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陕会馆的拐子龙、草龙、蔓草、万字纹饰畅谈
2019-12-05苏江
苏江
摘 要:洛阳山陕会馆由清初山陕两省商人聚集巨资而建,距今300余年,馆内现存木、石砖雕刻精美,其中会馆内拐子龙、草龙、蔓草、万字纹饰颇多,而且雕刻精美,现就馆内的这些纹饰进行畅谈。
关键词:洛阳;山陕会馆;纹饰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洛阳老城区南关,始创于清代康熙、雍正期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系当时山西、陕西两地巨商大贾筹资兴建而成,用于“叙乡谊、通商情、拜关帝”,也就是聚会经商、交流信息和物资集散转运。洛阳山陕会馆占地5000余平方米,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主要建筑有二龙戏珠琉璃石基照壁、东西木构牌楼式仪门、带八字墙的山门、前庑殿后歇山式舞楼、拜殿、正殿及东西配殿、东西廊房、东西厢房等,还有碑刻十余通和石狮子等石雕作品。
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及整体格局基本完好,古建筑布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在建筑设计和风格上颇具独到之处,为中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
山陕会馆在建筑装饰艺术上非常讲究,二龙琉璃照壁为豫西地区目前保存所仅有,拜殿、正殿柱础雕刻精湛,独具特色。特别是馆内梁枋上的彩绘,为中原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原始彩绘。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一直沿用木构架为主体的建造方式,而且在世界古代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我国古代建筑经历朝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升华,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就山陕会馆中木构造而言,借助于木构架的组合榫卯和各种构件的形状变化,进行了艺术深化加工,使功能、结构和艺术达到和谐统一及美观的视觉效果,这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山陕会馆建筑纹饰主要分布在石雕、木雕、彩绘、砖雕、琉璃刻件中,而这些纹饰所要表达的主要寓意是吉祥、长寿、富贵、平安,统称吉祥图案。“吉祥”二字目前被认定最早出现于《庄子·人世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那些丰富的内涵和善美的思想正是中华民间文化的象征。
而会馆内有些有特色的木雕、石雕极富韵味,如馆内的拐子龙、蔓草、草龙、万字纹饰。在会馆的舞楼北侧二层裙板处木雕有拐子龙纹,长度12米,宽0.3米,造型优美,富于变化。拐子龙纹又称“拐子纹”,起源于草龙纹,实质是龙纹的一种。其实,自古龙纹变化多端,拐子龙纹是变体的龙纹,高度简化了龙头,而龙身为回纹与卷草纹的融合体,这种式样是最为常见的拐子龙纹。线条横竖分明的回纹与弯曲翻转的卷草纹巧妙地结合,使拐子龙纹增添了几分柔美感,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又恰当地凸显了纹饰的硬朗、情趣,使拐子龙纹产生刚柔并济的图案纹饰效果。线条装饰有的挺拔、硬朗,有的柔和、规范。拐子的转角有直角形的,也有圆角形的,变化的式样既有规律,又富含情趣。由龙纹变体而来的拐子龙纹,取龙的“富贵”之意,以及卷草纹的“连绵不断”之意,寓意富贵不断头、子孙延绵不绝。
就纹路而言,拐子龙纹和回纹最大的区别是拐子纹中间是有间断的,回纹是无断开的。拐子龙纹同回纹寓意相同,都是代表子孙连绵不断。
民间将拐子龙纹和卷草纹同称为“万寿藤”。拐子龙纹以缠枝纹为基础,纹样以龙首作为起端,维持住龙头的基本特点,将龙身延伸演变成曲折、拐弯、纵横富于变化的缠枝纹样。拐子龙纹融入如意纹的话,就产生形成祥云纹饰,充分体现变形龙的飞腾形态。实际上,拐子龙纹就是一种人们创造的由龙变形的缠绕连枝的纹样。而民间运用拐子龙纹的目的就是取“拐”与“贵”谐音,寓意安宁富贵等。拐子龙纹的富于变化的龙纹饰,用神话中的龙的变形纹饰来体现建筑装饰的美,同时又取意汉字的谐音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
会馆舞楼的石券门上雕刻有草龙,左右对称,中间雕刻有位仙人,造型古朴大方,形态唯美。草龙纹也是龙纹图案的一种表现方式,又称“卷草缠枝龙”。草龙纹层次多样、造型美观,富有动感情趣。草龙纹的装饰艺术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瓷器等的装饰上。草龙头部是龙的形象,身体和尾、爪是卷草的图案,所以被称为草龙。草龙纹的寓意是吉祥、幸福、美好、幸福、安康。
卷草纹也在山陕会馆的舞楼中有所体现,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卷枝纹”“卷叶纹”,是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由忍冬紋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构图机理与缠枝纹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态的变形,几何纹理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交会组合,作二方连续延伸铺展,形成波卷缠绕延绵的基本样,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
蔓草纹,顾名思义是蔓生的草的纹样。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蔓蔓不断、滋长延伸,所以人们寄予它滋长茂盛、长长久久的吉祥寓意。
蔓草的形象很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给予它众多变化,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样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优美动人,成为一种当时富有流行特色的装饰纹样,并通过丝绸之路被广泛传播出去,至今仍然影响海外,故后人也称它为“唐草”。
山陕会馆内万字纹也多存在,最为典型的是须弥座中腰上和正殿柱础上雕刻的万字纹,雕刻精美,几何纹理清晰,富于变化。万字纹,符号为“卍”,《辞海》载:“卍”(音“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其寓意为“万字不到头,连绵不绝”,又称“万字锦”“万不断”“万字曲水”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寓意的一种几何图样纹饰。会馆照壁上的万字纹为“不到头”图案,利用了多个“卐”连接组合而成,形成了一种菱形连续图案纹饰。照壁中万字纹寓意吉祥如意,“不到头”寓意绵绵不断,所以“万字不到头”的意思为吉祥连绵不断、福寿绵绵、万寿无疆等。
综上所述,会馆内雕刻的拐子龙纹、草龙纹、蔓草纹、万字纹都很精美,让人叹服。这些纹饰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心血,表现了山陕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发展充满期待。这些向往和期待通过建筑内的装饰雕刻艺术表达出来,也是商人们想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祈盼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J].美术,2010(9).
[2]高贤波.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9.
[3]侯鸿均,李得方.洛阳新发现的石刻造像[J].中原文物,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