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偏离及回归
2019-12-04杨倩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社会关系为人的生存场域,以实践为人的生存方式,以自由全面发展为人的价值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全面而完整地回答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当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为此,应当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分析传统思政教育的价值偏离问题,从“现实的人”、人的实践性、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思政教育价值回归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偏离;回归;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理论或学科都是因人类的实践需要而诞生的,也都是以改变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为根本目的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以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为理论前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特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价值理論等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学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改造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根本目的。所以,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考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偏离问题,探究思政教育的价值回归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
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政教育的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它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研究方法与思维框架。所以,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解读思政教育的内在本质、时代特征、价值目标等,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社会关系为人的生存场域,以实践为人的生存方式,以自由全面发展为人的价值目标,全面而完整地回答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人的问题上,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资本主义人性观,将“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的“现实的个人”的作为人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后,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了人的生产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分析了实践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实践看成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创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本身,而社会也渐渐成为人的生存场域以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在人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与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此外,马克思还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实践活动的动力机制,任何人都是为了“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在本能的、肉体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人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又会成为人的实践的内在动力。
(二)思政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思政教育是以“现实的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认知规律、心理结构、情感特征等为重要依据的,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中的延伸和渗透。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等,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作为批判对象,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假说;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为当代思政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矫正思政教育价值偏离具有重要意义。显然,要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特征,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分析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实践、人的主体性等。比如,应当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生存需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发展、新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偏离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传统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偏离了人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轨道,影响了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实现。
(一)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还表现为人的能力、个性、兴趣、特长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应将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然而,传统思政教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等,以空泛的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培养人和塑造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导向。比如,许多教育者将思政教育曲解为政治生活的附庸或应试教育的内容,采用理论灌输、政治说教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价值追求等,导致思政教育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弱化了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
(二)偏离了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时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权力意识等大大增强,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集体主义至上的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渐渐不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并成为制约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但是多数教育者仍以灌输式、讲授法等开展思政教育,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在思政教育管理中,教育者以强制式的刚性管理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不良的思想影响。
(三)扼杀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政教育是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将外在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信仰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和价值信仰,实现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传统思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主体认知、个人发展等关注不够,将受教育者看成简单的“学习机器”和“知识容器”,用填鸭式教育法开展教育活动,强行将政治理论、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等灌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中,而受教育者则以反抗和排斥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学的政治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知识,不愿将这些知识、理论和观念落实到行为和实践中,这不仅导致思政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也扼杀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
从内在本质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现实的人”为现实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都以引导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为基本目的。所以,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政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回归。
(一)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开展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应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出发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果脱离人的本质去思考思政教育问题,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显然,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现实的人”不僅指人的性格、心理、兴趣、能力、社会交往、生产关系等个人因素,还指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等社会存在因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从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语境考察思政教育的内容、对象、方法、载体、目标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比如,应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载体的新变化,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此外,还应当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个人境遇出发开展思政教育,采用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社会关系、利益诉求、价值信仰、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等,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采用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有的放矢地解决思政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思政教育时,就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案例、灵活多样的手法等,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在思政教育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家庭、学校、社区等微观社会环境的营造,还应当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营造,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
(二)以人的实践性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必然选择。思政教育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造人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实践方式。思政教育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等,归根到底在于能否将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价值信仰等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所以,应当将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认知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等,将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信仰等转化为个体的行为自觉和社会实践。比如,可以开展文明企业、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创建中传播公民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等,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再如,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通过普法宣传、“三下乡”活动等志愿者活动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寓教于活动、寓理于实践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开展思政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个性、道德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生产关系等出发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实践路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思政教育就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所以,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出发安排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开展教育评价,将思政教育转化为促进人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比如,应当改变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说服诱导、情感交流、环境熏陶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认同程度。再如,应当创新思政教育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政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分考察当代思政教育,矫正思政教育发展的价值偏离,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高莹,宫淑波.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04).
[3] 特木尔巴根.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4] 夏锋.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意蕴探析[J].求实,2013(05).
[5] 潘永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理论导刊,2014(02).
作者简介:杨倩(1986-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