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广东佛山汾水正埠古码头的历史意义
2019-12-05朱志云
朱志云
摘 要:清代广东佛山的汾江正埠古码头,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永安路与南堤路、文沙路交际处,位于佛山水道与佛山涌交汇之北岸,今汾江河畔。它是明清两代佛山官方码头,还是出入广州珠江古港的商运客流的集散地,更是连通顺德、南海等省内其他水道河运的门户。文章意以展现当年“汾流古渡”之古河道景观,通过文献与碑刻来阐述汾水正埠古码头的经济影响力,更从地理位置、景观、案件分析等角度分析汾水正埠古码头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佛山汾水正埠码头;古河道景观;佛镇义仓
1 地理位置
佛山汾水正埠码头又称佛山大码头,位于现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人民桥附近,中山公园正门对面。“佛山一镇,乃各省商贾屯贮、往来买卖之所。”[1]
汾水原名分水,以西、北两江自张槎街道的王借冈(岗)而分为两道河流,故名“分”江。由于大众喜欢“合”而厌恶“分”字,故改用汾字,名字更为优雅。
明代壬申景泰三年(1452),朝廷下诏书,封佛山堡为忠义乡。清代雍正九年(1731),官方核定正埠码头的租息金额。“凡舟所泊曰马(码)头,货船所泊埠头,又曰步头。有大马头,汾水接官亭……”[1]
这便是佛山忠义乡正埠码头的由来。
2 汾流古渡古河道景观
2.1 河道区域
汾流古渡,自西、北二江至此分流,故曰“分流”。诗云“汾江环卫四条沙”[2],可见汾江河流经区域范围主要为佛镇四沙,即张槎堡的聚龙沙、佛山堡的鹰嘴沙、叠滘堡的文昌沙、张槎堡的太平沙(又一说是佛山堡的鲤鱼沙),这四沙由清代佛山团防总局负责,也是佛山军官巡防所驻地[2]。佛山水军、土民,顺汾江河道习水练舟。
2013年冬,佛山市禅城区文沙公园在汾流古渡原址上修建完成,有碑记一篇,介绍明清年间中外客商到佛山镇洽谈采购,多在此岸登陆,官吏也在此处接送。正埠码头上有接官亭、汾水第一楼(正埠酒楼)、忠义乡牌坊、武帝庙(水上关帝庙)等景观,有商贾云集、舟船“朝貢”之盛况。
2.2 景观方位
正埠码头旁有忠义乡石坊、接官亭,对岸有关帝庙、佛山正埠酒楼等景观。
忠义乡石坊重修于康熙二十年。
雍正九年(1731)六月三十日,经南海刘县令请示巡抚,勘明皇帝朱谕,方有《官埠碑示》[3]。碑文中勘定汾水渡头为官方正埠码头,闸内茶亭原为远客所建,名为接官亭,可供所有人休息和修缮。但现作为公家物产,只能经官方同意才能修葺,禁止各士绅和霍氏家族独自占用。在《审断祥奉拆除占搭永禁踞地建造修复官亭码头碑记》[1]中接官亭又称官亭,供奉文武帝香油。
关帝庙建于清代顺治辛卯八年(1651)。
2.3 诗文中正埠码头
佛山祖庙的大魁堂是本地豪绅富户的议事组织,负责本地除刑罚、牢狱之外一切事物[4],其中一位职事举人冼沂在其著作《佛山赋》写道:“汾江渡口,红日朝霞。”[2]《汾江竹枝词》[2]里还有溪花亭、流芳祠、宝洲寺、柚皮灯、丝竹乐、纸马莲舟等沿江美景,更有“出入必由斯,河道塞帆橹”[2]等描绘正埠码头沿岸繁华景观的佳句。
正埠码头附近的佛山正埠酒楼也是当时士绅名流宴请聚会之地,更以佛山汾水第一楼闻名于世。《忠义乡志·风土志》中有“名胜”介绍佛山八大景观,不少名流题咏诗词。其中一首是吴奎光的《佛山正埠酒楼歌》[2],描述出“百货云集之区,商贾云集之府”之奢靡,在此码头登舟往来者,看尽世间功与名,所谓“送尽去来名利客”[2]“接官亭下柳千条……多少文园题柱客,登云桥北跃龙桥”[2],可见当时多少官员在此把酒言欢、题字交友,为官之苦、经商之难跃然纸上。官商往来,无论是失意墨客,还是红裙歌女,甚至让座上宾客们都觉得人生苦短,在醉生梦死中幻想着升官封爵,俯视望去,对岸官船、商船犹如螟蛉(夜蛾)蜾蠃(寄生胡蜂),微不足道。
汾流古渡此情此景在《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由陈琛绘图,为佛山八景全图之一。
2.4 正埠码头与佛镇义仓
《佛镇义仓总录》序[2]中提到佛镇义仓缘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陈梦光等人劝捐银六百余两,在正埠码头官地两旁建商铺收租金,作为官方的经费。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有举人劳潼等议立章程(见后文《奉分宪核定正埠租项章程告示碑记》),以正埠码头附近的商铺租银除去开支外(文武社祭祀仪典、书院开会上课各项费用),剩下的银两买地建仓库贮积粮谷,用于赈灾,定正埠小铺租额入义仓。乾隆六十年(1795)开始买地建仓库两所,宅厅屋舍二间。佛山义仓的收入有铺租、渡轮的租息,有专门的出纳核实稽查,不向民间放贷,相关的官员对义仓的人财物不经手管理。
