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实践
2019-12-05钱佩红
□钱佩红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作为区域培训的重大项目,本着“以规范化为核心,追求见习教师卓越成长”项目实施的目标,徐汇区形成了在教育局领导下,由教育学院负责业务指导,基地校负责具体实施,见习教师所在的聘任校全面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局根据市教委的要求拨发专款,为项目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每年组成专家组对基地校进行年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能。科学的管理体制夯实了培训工作的基础(见图1)。
一、区域优化管理,引领培训工作开展
从区域角度而言,徐汇区教育学院负责引领区内20 所培训基地校共同实施,由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负责,院各中心支持配合、团结协作,高质量地推进项目的发展。为此,在管理上始终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图1 培训管理体制
(一)夯实基础
管理先行。由于这项工作牵涉到全区所有学校,而具体实施又是区域与基地校共同协作,这里就牵涉到多方面的关系,管理与统筹是根本性的保障。为此,教院团队首先建章立制,制定涵盖了区域管理结构、培训规范标准、经费使用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另外,还强化了与基地校之间联络协调机制,建立了月度区基地校负责人工作会议机制,上情下达、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累计已经召开了近40次会议,在过程中,会议还将培训融入其中,开设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务》与《培训方式研究》两门区级课程,把与会人员的共同发展提高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强化调控,团队定期深入基地校以及聘用校了解培训实际与效果,学年结束前进行年检,根据学年工作重点与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基地校进行检查、调研、指导,为下一年度工作做好准备。再次,总结推广,对于培训中发现的亮点,及时进行推广,对于发现的问题,与基地校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循序渐进提高发展。
导师培养。要增强培训效果,导师是关键,为此,团队形成了导师培养三部曲。一是集中培训,以学年为单位,多种形式,对新任导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对规范化要求了然于心,把握基本的培训方式,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二是教研员深入基地校听课,指导导师的培训,既要求教研员能听到每一位见习教师的课,也要能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现场与导师沟通指导。三是推动优秀导师评选制度,在基地校实施优秀导师专业引领与后备导师相结合的导师发展计划。
培训优化。规范化培训以导师带教为基本培训方式,但其重点在规范,因此,规范培训方式是根本保障。实施团队带教,发挥基地校教研组与年级组以及优秀导师作用,让见习教师融入基地校的整体研修之中;实施一校一模式,每一个基地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与研修特点,提出自己有特点的培训模式,现在已经建立了像“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去”“问题方阵”等培训模式。
(二)持续改进
作为全市性的创新项目,摸索前行是基本的规律,用改进推动项目发展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
广泛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调控。调研是教院团队推进项目的关键性工作,在调研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基地校与聘用校缺乏沟通,导致培训针对性弱,团队推动了校际联动;发现培训中存在基地校资源中未充分利用现象,推动了团队带教;发现基地校培训中见习教师学习内容不足,强化了基地校打通年级、学科,向见习教师全方位开放;关注基地校各自的特色,开放各基地校,让见习教师能在各个基地校的参观访问中,获得更多的培训与发展机会,等等。
科学总结,寻找亮点,有序推广。实践中,基地校也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与经验,比如,幼儿园基地校实施月,导师到聘用校现场指导,项目组将此形成一项制度;中小学利用沙龙、工作室形式,对见习教师进行深度培养,项目组进行了试点,等等。
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整合迁移。带领基地校领导团队外出学习,走访了虹口与闵行,他们的做法给予很多启示,比如,建立档案规范化制度就是从虹口学来的,强化电子化就借鉴了闵行的经验。
(三)不断创新
追求有效性、解决实际问题永远是创新的动力所在。几年来项目组形成了具有徐汇特色的机制与举措。
校际联动。基地校与聘用校培训整合,两校领导层面、导师层面有联系、有沟通、有调控,基地校深入聘用校,把考评等工作放在基地校进行;区域将基地校与聘用校对口,使基地校不仅要带好见习教师,还要把优质的培训资源引入到聘用校,引领更多的学校发展。
