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省天府第七中学为例
2019-12-05□陈刚
□ 陈 刚
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天府第七中学(后文简称“天府七中”)以时代发展新要求、教育变革新趋势和生命发展规律为依据,针对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和教育生态的转型升级等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确立“学教合一”的办学思想,构建“全景立人”的课程体系和选课走班的学教机制,形成新常态下的育人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生态的全面转型。经过三年改革,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学教合一”的办学思想引领宏观设计
学校以时代发展新要求、教育发展新趋势和生命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学教合一”的办学思想;主张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高度统一和自然融合,让每一个生命绽放最精彩的自己,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一)“学教合一”办学思想内涵
“学教合一”办学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教师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构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二是学生与教师都遵循同样的人的发展规律;三是学生成长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单独互动,更是其沉浸于社会环境之中的丰富体验。
(二)“学教合一”办学思想内容
在“学教合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确立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确立做有生活宽度、精神高度、人文温度的立人教育的教育追求,生活宽度关注教育的内容与策略,精神高度关注教育的价值与追求,人文温度关注教育的灵魂与根本;创建有活力、活泼的校风,爱岗、爱生的教风和自主、自律的学风;形成培养底线牢固、底色亮丽、底蕴丰厚的杰出公民的育人目标,底线牢固指学生懂得并且遵循做人、做事和处世的基本法则,底色亮丽指学生具有乐观、积极、阳光、温暖的品质,底蕴丰厚指学生具备追求卓越的积极和气定神闲的优雅;构建分层分类、选课走班、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的特色课程。
二、“全景立人”的教育实践创新育人模式
在“学教合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尊重生命差异,致力于课程开发创新、学教机制创新、教学研究创新等改革措施,积极营造教育全课程、课程全素养、时空全覆盖、育人全参与、创新全方位的“全景立人”教育新生态(见图1),构建“全景立人”的课程体系和选课走班的学教机制,并在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准实现“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的个性化教学。
(一)教育全课程
1.构建分类统整的全课程体系
图1 天府七中“全景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为实现育人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学校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办学宗旨为指引,打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科资源,采用共同的课程开发标准、课程实施标准以及课程评价标准,开发包括生命类、公民类、生涯类、艺体类、人文类、科技类等6 大类别、32 科目、近400 个模块的课程资源,形成“全景立人”的全课程体系。
2.力行无边界的课程实践
一是融合课程。对于科学探究、马鞍山课程、STEAM 课程、研学旅行、学生社团、采摘节等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一课总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实现内容整合、师资融合、内外融合等深度融合;进行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是课程无边界。课程无边界是指把校内、校外所有教育资源均纳入课程。比如体育技能,通过“校内学科老师+校内专业老师+校外老师+学生社团+学生寒暑假自主培训、学校认定”的方式,完全满足每个学生对体育技能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评价无边界。不限定评价标准,参照“21 天养成计划”,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设奖项,自我申请,形成多元评价的个人风尚奖。
(二)课程全素养
1.打造培育学生全面素养的生态链
通过学段融合、学科融合、内外融合,建立教育生态链(见图2),培育学生全素养,落实育人目标。第一,学段融合。统整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等学段的学习内容,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和有序过渡。第二,学科融合。统整德育、学术、艺体等学科,综合育人;统整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各环节,实现有效配合。第三,内外融合。统整一线授课教师、教育研究者和社会人士等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整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图2 天府七中课程实施的教育生态链
2.课程体系对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凝练底线牢固、底色亮丽、底蕴丰厚的育人目标,并构建学校“全景立人”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3.高阶课程培育资优生的高阶素养
高阶课程是学校基于分层分类、六年一贯的课程创新,立足于高考改革的最新趋势,为实现“每生有特长”,专为资优生量身定制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
高阶课程依托项目组展开,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创、体育、艺术等所有学科,拓展学生高阶思维,培育学生高阶素养。
(三)时空全覆盖
1.全时段课程设计
2.全空间课程设计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不同空间的育人价值,学校积极拓展课程空间,形成教室内、校园内、校园外和国外等多维的全空间课程体系。教室内包括所有学科课程,作为必修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校园内包括马鞍山课程、生活自理课程、烹饪课程、体育拓展课程和艺术拓展课程等,作为必修或选择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校园外包括自然学校、马术、赛艇、研学旅行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择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国际游学课程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课程,作为选修课程(面向部分学生)。
