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爱伦.坡小说跨学科研究综述:2001-2019
2019-12-04陈子丽
陈子丽
摘 要:文章通过对2001-2019年国内爱伦。坡小说的相关研究做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将“跨学科”作为切入点,从一个较独特的视角对国内坡小说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以时间为轴,通过文献检索和查新按专著、期刊、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四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理,为跨学科视角下研究爱伦.坡小说理清了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跨学科;综述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中国学者对坡其人其作品的译介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周氏兄弟。文章将时间区间限定在从千禧年至今即2001年-2019年,对国内爱伦.坡小说的相关研究做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将“跨学科”作为切入点,以期从一个较独特的视角对国内坡小说研究的脉络有整体的把握。下文将以时间为轴,通过文献查阅和整理拟按专著、期刊、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四部分行文。
一、专著
首先将梳理专著,以“爱伦坡小说研究”为关键词,其中与主题相关的有以下9条:
任翔(2006)在其专著《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中介绍了爱伦·坡的生平、研究了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及其小说的影响。其视角为文化危机,正好与国内坡研究文化转向相呼应。廉运杰(2008)以传记的形式评述了爱伦.坡的一生,关注点为现代主义,国内较多学者对坡的作品中所呈现的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要素均有所关注,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上海大学的坡研究专家朱振武为国内坡小说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数部著作和系列论文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对坡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的必引用借鉴的参考书目。《爱伦·坡小说全解》(2008)内容包括:爱伦·坡传略;爱伦·坡创作略论;本书撰写的几点说明;道德内省类;侦探推理类等。《爱伦·坡研究》(2011)分爱伦·坡生平、爱伦·坡评论二篇,介绍爱伦·坡的生平及其小说。该书从文化与美学角度展开对坡的讨论。这部专论非常具有一种整体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总而言之,该专论可谓一本关于坡的综合全面的著作。青年学者于雷(2015)出版了《基于视觉寓言的爱伦·坡小说研究》可以说另辟蹊径,独创地从三个维度对爱伦·坡的“侧目而视”加以考察:(1)作为美学观的“侧目而视”;(2)作为批评、创作观的“侧目而视”;(3)作为哲学观的“侧目而视”。另一学者罗昔明(2016)借用经济学概念“消费主义”详尽阐述了消费主义视域下的爱伦·坡研究,该专论中包含对坡的小说和诗作的详尽分析,“消费主义视域下”无疑属于跨学科范畴。汪琼(2017)认为新世纪的爱伦·坡小说研究凸出文本发生的内在肌理及其相应的认知范式,注重采用以文本为核心的“多元化方法论”,融合发生学批评、传记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以及各种围绕“种族问题”所展开的社会学批评,从而使得坡的小说研究得以置身于文学与文化、现实与想象、自觉与直觉相互交织的审美网络中。与于雷相关研究呼应,探讨坡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表现出一种因侧目而视而带来的全局视野,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跨文本跨主题等的“体系美学”。去年卢敏(2018)的著作虽不是关于坡的专门研究,但其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凯瑟琳·塞奇威克等五位杰出作家的16部作品的道德主题,并通过横向、纵向的方式将这些作家与简·奥斯汀、爱伦·坡、福克纳等作家进行对比,是一种对爱伦·坡小说研究的比较文学的尝试。
二、期刊
在期刊条目下,搜素关键词 “爱伦坡小说研究”,共有269条目,考虑篇幅期刊质量和与文章内容相关性,故选取以下3条代表性内容:魏贝贝于2012年对国内从2001-2012年来国内学者对爱伦·坡小说研究大致脉络进行了梳理。同年于雷在《当代外国文学》刊文,其论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国外爱伦·坡小说研究显著呈现出“回归伦理”、“回归创作”及“回归本土”等三种格局并驾齐驱的态势,于雷认为新世纪的爱伦.坡小说研究凸出文本发生的内在肌理及其相应的认知范式注重采用以文本为核心的“多元化方法论”,融合发生学批评、传记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以及各种围绕"种族问题"所展开的社会学批评,从而使得坡的小说研究得以置身于文学与文化、现实与想象、自觉与直觉相互交织的审美网络中。此文是爱伦.坡小说研究跨学科思路的一個很好的应证。叶明珠(2017)聚焦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黑死病,鼠疫,肺结核、霍乱等疾病。爱伦·坡以他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与观察,将这些疾病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特有现象,展现出作者独一无二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三、博士论文
在学位论文-博士条目下,搜素关键词 “爱伦坡小说研究”,共有12条目,同理,考虑篇幅和与文章跨学科内容相关性,比较有借鉴价值的有以下6条代表性内容:新世纪初,任翔(2004)从文化危机角度出发、从价值的视野去探索爱伦·坡的文学世界。刘敏霞(2011)通过分析内战前以坡为代表的六位作家的哥特小说,探讨了民族身份的本质,认为哥特小说是对民族身份建构的想象和反思。民族身份的研究源于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研究中民族主义的研究,近些年受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并应用到文学研究领域,和历史语境相结合,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郝敬波(2012)借助研究爱伦·坡、马修斯和哈米顿等西方学者的短篇文体理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影响,发掘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观念形成的重要渊源,此文类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影响研究。国内另一学者朱全定(2015)的研究与之有相似之处,他分析考察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叙事视角与媒介传播。将中国侦探小说置入世界侦探小说创作的大背景下,探究侦探小说的叙事艺术的独特性以及侦探小说向通俗文化转变的进程中对我国文化生产的启示,论及侦探小说爱伦·坡自是不可回避的一座丰碑。潘蕾(2016)试图理清爱伦·坡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传播路线,其作品产生的相应影响,以及这种传播和影响背后体现出的现代文人的审美和政治诉求。苏加宁(2017)对比爱伦·坡与霍桑,认为荒野和古堡被视作心理空间的外化,投射出当时人们普遍的焦虑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