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核驱动”撬动学校科研变革路径
2019-12-05刘光霞
□刘光霞 方 芳
学校星火般的一线科研实践,汇聚成了变革洪流。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科研工作在不断“提档升级”的过程中,统筹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兼顾全员赋能与合伙阵营,凸显全科视阈和跨界融合,努力构建“跨学科”“跨年龄”“跨时空”“跨视野”这“四核驱动”的科研变革样态,走融合与创新并举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改革态”弥足珍贵,这样的“四眼碶表达”意义非凡。
一、统整融合的变革定位
(一)统筹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定位变革目标
学校的发展建立在师生发展基础上,师生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应该是共同促进、有机统一的。教育的精髓,应在心灵中考量文字的分量,最终提出属于四眼碶的“和教育”办学理念——和衷共济、和合包容、和而不同。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定位:第一,凸显以生为本。只有真实的、温暖的,根植于文化的,体现深刻价值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校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科学研究和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最终指向学校品质的提升。第二,坚持做的哲学。学校从和序管理出发,迈向和乐课程、和美德育、和雅教师等研究,科研工作“真的做”“做得真”,既脚踏实地,也眼望星空。因此,课题一直引领并推动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兼顾全员赋能与合伙阵营,定位变革机制
俗话说:“每一种关系都是动态,随时都在断裂重建。但唯有好的重塑,才能带来正向价值。”从管理到治理,从激励到赋能,从集团到共同体,四眼碶小学的科研改革突破了原有观念的疆域、制度的藩篱和文化的框架。
四眼碶小学教师的“破壳说”,经历了从“管形”到“聚心”再到“至和”三个阶段。“管形”是指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它依靠每一个教师,例如,《校规》中教育科研的《岗位职责》《管理条例》《课题立项申报》《课题手册使用说明》《课题结题评审》《校科研型教师评比》等科研操作规程,这些制度的保障让每一个四眼碶小学教师能按照学校设定的规则自觉完成教育科学研究。“聚心”是指从自觉到自主,为全员赋能提供了可能。每个四眼碶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有自己很独特的东西,体现在人格、潜质、个性、需要等方面。“读书工程”让专业发展有了精神引领,“私人订制的项目”实现教师的分层培训、分层评价、分层发展,让见识与境界更触手可及,“积分制星级考核评定”“科研型教师评选”等让教师的潜能无限延展。这时,每个教师都成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决策者、执行者和自我评价者,会去设计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道路,他们内在的潜质在教育大环境中得以激发和挥展,在助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支持。“至和”是指从高原到高峰,这是一种无边界智治理,更是这一种无边界智融合。2018 学年,学校启动组织结构调整,形成行政支持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训中心、学生成长中心、体艺科技中心这五个中心,既承担各自的职责,又有权利为每一个研究者调配学校所有的资源。当学校科研任务及重点发生变化时,某一个中心会随之“转”到正中央,其他中心为其服务。四眼碶小学的科研管理模式由原有的单一固定式变成多维度、立体化的组搭式。
合伙阵营的形成同样重要。学校各教研组、学科组、年级组分别承担着课题的实践者,他们之间跨专业、跨年龄、跨视野的组合,造就共同的精神愿景,凝聚教育合力,让未来科研组织的功能愈加清楚,愈加融合。此时,“至和”的整体推进架构出一个个合伙阵营,校园即家园,四眼碶小学是一个值得守望的家园,是正能量的聚集地,是精气神的聚集地,更是科研发展力的聚集地。它给予“人”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各负其责,也各显其能。
(三)凸显全科视阈和跨界融合,定位变革样态
在这个科技与创新加速度奔跑的时代,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取向的融合性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与重构的着力点。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全科视阈的学习体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统整的项目学习中,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成为科研变革的样态之一。由此,跨界与融合的理念已经无痕地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架。
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未来的无限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有限的分数牢笼。因此,四眼碶小学教师在研究视角上坚持全科视域,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取向,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与重构的着力点;在研究方式上注重横向融合和纵向勾连,注重跨学科素养发展,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全新范式;在研究向标上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个体意识、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等隐性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和阶段性,“看好”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未来。至此,科学研究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勾连,定位变革新样态,成为学校发展的全新范式。
