者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特征,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选择适应性与整体性。译者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应用各种翻译理论,选择最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适应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为社会、作者、读者、委托方创建一种和谐的整体氛围,这是生态翻译理论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翻译工作成功的要素和要求。

二、《活着》中的熟语

本论文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和由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译的英译本To Live中的熟语为研究对象。作者余华凭借这部作品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9月《活著》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种种荣誉均体现出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该小说将生活中的温情与绝望描写得淋漓尽致,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追问,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部作品用冰冷的笔调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描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作品在绝望之后给人力量,只要还有明天,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当前我国有关《活着》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社会意义、人文关怀和文学意义等领域。《活着》的英译本To Live由ANCHOR BOOKS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发行,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外国媒体的热烈讨论,美国《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西雅图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给予这部作品高度评价。

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俗语、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辞海》”。通俗来讲,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具有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等特点。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熟语的使用更能轻易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一项有指导意义的熟语英译研究可以帮助译者准确地将源语熟语译为目标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提升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熟语和方言土语都属于“乡土语言”的范畴。在汉语研究中,“乡土语言”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使用,始于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的成功立项和周领顺(2016)《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一文。在“乡土语言”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之前,有关熟语的英译研究都是零散的,或在宏观上泛泛而论,或在微观上聚焦于某个文化热词的翻译。总体来看,有关汉语熟语英译的研究数量不多,且较多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系统性的讨论较为鲜见。且以小说《活着》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多以其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主题,以其翻译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数量较少。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熟语的英译

本论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翻译中汉语熟语的英译。首先找出原文本中熟语的出处,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再找到译本中相应的英文翻译,进行质性分析,总结出译者在处理熟语翻译时采用的方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出内在规律,分析该规律在今后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即:怎样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考虑汉语熟语的英译问题;熟语的英译可以采用哪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怎样运用相关翻译技巧。

该文学作品虽属于乡土文学,但作者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写作能力,文学性非常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中熟语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既可以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也丰富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媒介。将原著与其英译本进行横向比较后可以发现,白睿文的译本更加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相应地也时常选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在保证交际功能实现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化色彩最为浓重的熟语。

以此为研究目标,首先,作者在中国知网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检索词,对其中被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较多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了以该理论为指导的论文研究方向,对其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根据得出的结论,寻找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分析研究方向。其次,笔者又在中国知网以“汉语熟语英译研究”为检索词,与此相关的文献达22篇,但其中多为评论性论文,没有系统地总结在翻译熟语时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此外,笔者发现当前对《活着》的研究都集中于该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以此为语料研究熟语英译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最后,笔者总结出译者在处理熟语翻译时采用的方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出内在规律,分析该规律在今后的指导意义。

在作品中,俗语和成语的使用频率最高,一方面体现出乡土文学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也从语言上刻画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 remains, there is no reason to worry about firewood)”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if you escape a calamity with your life, there is bound to be good fortune to follow)”就一直映衬着主题,无时无刻不在每个细节之处呼应着乐观精神这一主题。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是有相应的英文的,英语也有类似的表达“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但译者之所以选择了直译,可能是为了保留汉语的文化色彩,将陌生化的文学手段运用到译本中,不仅做到内容的交际,更做到意象的传播,增加新鲜度。

