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12-05王化湘1彭辉灿1
王化湘1,2,彭辉灿1
(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湖南 衡阳 421001;2.湖南省隆回县人民医院,湖南 邵阳 4222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类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伴随糖尿病患者病程周期的增加,糖尿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人数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1-2]。目前,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激光治疗,但部分患者接受激光治疗后,其视力恢复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激光疗法并未针对疾病的根本病因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持续性的高血糖会对其血管-视网膜屏障造成伤害,在此期间,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聚集度以及全血的黏度等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导致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最终使得患者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的重要成分是人源化重组融合蛋白,该物质会抑制血管的新生,有资料证明,人源化重组融合蛋白能够提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炎症水平等,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抗氧化能力[4]。本研究选取2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眼底激光与康柏西普联用的效果,现将研究资料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2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100例,患者的视网膜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变反应,附图1。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附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n=100)
图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图A: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 筛选原则
1.2.1 选取原则 本研究观察对象选取时,所依据的原则是:①患者视网膜有新生血管产生,视力在0.5以下,黄斑中心厚度超过250 μm;②患者为单眼发病;③患者未曾接受系统化的诊疗;④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1.2.2 筛除原则 本研究观察对象筛除时,所依据的原则是:①患者出现其他眼科疾病,如青光眼;②患者的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存在问题;③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仅接受眼底激光凝治疗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加用康柏西普。治疗措施的详细内容为:(1)激光治疗。首先运用激光治疗仪,对患者展开改良格栅样光凝治疗,在与黄斑中心凹相距1500~3 000 μm的位置处展开“C”字形的光凝,光斑的直径是50~100 μm,曝光的时长是0.1~0.5 s,然后对患者的全视网膜进行光凝治疗,在黄斑区上下血管弓的外部,视乳头鼻侧1.5个视乳头直径外,黄斑颞侧2个视乳头直径之外,运用激光对锯齿边缘进行照射,曝光时长在0.15 s至0.2 s间,光斑的直径在200 μm至300 μm间。(2)康柏西普用法。激光治疗结束后的第7天,为患者使用康柏西普玻璃体内一次性注射治疗。表面麻醉结束后,消毒患者的眼部,运用开睑器开睑,在距角膜缘后3.5~4 mm处进针,进针时保持与巩膜垂直。当针尖到达玻璃体腔内后,注射0.05 mL的康柏西普注射液,然后运用棉签对针眼进行压迫,同时对患者进行包扎。
1.4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式
运用标准视力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测,同时,统计患者视力的LogMAR值。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内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β(IL-I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运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视网膜中心的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检验,内容包含:收缩期流速的峰值(PSV)、舒张期末期的流速(EDV)、阻力指数(RI)。运用放射免疫疗法检测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如: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氢(LHP)及活性氧(ROS)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式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和视网膜厚度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视力的LogMAR值、视网膜的厚度对分析见附表2。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值更低。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和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aP<0.05(n=100)
2.2 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
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可知,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IL-Iβ、IL-6、IL-8水平明显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附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对比
与常规组比较,aP<0.05(n=100)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MDA、LHP、ROS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aP<0.05(n=100)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
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PSV、EDV、RI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附表5。
表5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与常规组比较,aP<0.05(n=100)
3 讨 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患病人数最多的并发症,是一类能够发生特异性变化的眼底病症,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6]。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胰岛素代谢紊乱问题[7],糖尿病患者身体处于一种高血糖水平状态,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同时患者血小板集聚和粘附能力加强,微循环出现问题,导致患者机体内缺血少氧,当病情发展到眼底时,会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并且还可导致微血管发生破裂、水肿和新生血管的产生,从而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重大的影响,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引起患者丧失视力。目前临床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较为常用的治疗措施是激光疗法[8]。激光疗法在治疗DR疾病时,能够减少视网膜的耗氧量,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并且减少已产生的血管,缓解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但实践证明,接受激光治疗的患者,其视力水平出现波动或快速降低的危险,并且在改善视网膜水肿吸收、促进视力恢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9]。康柏西普是一类融合蛋白,与VEGF会产生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拮抗VEGF 与其受体结合,阻断VEGF及其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因此能够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增生,同时还可阻止新生血管的产生。He HH等[10]选取50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灯盏花联合激光对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显示,用灯盏花和激光治疗方案的患者,其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视力变化,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得到改善,与本研究相似,但本研究的观察内容更为全面,除研究上述指标外,还对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的水平和视力的LogMAR值进行了探究。
运用眼底激光与康柏西普联合的疗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视力的LogMAR值和视网膜的厚度更低,由此可知,将两种疗法联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总而言之,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时,运用眼底激光和康柏西普联用的疗法,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视力状况,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