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下的高校育人路径优化研究
2019-12-05孔德瑞
孔德瑞
摘要:回顾近些年来,高校通过媒体融合实现育人工作的历程,总结其宝贵的经验,分析现如今媒体融合育人工作的新变化,找出新问题。针对问题探索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媒介融合育人的实践启示,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媒体融合 高校 育人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015—02
这是一个深度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高校校园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培育的主要阵地,对于新时代青年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利用好媒体融合这一传播渠道来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新突破,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的“时代之问”。
一、新时代媒介融合育人工作的新变化
1.由单向性转变为裂变式的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原有的信息单向传播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信息与信息之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之间循环往复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传播主体由一元过渡到多元的改变,使得每个受众既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样的,高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也不再是对广大学生受众进行单向的信息发布与通知这么简单机械了,高校更多的是要考虑到所发送的信息是否是受众所喜爱与接受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效果如何……新时期的高校育人方式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与手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2.由权威式过渡到平等式的话语体系
高校传统主流媒体实际上借助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平台,利用它们快捷、迅速、方便的特点对育人内容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与扩散。学生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即时接收教育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其实,这样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校的育人宣传效果,不仅提升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也使得原来固定化、权威式的话语传播方式变得更加易于接受。这种由权威式过渡到平等式的话语体系,使得学生的受众地位得以提升,使得育人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自主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的放矢。
3.由工具化过渡到社会化的传播媒介
一直以来,媒介就不是独立存在的,从古至今它都以“喉舌”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由此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媒体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人类的发展也使得媒体这一客观事物留下了“社会化”的烙印。“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社会信息内容的能力。”[2]那么,作为高校媒体,在高校育人工作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小觑的。校园媒体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它更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充当着 “听诊器”“扩音器”“晴雨表”等多元化的角色。
二、高校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剖析
1.理念的误区限制媒体融合的创新力
一方面,高校传统媒体育人理念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高校育人方式就是通过媒体进行简单化、程式化的传播,而高校媒体的任务就是自上而下的宣传而已。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使得人们对于高校媒体存在着一种特有的刻板印象,导致现在许多高校传统媒体不愿意去真正创新。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出现一种“传统媒体无用论”的谬误,即片面地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简单地理解为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将再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2.机制的滞后影响媒体融合的内生力
由于高校传统媒体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导致媒体融合的紧迫性不足,加之高校内向、封闭的管理体制也决定了高校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状态。这也使得它们对受众的需求考虑不足,以至于面对新闻媒体融合浪潮裹足不前。另一方面,高校媒体融合的相关工作机制仍然停留于简单的平台相加过程中,认为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相融就实现了所谓的媒体融合。
3.技术的匮乏制约媒体融合的行动力
目前,许多高校在开通“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后,绝大多数新闻中心并没有增设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支持。比如: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制作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却因为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来支撑,使得网络课程的呈现总是有些许的差强人意。同样的,作为新媒体产品的开发与管理人员,由于受到新媒体快速更迭的影响,相关专业人员也难免存在技术不熟练等现象。针对这种专业人才匮乏现象,高校需要强化对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对于擅长网页制作、短视频制作和网络新闻采写的媒体人员,高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媒体融合时代下的高校育人路径优化研究
1.坚守正确政治导向,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培育
坚守正确政治导向,引领高校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培育是高校利用媒体融合来完成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一方面,要发挥好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权威优势,发挥传统媒体的“稳”与“准”的“主心骨”作用。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之上,借助新媒体的“快”与“活”,形成新优势互补。高校要通过媒体融合的实践,牢牢掌握育人工作的话语权与主导权。高校在教育宣传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主流传播渠道作为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育人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与学习之中,实现高校育人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借助网络新媒体育人的过程中既需要有宣传性、灌输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更需要有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隐性教育”。
2.树立“学生为本”的育人思维,实现网络舆情的精确引导
高校要实现网络舆情的精确引导,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思维,树立以“受众为本”的中心思维,这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媒体传播内容的设定上,要从每一位大学生用户的需求出发,切实对学生做到感同身受,将学生受众的用户体验放到第一位。通过一些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将作品内容内化于受众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得受众更加积极并乐于反馈教学效果,从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力。另一方面,高校实现网络舆情的精确引导还体现在平等、对话的育人姿态上。平等、去中心化正是网络环境所具备的特质。
3.搭建媒体融合的新阵地,实现高校育人的全覆盖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新闻媒体机构的建设,搭建以新闻中心为主的管理与协调平台,使传统媒体积极借力于新媒体的优势,以优势互补为基础来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在高校实现媒体信息的多元传播。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校报的主导作用。校报作为高校历史最为悠久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媒体,拥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性。每个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编辑团队。与此同时,校报也具备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高效率的组织能力,有效组织并协调各方面资源,从而引领校园内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向。
4.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化媒体融合队伍
首先,高校融合媒体管理者应当具备较高水平的理论素质,熟悉校园各种媒体的运行流程,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能够有效调动各个媒体,形成育人合力。其次,高校积极打造专业化媒体融合队伍。定期开展有关媒体融合领域的专业化培训工作,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的编辑能力以及新闻素养。不仅要打造出“一专多能”的专业化队伍,而且还要锻炼他们的互动交流能力。在面对受众提问与质疑的时候,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高校育人的主流价值观不动摇。最后,高校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力量,特别重视发挥学生记者的作用。学生记者作为广大受众的“意见领袖”,他们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来对广大学生受众产生影响。
5.构建与媒体融合相一致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整合相关传播媒介,打破原有的工作惯性,大胆地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构建与媒体融合相一致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高校要积极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建立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的管理机构。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管理体制为切入点,积极整合、重组高校媒体资源,形成以校报为中心节点的、其他媒体联动式发展的新媒体育人格局。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大思政育人为着力点,将媒体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大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高校媒体融合这一有效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拓宽育人范围、扩展育人平台,借力新媒体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高校媒体融合显得更具价值与意义。高校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其目的与作用就是利用媒体传播来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系媒体记者编辑两会手记:说说我的融故事[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15/c40606-29145529.html.[2017-03-15].
[2]張碧红.从媒介工具化到媒介社会化——微博的个体表达与社会影响[J].学术研究,2016(6):49-5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