《丰宪建立义仓碑》[1]提到,义仓公投选举值事数人兼管正埠码头的租金事务。
嘉庆二年(1797)九月二十五日的《广储义仓碑示》[3]讲述由佛山举人、国子监学、乡生、生员、监生、长者等人向总督、巡抚禀告,建议修义仓,以佛山镇征收通乡税的地段,在汾水正埠码头闸内两旁余地,捐资修筑小铺十间。每年所得租银,除忠义乡中支拨祀典、书院会课外,约有剩余银一百余两。每年秋天收成时,添买谷米储仓,待散救赈灾之时备用,出纳使用都听取民众意见,不允许以庸官经营管理此事。借资金给受灾疍民,所取得的租金仍然交入正埠码头的铺租。正埠一切铺租以及现在租赁艇只银两,全部听从负责义仓的绅士的指令,全部收存,待秋成购谷米入义仓。
《广府朱为添建义仓积谷备赈祥列宪批示碑》[1]和《县主彭为义仓告竣祥列宪善后案碑记》[1]中提及有,嘉庆元年(1796)及四年(1799)正埠码头上年的剩余铺银三百九十两,垫用其他经费六两银等。
3 正埠码头相关碑记案例
3.1 官埠碑示[3]
雍正九年七月(1731),绅士何际时等向南海县刘县令禀报,官员霍文元等人控制佛山忠义乡汾水正埠渡头商铺、铺面,封住堵塞大炮台眼、茶亭、示亭等建筑,还将碑刻中的“税”“地”字眼凿掉。经请示皇帝朱谕,立案示碑,将佛山忠义乡汾水正埠码头永远作为官方码头,霍姓家族不得租借、挪用该税银地盘,冒充拆列清查相关文册,并整顿疏通炮眼,用以保卫地方。码头闸内外、码头边岸、商铺尾边,不许擅自种任何树木、私自搭篷。茶亭、示亭不允许停置杂物、摆摊篓笠、堆积杂物果皮,以免阻碍河泊往来饷渡、商民船只登陆,官定正埠码头的租息。若有不遵从,重蹈前例者,允许各绅士长者,据实指名禀报县衙门。
3.2 奉分宪核定正埠租项章程告示碑记[4]
时有举人、副贡生、生员、监生、长者向本地官僚申请阐述,并由广州佛山海防督捕水利分府向总督、巡抚求赏,赐碑刻,记录该事件经过,立碑树标,告诫后人。
正文:
经上报奉总督、巡抚核实,下令拆除正埠码头闸门内外所有占筑铺舍,归还公众。佛山全镇的绅士和商人,积极乐意捐款修筑,闸门内外两旁无妨碍行人的地方,仍用木篷搭盖商铺屋舍,便于往来船只购买物件。各商铺屋舍现租金共有银贰百壹拾七两一钱八分,列表归类,具体内容见后文。
乾隆五十一年(1786),修筑码头才一半,遇到当年饥荒,资金入不敷出,经禀报前县领导,将各商铺三年到期租银先收,偿还仍未够,大魁堂各值事再加上行会银壹百叁拾两才够用。今年适逢三年借期已满,除了还行会银两及灯油、神诞、闸夫工食、书院开会、文武祀典并树碑各费用外,所有剩余银两及此后租金,应如何支出,避免私批滥用、侵害河运的弊害。现奉总督当面下令,将租金数额逐一禀告明了,所有剩余租金,拨修(汾江)义学,以后每年租金除支出使用外,有剩余的选择地块建房屋,买谷物积贮,遇到农收亏损的年份则禀请赈灾救济,由上级赐赏批示,为永久制度。汾水码头为官方地盘,绅士、商人捐钱修筑、收各类租金,充当公家费用,来年所收租金项目,若不将此议论成规定,难免有私自批钱、侵犯渔塘河池土地之弊端。这些收据开支租银数目,支出开销章程,每样都经过审阅,剩下的租银也应筹备好。因佛山的书院是文人会萃的地区,必须学院宿舍广阔,墙壁牢固。为表现崇拜儒学、创立文化教育的真意,所有余下的租金尽量先用于修理书院,后择地建仓库储粮,买谷物赈灾,让无工作的贫民没一个人失去住所。因此将上级谕令告之公众,此后正埠码头官方地块商铺屋舍,后面租银及应用支出开销章程,遵照总督批示内容事实理由妥善筹办。该负责此事的官员仍将每年收支的数目,于年底列明标志督查,不能有任何滥花费用,特此树碑公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二十日的碑记记载,当时正埠码头租金收款项分为商人、店租、店铺、商号等十一项合计租银二百一十七两一钱八分。
正埠码头开支约用银一百零五两一钱,包括:
①各类神诞祭祀(福神、文帝、武帝、魁星、书院先贤、华帝、社官、文武社、栅下文阁)及鼓乐、戲班子、灯烛油钱等;
②码头闸夫工人伙食工钱、开挑码头沙坭支出;
③田心书院每次的课本学习会议费用。
剩余一百零一两八钱八分,每年买谷物储仓(佛镇义仓),不容许乱花费。日后若费用增减,需要由祖庙大魁堂的值事审议批准,该支出费用也随着租金项目收益变化。
4 小结
佛山正埠码头为本地清代重要的水路交通官方门户,对本地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地方志与碑刻为主要资料,及根据现存古迹的情况,进行分析解读,以求更好地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用新的思路,走近历史的真相。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4).
[2]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院,2017.
[3]吴荣光.(道光)佛山忠义乡志[M].1983.
[4]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