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9-12-04赵蕊
赵蕊
摘要: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跨界导师严重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构建“线上线下互联,四阶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跨界融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搭建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等对策,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背景
2013 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2013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第一次进入国家层面的文件。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3月,互联网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互联网金融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举措。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1]。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前途一片光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基本涵盖了用户支付、理财、融资、交易等所有的金融需求,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一些模式创新发展得的如火如荼。在“互联网+”战略驱动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2]。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企业也在抢夺互联网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全力争夺互联网金融人才,互联网金融行业用工需求量持续增长,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同时,互联网金融人才紧缺,供给严重不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极大的用人缺口,互联网金融人才“一将难求”。
二、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难以达到互联网金融岗位技能要求
当下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背景条件下,虽然高职学校意识到了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行业的冲击和影响,设置了金融类专业的互联网金融方向,或者新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出现了定位不清、目标模糊,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呈现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院校的互联网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仍旧停留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下,仅仅是在课程设置中新增加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类的课程,但技能训练、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还是照搬以往的传统金融专业。其次,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应横跨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两个领域,学生需要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相关工作。但是部分院校仅仅重视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技术,却忽视了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再次,互联网金融行業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很快,创新需求更高,创业机遇更大。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跨界融合型教师严重不足,“企业导师”流于形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人才。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教学能力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对教师的综合要求更高。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专任教师都是以前的金融学老师,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了解,没有互联网金融实践操作经验,自身所需技能与互联网金融专业并不匹配。因此,互联网金融专业急需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型教师。
由于互联网金融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创业教育不实等问题,很多院校也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双导师育人等系列举措,各大院校基本都出台了吸引企业能工巧匠参与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激励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发现,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或由于金融机构薪资优厚,或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等,很难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企业导师”流于形式。
(三)校内外实训资源十分有限、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普遍不足,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一是部分院校过分依赖原有的证券、银行等金融实训室,缺乏网络金融的内容模块,尤其是缺乏互联网大金融综合实训,关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仿真条件不够。二是部分院校虽然校内实训室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学生机械性操作多,互动合作少,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运行还不够匹配,达不到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期望。三是由于整个金融行业受制于监管严格,行业法律法规较多等因素,高职学生很难得到传统金融机构或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实习机会,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顶岗实习难度很大。
(四)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线上线下不能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突显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已彰显无力。如果不能尽可能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服务教学,必然会跟不上知识创新的步伐,注定要被淘汰。但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说教形式的讲授式学习为主,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变化,加上教学方法、形式的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思维在教育行业中发展和重组,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新思维,教学新形态[3]。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在线学习日益成为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授课方法与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各院校普遍都在建设互联网线上教学资源及开展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课堂学习上下功夫,在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技能大赛等方面线上线下融合较弱,更是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等线上配套措施。
三、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一)针对岗位需求,制定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互联网金融专业教育的要求,针对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机构人才需求实际和对互联网金融专业教育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基础,明确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面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事征信贷款、投资理财、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见图1,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
(二)构建“线上线下互联,四阶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多次论证,构建了“线上线下互联,四阶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构造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融合空间,不管是课堂、实训、业务、活动,都是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并在线上线下同时配备师资和各种资源。
其次,构建人才培养的四个递进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目标是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专业认知来实施。课堂教学采用金融和互联网双线并行的方式,即同时开展金融基础和互联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认知则包含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企业专家进课堂、行业企业参观学习等环节。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教师为助推器。
第二阶段为融合阶段,目标是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模拟操作来实施。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变化,主要是金融和互联网跨界融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模拟操作则主要是借助于软件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各个模块的仿真实训。这个阶段,主要借助软件为模拟器。
第三阶段为应用阶段,目标是强化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主要通过进行互联网金融真实业务操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及参加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来实施。首先,通过校内金融服务工作室轮岗工作—校外合作企业跟岗实习—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三个真实业务操作环节递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其次,通过理财协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再次,通过举办校内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或全国的此类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金融服务工作室和理财协会为业务操作的演兵场和竞技场。
第四阶段为创新阶段,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客活动来进行。首先,利用学院众创空间,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再次,利用理财协会的“互联网金融达人秀”“互联网金融创客沙龙”等创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再次,利用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促进“双创”能力提高。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金融服务工作室和理财协会为创新创业的演兵场和竞技场。
(三)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融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
选拔校内骨干教师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专家来组建一支跨界融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通过“互联网思维能力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操提升”等一系列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师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满足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型师资所需。
首先,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集中实训课程均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开展教学,校内导师同时负责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企业导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下采取每月来校开设讲座的方式教学。
其次,实施“企业导师”实践活动引领计划。“企业导师”实践活动引领计划是企业导师带领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专业认知、互联网金融真实业务操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参加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通过企业导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发展背景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来实施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在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导师到学校开展讲座、出席社团活动、在校内金融服务工作室担任业务导师、指导理财协会参与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等方式全面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业务实操。“企业导师”实践活动引领计划可深化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实施,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
(四)搭建“校内实训室+网络平台+创业平台+专业社团+校外实习基地”五大实践教学平台
整合校企资源,搭建“校内实训室+网络平台+创业平台+专业社团+校外实习基地”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用于解决实习实训资源不足问题。
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包括原有的金融客户服务中心、证券交易实训室以及新建的互联网金融实训室,其中新建的互联网金融实训室包含教学(课堂互动教学)、实训(实训软件操作)、实战(模拟公司场景)、创新(创新创业实践)、竞赛(举办技能竞赛)五大功能。通过在校内实训室的实训演练,学生体验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者、系统维护者、营销服务者、用户等岗位角色,了解多個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及不同,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业务实操奠定基础。
网络平台是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实践平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网上易获取的互联网金融模拟仿真交易公共资源,以模拟或准客户的身份参加模拟操作或业务见习,完成互联网金融课程的网络实践教学。
创业平台主要依托的是金融系于2015年创办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金融服务工作室,将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真实业务引入工作室,以业务委托、销售提成的形式开展[4]。从大二开始,通过金融服务工作室在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及学长学姐的指导和陪同下完成真实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并赚取一定报酬,强化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
专业社团主要指的是金融系理财协会,通过理财协会可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一是与银监局等金融监管部门、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等公益性活动。二是联合行业企业线上线下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调研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理财协会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新增一批规模大、有实力、行业排名靠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校企合作单位。二是形成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和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作用。
(五)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泛在式学习平台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产品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尽可能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发展,在线学习凭借其自身优势势必成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泛在式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一是秉着“无要有、有要优、优要用”的建设思路,积极建构融合互联网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紧随互联网金融前沿知识和行业律动的动态教学资源体系。专业教师发挥数字化资源优势, 通过资源库平台进行教学, 根据需要搭建课程并组织教学, 使得教学更易组织, 学生更易学习, 明显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5]。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式以及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满屏看”式授课方式,传承原有的任务驱动法、仿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分组实践法等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探索发展“线上+线下”“强交互型”“游戏性”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授课,达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让课堂翻转起来;移动与PC相结合,让课堂无处不在。
三是除了课堂外,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业务操作、社会服务、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以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公益宣传为例,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实践活动,在线下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金融知识“进乡镇” “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方式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在线上则主要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推送互联网金融微视频、互联网金融热点焦点文章等进行宣传。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泛在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进行学习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慧卿.独立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8,(20):131-133.
[2] 周雷,邱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互联网金融项目化教材建設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63-70.
[3] 颜文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J].河北职业教育,2019,3(3):47-49.
[4] 杨小兰. 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能“洋为中用”[N]. 中国教育报,2017-05-16(011).
[5] 熊建宇.基于“互联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以互联网金融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