再如“上梁不正下梁歪(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 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二流子(he will be nothing but trouble)”“花花绿绿(corlorful romps)”“男人都是馋嘴的猫(Men are nothing but a bunch of gluttonous cats)”“要饭的皇帝也是皇帝(an emporor begging for food is still an emporor)”“替死鬼(took my place as the fall guy)”等口头惯用语,除了增添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之外,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利器。其实,“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有类似的表达,“A crooked stick will have a crooked shadow”或者“Like father like son”都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意义,译者虽然保留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带来的异域特色,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种翻译并不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影响阅读体验,从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在原文中体现文学色彩的熟语在英文译文中又该如何体现,是译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她只是在心里打鼓(she would be at home worrying about me)”“像只耗子呼地一下窜到里屋去了(like a rat scurrying back into his little hole)”“脑袋嗡的一下(my head began to pound)”等惯用语的使用,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有利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传播,有利于双语的对比研究,促进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外国读者打开了了解汉语和知晓中国文化的新大门,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汉语思维的对外传播。类似于“在心里打鼓”“像只耗子”等表达,无论是其中的明喻还是暗喻,都不同于英语环境中日常的交流表达。又如在小说开始的部分,作者描写一个姑娘的三个哥哥时,选择了“健壮如牛”,译者也同样选择了直译“like an ox”,不过熟悉英语的读者都知道,在表示相同意思的时候,英语选用的喻体是“horse(马)”。可见,如果译者全部选用直译,可能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

“朽木不可雕也(a rotten piece of wood that could not be carved)”“天无绝人之路(theres always a way out)”“做了亏心事也不脸红(he was guilty but he didnt even blush)”“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I had no idea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等谚语的使用达成了交际的目的。其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英语习惯性说法是“Be completely at a loss”,虽然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千秋,但从文化维度讲,异化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文中的熟语均采用直译方法,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包括语言表达习惯、地区风俗等。

不过从交际维度讲,熟语本就具有抽象性,而译者还大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因此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交际的难度,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例如,在描写作品中的“我”与“福贵”的对话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成语,从汉语角度看,这样无疑可以显示出作品语言的张力和感染力。不过从翻译角度讲,译者的直译折损了文学色彩,且采取外国读者不常使用的表达,也不利于外国读者理解。例如“偷鸡摸狗(putting the moves on)”“坐吃山空(all the food supplies were gone and nothing new was coming)”“千刀万剐(I deserved to be cut to pieces)”等就极有可能不被外国读者理解。

熟语的产生和使用对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有着一定程度的要求,因此,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是研究熟语英译的完美切入点。进行熟语的汉英对比分析,找出汉语熟语与英译版本之间的异同,把握译者翻译熟语时的处理特点,探寻其规律所在,归纳总结出系统的理论,为以后的熟语翻译提供可靠的借鉴。当熟语的英译呈现出系统化的趨势时,能从整体上提升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理解能力,点燃其阅读中国文学的热情,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运用生态翻译学研究汉语熟语的英译,视野更为广泛,译出的作品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从三个维度进行适应与选择,既突出了主要内容,也传递了文化内涵,还能提高读者的可接受度。

总体来看,白睿文翻译的英译版《活着》(To Live)选择了充分翻译,基本上遵照了原文,那么译者如何在充分翻译和可读性之间作出适应与选择,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生态翻译学三个维度的要求,才能实现作者、译者、读者间三赢的结果,是以后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时最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

四、结语

从理论上看,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对以往熟语英译研究的理论提供补充性内容,本研究将增强对以往相关理论的解释力,提升相关理论的系统性。从实践上看,随着我国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也有文学作品走出国门,但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表示,美国的出书总量中只有3%是翻译的,其中来自亚洲的翻译作品仅占3%中的一小部分,而来自中国的翻译作品更是微乎其微。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极为陌生,译本也没能处理好两者间的差异。熟语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本项目归纳出熟语翻译的系统翻译方法,对今后的相关翻译有借鉴作用提高翻译质量,易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作品和中国文化,有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国华.生态翻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7.

[2]张善富,黄玉雪.生态翻译学的“新”与“旧”[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46-47.

[3]王亲英.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研究[J].理论广角,2014(4):236.

[4]陈月红.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论汉诗英译中的生态翻译转向[J].外语教学,2015,36(2):101-104.

[5]刘瑞玲,杨思雨.从生态翻译学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活着》英译本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84-86.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熟语生态翻译学翻译方法
20世纪以来我国综合性熟语词典出版分析
看图猜熟语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