可持续发展。规范化培训只做一年,但区域要延伸,因此引导基地校定期开展“回娘家”活动,使被培训的见习教师有机会再回到基地校学习,持续3 至5年。区域开展见习教师“十佳”评选,做到所有见习教师全覆盖,教研员全体参与,让见习教师的发展有平台、有空间。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规范化培训纵深发展的关键,难度很大,小步走、多积累,校级课程序列化、导师讲座具体化、学员微课程资源化,使每个基地校都能有一门完整的课程。而区域让教研员承担起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讲任务,提升培训的高度,丰富培训内容,将特殊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培训的主题。
二、基地校扎实工作,规培工作形成实效
在教育学院的有效带动下,基地校也开展了极其有效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做法,实实在在地推动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
几乎所有学校的校长都关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大多都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并实施了相应的措施,这说明教育局几年的推动已经让各基地校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这项工作对推动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此相适应的是,基地校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及项目负责人也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做好日常的培训管理与实施,特别是关注见习教师实际成长这点上做得比以前到位。其核心就是管理的精益化。
例如,南模中学以规范性、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维度有效开展基地校培训,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导师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提高实效。第四中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周行政会议研讨汇报,月培训通过工作交流开展各项通识培训、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指导之外,项目负责人还深入一线了解指导培训的情况。
(二)将规范化落在实处
基地校关注见习教师的“实作”培训,关注规范、关注需求、关注细节、关注效果。
例如,位育中学将“胜任”作为培养目标,学校层面设计的一系列通识培训,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和教育工作;导师层面,贴近带教、实时指导,使见习教师能发展快,胜任各级教育教学工作。教院附中,始终坚持从教学实践要求出发把市要求的四项十八条规范要求分解到每月的培训工作中去,培训中注意事前收集学员的需求、困惑与问题,始终以“知道了、会做了”为标准,让学员和指导教师都明白培训的目标,工作扎实到位,具有较好的成效。
目前基地校都将以下两个途径作为促进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方式:一是有了相应的课程意识,通过几年积累,能将往年培训的优秀成果用于今年的培训,学员反映较好;二是与聘用校的联系得到加强,所有基地校导师都能深入到聘用校作现场指导,与聘用校的沟通渠道畅通,从而使得基地校培训辐射与影响力扩大。
(三)高度重视导师培养
坚持制度先行。导师队伍的建设到位与否表现在工作是否到位,工作能否到位取决于管理能否到位。首先,确保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制度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一般而言,高中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比较困难,但是南模中学就将导师工作以一定的系数纳入教师考评体系来激励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因此,虽然导师月津贴不高,但是教师们还是乐于担任导师,有效地化解了这一困难。其次,加强计划性。基地校的培训方案必须要主题集中,形成序列,每个月度培训一个重点内容,采取了任务表方式,呈现任务完成的质与量,辅之以导师的月例会制度,交流、培训、布置、总结、反馈。加强考评,坚持学年两次考评,中期由学校负责,学年末由区统一组织。
构建导师培训模式。团队互培是基地校培训导师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仅建立团队带教的制度,确保有主题、有内容、定时间是不够的,要确保质量必须有有效的培训模式来支撑,基地校根据规范化培训积累的经验,结合基地校的特点,形成了可推广的成果,例如,幼教采用问题导向培训模式,将培训中产生的问题,案例化、情境化,通过研讨、撰写不同的解决方案,共享共思,从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培训案例,成为培训的素材。
促进导师的自我创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是全新的,因此必须以创新方式来面对。我们提倡导师在带教过程中进行创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真正的教师的教师。比如,导师通过建立工作室方式,整合自己培训资源,让见习教师与其他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了共同交流的机会,使教师间的差异成为培训资源,共同成长。
