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数字:九
2019-12-04张子晗
张子晗
关键词:传统文化;神秘数字“九”;民族心理
阴阳、八卦、术数,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都需要数字的排列、组合与计算,因此,中国古代早就有“数字崇拜”。这种文化传统延续到当代社会,一直未见衰减。从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到开业日期、结婚日期,跟“八”(谐音“发”)、“六”(意指“顺”)、“九”(谐音“久”)等相关的所谓吉祥数字,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由于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数字崇拜”有相同也有不同。例如“八”,将“八”读做“发”,这是岭南方言的读音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八”是符号,“发”是实质。不过,比较起来,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九”,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崇拜“九”与大禹事迹有关
著名学者姜亮夫在《楚辞学论文集》中说:“九乃夏数者,谓夏族之尚九也。盖夏族中心之人曰禹,禹字从虫从九,即后虬字之本。九者象龙属之纠绕,夏人以龙虬为宗神,置之以为主,故禹一生之绩,莫不与龙与九有关。”[1]
据文献记载,治水并建立夏朝的是大禹,在他一生的事迹中,多与“九”有关。《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事迹最详,其中说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九江甚中,……九江入赐大龟。……道九山,……道九川,……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以决九川致四海”[2]。看来,治水中的大禹与“九”还真是有缘。
大禹与“九”有关的文献记载不仅见于《史记·夏本纪》,在《诗经》《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等不少史书典籍中也屡见不鲜。例如:
《尚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3]
《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4]
《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5]
《墨子·兼爱》:“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呼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糙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6]
《管子·轻重戊》:“夏人之王,外凿二十,吏蝶十七湛,疏三江凿五湖,遂四径之水,以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蔽,民乃知城郭门间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7]
《大戴礼·五帝德》:“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8]
大禹导水图(选自清光绪三十一年编《钦定书经图说》)
《新书·修政语上》:“大禹曰:‘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观也。故环河而导之九牧,凿江而导之九路。澄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9]
《水經注·济水》:“昔禹脩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10]
……
关于“禹”与“九”的文献太多了,诚如姜亮夫先生所言:“诸此传说,巧历难尽,虽多后世附会之说,实含先史流传之影”[11]。
二、“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从传说时代进入了信史时代,而神秘数字“九”继续在发生作用。
夏代最著名的音乐是《九歌》。或说《九歌》又名《九辨》《九招》《九代》《九韶》。这里的《九歌》《九辩》不是战国时期的楚人屈原、宋玉的《楚辞》篇名,而是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对《九歌》的记载和描述大多比较模糊甚至离奇,我们只能从中进行大概的领悟。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12]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
《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13]这里的《大韶》就是《九韶》。《说文》:“韶,虞舜乐也。”[14]《尚书》:“箫韶九成。”古汉语的“韶”同“招”。“招”即“招引”“引导”之义,与“韶”中含有的“召”同义。清代郝懿行笺疏:“招,即韶也。”[15]
《竹书纪年》又载:“帝(启)巡狩,舞《九韶》于天穆之野。”[16]此在《帝王世纪》中也有记载:“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17]
这里的《九韶》就是《大韶》,它说明《大韶》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18]
这个记载颇有些神话色彩:大禹之子启(又名开)为夏王后,乘龙上天,向天帝献美女,得到《九辩》与《九歌》。《九辩》《九歌》因此属于天上乐舞,在人们心目中品位极高。夏启从天上得此乐舞一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暗示此乐舞不同一般,也就神化了乐舞的拥有者夏启。夏启还在天穆之野演出《九招》,这也就是《竹书纪年》所谓“帝(启)巡狩,舞《九韶》于天穆之野”了。
《九招》并不是夏启所作,早在大禹之前就已经有此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帝喾名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19]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而《九招》就是《大韶》。《帝王世纪》又记载:“舜摄政……乃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说明,夏启用《九招》在天穆之野演出,是《大韶》这一乐舞在夏代有所继承和发展。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这里的“乘两龙,云盖三层”当然是神话,但是说夏启左手握住一把羽葆幢,右手握住玉环,腰间佩戴玉璜,在大遗之野观看《九代》,却可能是事实。清代郝懿行认为:“《九代》即《九招》矣。”
《九韶》《九歌》《九辩》《九招》《九代》这些名称都有一个“九”字,这是因为,在夏人的观念中,“九”这个数目是人、事、物的一种完备或完美的数理标志。先秦时期歌功颂德的乐舞,多用“九”作为乐舞的名称。关于“九”的内涵,《左传》转述的《夏书》说得很清楚:
《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20]
“九”表示“九功之德”,用以歌功颂德,所以名《九歌》。“九功”包含“六府”“三事”。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由此可见,“九功”包含了德教、财用、利民、厚生等政治内涵,也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在古代,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可以通过乐舞来体现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推崇“九”?
