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有效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2019-12-04陈忠伟
陈忠伟
【摘 要】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常引入有效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其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 教学活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主体和客体一直处于颠倒的状态,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烦躁的学习情绪,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数学活动的开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活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一味讲课的模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提起精神,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具体学习内容,将一些趣味游戏与数学内容巧妙整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方差”这一数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戲。首先,教师选取了两组男生,每组都是四人,其中第一组学生的身高大致相同,而第二组学生的身高高矮不齐。随后,教师让这两组学生分别扮演明星组合F4,并在讲台前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学生表现得都非常兴奋,并迫不及待地进入游戏活动中,而且其他“观众”也很兴奋,对其表演充满了期待,注意力非常集中。在两组学生都完成自己的表演后,教师选择让学生来分别评判一下两组的舞台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说第一组的舞台效果相对更好一些,因为他们的身高都大致相同,看起来更加整齐一些,整体视觉效果比较好,相对的第二组看起来就不太整齐。随后,教师将这两组男生的身高报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去求一下两组男生分别的平均身高。学生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计算,但最后发现两组的平均身高相同。此时,教师提问:平均身高相等,为什么舞台效果却如此不同呢?于是,教师引出“方差”的内容,学生也对这一内容充满了好奇,并非常主动地去思考探究。
课堂学习中,趣味游戏的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化繁为简,促进了学生的直观理解。
二、开展操作活动,活跃学生思维
数学操作活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动手活动,更是一种智力思维活动的过程,它的成功在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真切地体验知识有效生成。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整合到具体操作中,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数学新知,从中体验知识的有效生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选择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性质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探究,教师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并利用手中的纸片更好地分析思考。这时有一个学生选取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并仔细观察,得出了一定的猜想:两组对边的长度分别对应相等,随后学生主动验证探究。这位学生想到用直尺测量一下,还试着用细线比量了一番,最后发现对边的长度是相等的。但很快学生又想到这样测量的方法是存在着一定误差的,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知识来解决。于是,学生又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学习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画出其中一条对角线后,平行四边形将会变成两个三角形,而且这两个三角形还完全相等,这样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内容得出对边相等的结果。
在这一数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展讨论活动,促进探索交流
学生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在具体学习中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交流,而且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进而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互相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合作交流,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随后,学生都纷纷进入思考探究中。一定时间后,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探究,但教师并没有给出学生真正的结果,而是借此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互相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时,有一小组的学生开始了探讨交流。
生1:我自己在纸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想着再画出一些和三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最后发现只能画出一种,而且还和原来的三角形完全相同。所以我给出的猜想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个判定方法: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
生2: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了一下两条边相等和一个角相等的条件下会不会全等,我发现是全等的。
生3:我选定了两条边对应相等和一个角对应相等,但最后发现满足这一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并不是全等的。
……
学生就这样在活动中互相阐述观点,无形中从他人的思维方式中学到很多。
数学案例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需要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两者相互渗透。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从生活中选材,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相似”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相似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参与一个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测量一下校园中旗杆的高度。这一问题是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都想很好地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于是都纷纷进入思考探究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都知道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肯定是需要间接地去求得。很快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学生选取了一根竹竿,将其垂直放在太阳底下,这样竹竿与其影子就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而旗杆与其影子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这样只要知道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利用相似比的内容得出旗杆的长度。随后,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一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测量、分析,无形中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有了很深刻的体验。
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大胆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活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广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很好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数学课堂,丰富了学习内容。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开展教学,注重开展活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展学生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邓玲玲.对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对策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32.
[2]周永亮.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2(12):63.
[3]林新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