(四)培训课程不断推进
几年来,区域不断推动基地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固化了培训的成果,二是课程建设成为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方式,三是有利于培训资源的共享,提高区域培训的效益。基地校为取得这些成效采取了一些措施。
从小处积累,要求导师的指导有规划,将一些专题性的内容书面化,或者由见习教师随时记录,成为可传承的文本,或者与见习教师合作,以微课程形式得以保存。
相同专题的内容加以合并,形成系列,并通过共享交流,不断优化。例如,逸夫小学紧抓见习教师的师德培训,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团队集中培训活动,老中两代校长不约而同,在见习教师面前把自己从教经历与故事娓娓道来,有欢乐与成功,也有伤痛与失败,不变的是追寻幸福的脚步,培训内容不断完善,经过整合,逐步形成了“寻找幸福之路”主题,构建了相应的课程序列。
不断锤炼,完善设计框架,使得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成为支撑基地校培训工作的核心。
重视以课程形式带动课程内容,要求每一个课程都有视频、文本、阅读资料、思考练习,通过完整的内容形式,引导学校在课程开发上提高质量。
(五)基地校与聘用校联动,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基地校通过培训不仅带动了见习教师的发展,也带动了见习教师所在的聘任校的发展,基地校与聘用校校级层面的联系畅通,导师到聘用校听课指导已经成为惯例;团队带教理念深入人心,以教研组、年级组共同指导见习教师的模式蔚为成风,学校资源尽可能向学员开放也已经在大部分基地校中成为常态;往届见习教师回基地校参加活动,这种“回娘家”活动已成为校与校沟通的重要载体,让学弟学妹有机会与自己的学长作交流,目前的参与度都在不断提升。
(六)坚持创新
创新意义在于提高效率,满足需求,也在于启迪思考,拓宽培训的思路。
比如,徐汇中学的管理上有校长负责,教学处与德育处分别负责见习教师教学与教育的培训,从而使得培训更扎实,而教学培训上则创造性地将说课与说题相结合,对于见习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提高有明显的帮助。汇师小学、宛南实验幼儿园、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都将眼光放在了导师队伍建设上。汇师小学通过定期的导师沙龙、构建相应的导师培训课程,确保导师的成长;宛南实验幼儿园,则以“问题方阵”培训为导向,通过优秀导师引领,现任导师带教见习教师的同时带教导师助理,为现任导师提供支持,为未来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在过去优选导师的基础上,建立导师培训资源包,为导师工作提供物质支持;上海小学则提出了“成长合伙人”制度,让见习教师每学期提出一个自己困惑的重要问题,然后向没有担任导师,但却有一技之长的优秀教师提问,帮助解答,既扩大了见习教师学习的范围,也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激发了基地校全员培训的积极性。
三、基于区域特色,体现徐汇培训高地风貌
如何在实践中形成适应于区域特点且有独特话语权,能被兄弟区县的同行所认可的培训。在这方面,徐汇区还是体现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一)用团队带教体现“浸润式”要求
曾经担任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的李文萱院长提出了“团队带教”的概念,即以基地校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让见习教师深入于浸润于团队的互动式培训环境,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广阔更广泛的平台,这一做法后来在市专家组调研中被充分认可,成为全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二)工作推进讲求润物细无声
任何新事物的推动,要注意方式方法,徐汇区在管理中注意看准问题,小范围试点,逐渐推广。比如,对于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各方面充分认识到强化基地校与聘用校的联系、推动培训的可持续性是关键,但是观点正确,不等于行动上就可行,因为现行的制度体制没有提供这样的保障。对此,项目就采取了三年连环推进项目的方式,使之落地。
(三)坚持提倡基地校培训工作一校一特色
一校一特色,防止规范化培训千人一面,这是规范化培训要求中“浸润式”的关键,优秀学校之所以能吸引人,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其有不同的办学模式,而不同的办学模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培训模式。比如,徐汇中学的“汇学文化”体现百年办学的积淀与现代办学发展中的结合,学前教育的各个基地校都有其办学的侧重,宛南实幼的生活教育使得一日常规的培训内容更为丰富,乌南幼儿园的国际融合教育,让见习教师体验了不同教育思想的碰撞,科技幼儿园的科技教育,体现了培训中技术性因素的渗透,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加强基地校之间的联系,使得多种办学特色能为更多的见习教师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见习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