《史记》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21]孔子由此留下一段佳话。《论语》也有类似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2]
为什么孔子“在齐闻《韶》”而致于“不知肉味”了呢?因为孔子的个人理想是想通过对道业的不懈追求来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他说:“士志于道。”[23]又说:“乐则舞《韶》放郑声。”[24]他评价《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5]《武》即《大武》,是周武王之乐,《韶》即《九韶》,是舜之乐。孔子对《武》《韶》评价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舜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以征诛而有天下。因为孔子对《九韶》有“尽善尽美”的评价,所以《韶》也被后世尊称为“中华第一乐章”。
夏后启(开)乘两龙图(选自明蒋应镐等《山海经》绘本)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对“九”的推崇,所以“九”早已作为民族心理的一种积淀而在历史文化中显示出它的独特个性,正如清汪中《述学·释三九》所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多,此言语之虚数也。”[26]
历代学者都认为,“九”表示的是穷尽、极点之意,比喻某种程度、数量、性质等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凡古汉语中以“九”构成的词,皆有此义。例如,在地域空间方面,表示无限大的空间都冠之以九。《尚书·禹贡》载大禹功绩:“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月行九道,日有九光”。[27]古人以为天有九重、九霄、九乾、九陔、九旻,极言其高远;地有九幽、九泉、九地、九州(或称之为九隅、九野、九区、九城、九原、九垠、九牧、九有、九壤、九囿、九垓、九围、九寓、九工等),极言其深广;水有九渊、九皋,极言其深远。这些“九称”是借“九”以示幅员的辽阔,地域广大。
因为“九”是圣数,又是极数,于是便成为帝王数及皇权的象征与代指,著名的就是“九五之尊”。《辞海》说:“《易经》中卦爻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28]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据研究,《易经》六十四卦的首卦是“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帝王之相。“乾卦”的经文就是依据夏数撰写的;尊夏数,预示可以得乎天命。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也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
注释:
[1][11]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之《九歌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21]分见(汉)司马迁:《史记》之《夏本纪》《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99年版。
[3]曾运乾:《尚书正读》之《益稷》,中华书局2015年版。
[4]杨伯峻:《孟子译注》之《滕文公》,中华书局1981年版。
[5][19][27]高诱注、毕沅校正《吕氏春秋》之《求人》《古乐》《有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墨子》之《兼爱》,中华书局2011年版。
[7]黎翔凤:《管子校注》之《轻重戊》,中华书局2004年版。
[8]方向东:《大戴礼记校汇集解》之《五帝德》,中华书局2008年版。
[9]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之《修政语上》,中华书局2000年版。
[10]陈桥驿译注《水经注》之《济水》,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王泗原:《楚辞校释》之《离骚》《天问》,中华书局2014年版。
[13]《竹书纪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4](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
[15][18]《山海经》,(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沈海波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6]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之《文公七年》,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23][24][25]分見杨伯峻:《论语译注》之《述而》《里仁》《卫灵公》《八佾》,中华书局1980年版。
[26](清)汪中:《述学》之《释三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辞海》释“九五”,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ACCA专业201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