(四)育人全参与
学校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育人价值,组成由校内教师、学长、学生自己,校外家长和行业精英共同构成的全方位育人团队。
1.导师制:重构师生关系,陪伴学生成长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立导师班,导师班与教学班双轨运行。导师班类似于传统学校的行政班,是德育管理的主体;教学班是学生按照自己所选课程走班上课的班。
学校实行“1+n”导师制,“1”是主任导师,“n”是全员导师和学术导师。主任导师类似于传统学校的班主任、导师班的管理者。全员导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个性化成长的陪伴者。学术导师是学科分层分类后每个教学班的教学老师,承担着学科教学和学科德育任务,着重精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委员会:重构家校关系,共建家校同盟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组建家校委员会、膳食委员会、智慧校园咨询委员会等志愿者组织,家校同盟,共同育人。
家校委员会由家长、教师和学校代表组成,通过桥梁作用,共同解决家校之间的重要问题。膳食委员会由家长、教师、学生、食药监局、食堂劳务方管理和校方等代表组成,共同研究和解决食堂相关问题。智慧校园咨询委员会由家长和学校代表组成,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专业建议和咨询。
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壮秧、壮苗,缓解用地茬口矛盾。苗床面积应根据移栽大田数确定,一般1∶30~40,即每公顷大田准备300m2左右苗床。
3.学长制:大手牵小手,自主管理,共同研究
学校通过学生社团和研学旅行等形式促进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协作,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社团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由高年级带领低年级自主管理和组织活动;研学旅行施行课题分组,在相同的课题内,由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共同研究。
4.个人风尚: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主成长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通过设立“船长面”和“个人风尚奖”等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船长面”是校长亲自给学生煮最拿手的宜宾燃面,每月一次,主要奖励在学习、习惯、特长等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个人风尚奖”每学期奖励一次,主要奖励学生在学习、习惯、特长等各方面的进步。“船长面”和“个人风尚奖”都由学生自己申请,集体考核。
(五)创新全方位
1.价值追求创新: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己
学校通过四种途径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己。第一,课表私人订制,实现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第二,选课走班,学生在选课中实现自我发展。第三,教师的多元评价和学生过程性的自我诊断结合,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激励。第四,全员导师制,教育者由管理者变为陪伴者,在陪伴中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2.学教机制创新:分层分类,选课走班
学校通过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等形式创新学教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要。一是根据学段实际、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分别进行单科“分类”“分层”“分类+分层”“分层+分类+分层”等多种模式。二是坚持“保留导师班(行政班)的选课走班”,优化选修课时间,逐步扩大选课的课时比例,保证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平稳过渡。
3.课程开发创新:基于标准的个性化开发
为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学校提出基于标准的个性化课程开发要求:一方面,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要保证课程的质量和高效;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要学本化,保证课程特色,形成特色课程。
4.教学研究创新:多维推进,提升实效
为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学校通过多种措施优化教学研究过程。第一,施行“横向备课+分层备课+纵向备课”的备课模式。第二,丰富研究课类型,形成同层异构、同课异层、同课异级等特色研究课。第三,制定“131”的课堂评价标准,第一个“1”指基本规范,“3”指自主学习、尊重差异和精微精准,第二个“1”指特色亮点。
5.治理体系创新:扁平治理,服务学生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学校构建重服务、轻管理的扁平化、分布式、项目组的管理体系。学校把传统的多部门管理重新设置成为师生服务的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学教工作服务中心和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三个服务部门,主要为年级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设立学术委员会、课程研发中心等部门,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架构;设立学科组、学研组及其管理下的备课组等,形成备课组与项目组相生相融的学术架构,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全面落实的创新成果彰显未来教育生态
从校本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到选课走班的创新实施,再到学校组织的创新重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全新育人模式体系逐渐呈现出来,一个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未来学校样态也逐渐呈现出来,一个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全新教育生态也逐渐呈现出来。通过学科分层分类实现课表的“一生一课表”的私人定制,基本实现了“一生一课表、每生有特长”的课程目标,学生对学校、课程、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度高,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能够主动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