二、“四核驱动”的变革路径
(一)跨学科,项目组团
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学,问路课堂,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才有研究的动力。以往,教师往往“独立门户”“单打独斗”,在自己的学科中挖一口深井,但“井”与“井”之间缺少关联。俗话说,教育共振,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磁场合力,于是“跨学科,项目组团”及时被提上议案——跨越单一学科的限制,不同学科的教师按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组成研究团队,共同设定目标、构建框架、分解任务、细化操作,使科研有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比如,在《基于融合视角下“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中,我们将“水动力”课程与语文学科融合,感悟水文化魅力、撰写与水有关的诗歌、研究报告等,与数学学科融合,进行数据测量、统计分析等,与科学学科融合,观察水的变化、研究水的循环、调查水污染现状等,与体艺学科融合,玩水游戏、设计水广告、跳水主题舞蹈等,体验童心水趣。
(二)跨年龄,愿景分层
在四眼碶小学校园中,每一个教师都是课题的推动者、讲述者。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都会利用自身年龄、业务水平的“差异”资源,合理调配,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研究中的个人魅力与特色。
四眼碶小学打破教师年龄的限制,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个人愿景,进行分层式科学研究。关注学习起点的教师发出感叹:“课前导学单得用得好。基于学生已知,允许学生出错,包容学生不懂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由此产生《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打造小学和乐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学为中心”的弈趣课堂建构与探索》《基于“翻转”理念的语文错题资源的利用研究》《预学单下数学核心问题生成与解决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师会一道共鸣:“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一起参与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点滴变化进行点拨和引导。”由此产生《转化对立违抗性障碍学生的策略探究》《以精炼之“微”,促无限德育》等课题。当我们把“私人订制”的内容放入每一位不同年龄教师的教学研究中,教研不再枯燥。
在“话题产生—课题立项—推进修正—成果转化”层层研究过程中,一批批科研骨干教师在形成,专家资源库在丰厚,激励搭台在扩展。四眼碶小学教师从“学经验”走向“创经验”,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德育、文化、艺术、体育、拓展课程等,原来被动的科研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自然生成,科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
图1 三度推进故事课程的八年探索示意图
(三)跨时空,全景呈现
我们注重课题发展中的“二次创业”“三次开发”,将课题往纵深化方向发展。以“和故事”研究为例,从2011年至2019年,八年实践,三度推进,书写一篇故事课程建设的“生命叙述”。2011年,四眼碶小学樱花校区落成,全校教师开启“和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孩子打造一座没有边界的阅读梦工场。2017年,开启《跨界与融合:小学生故事育人途径的二度开发研究》,进行育人途径二度开发,最终立项为宁波市“学校德育研究”A 类课题。2019年,我们提出“全景式故事课程”这一概念,它凸显跨界与融合思想,是对原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最终立项为2019年宁波市重点教研课题。
三度推进全景式故事课程的研究,基于故事,重视故事,从故事出发,通过环境“全”浸润、载体“全”互通、内容“全”融合、策略“全”贯通、评价“全”覆盖的全景式实施,为学生打造全景式故事课程的学习环境,开启故事与学科、活动、生活等多维渗透与融合,实施跨越故事、学科、时空、文化等多维边界的行动研究,提升故事课程带来的育人广度、深度和关联度(见图1)。
(四)跨视野,重定边界
从全球视野出发,无论是学校的围墙、教室的隔墙、教师观念的高墙,还是教育资源的屏墙,都在催生对于研究边界的重新定义。跨越视野就是跳出固有的圈子,瞄向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改变从打开教室的围墙开始,教育的空间与人的发展空间、发展能量达成多维度的融合,形成无边界的研究生态圈。学习空间可动,可连接,它让知识、资讯、资源等相互渗透、互相碰撞,产生更多未知的知识内容及知识领域。由此产生《“和教育”背景下小学故事育人的行动研究》课题;敞开校门将那些看似不是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并因势利导连接更多。由此产生《基于融合视角下“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从一座城到一世界,鼓励学生走出去,做有移动能力的世界人,我们彼此成为合伙人。由此引发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课程实践研究。
三、结语
“四核驱动”,融创并举。在科研变革路上,无论是掌握全局的筹划者,还是研究图纸中摸爬滚打的思考者,或者是探教航道中充满行动力的参与者,大家都是撬动学校科研变革的信奉人和践行人。我们大胆打破学校的围墙、教室的隔墙、观念的高墙、资源的屏墙,寻求最适合的操作路径和实施方法,让变革掷地有声。我们坚信:四眼碶小学必将用足驱动力,凝成向心力,成为课程研究和学校品质提升的参与者、践行人,以奋进之笔剑指未来,书写属于“四眼碶人”的“大作”,不负百年名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