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擎驱动模式下的《产业用纺织品》教学新模式
2019-12-04辛斌杰李庭晓郑元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辛斌杰,李庭晓,郑元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1 前言
中国是纺织大国,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顶层合作倡议的深入,我国纺织产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对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纺织专业人才存在两个短板:专业英语能力和科技素养。如何有效培育和提升纺织产业领域内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能力和科技素养,成为纺织高层次人才培育的一个紧迫任务。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英语和科技复合的教学模式。
产业用纺织品(Industrial Textiles)又称高技术纺织品(Technical Textiles),特指经专门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此,文章结合当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新业态、新科技、新需求,以“全英语+科技”双引擎为驱动方式,构建了产业用纺织品教学的新模式。既能将全英语教学与传统纺织类教学模块相互贯通,又能够与国际纺织的前沿科技相结合,从而建立一套以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课程为核心,与纺纱、织造、针织纺织复合材料等平台课程相融合的全新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英语为主的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模式,确定了一套可系统化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全英语+科技”双引擎的教学探索模式致力于:(1)解决纺织专业的本科生英文综合能力普遍不高、现有教学体系国际化教学资源引入不足等问题;(2)提升学生接受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3)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学习自主性和延续性;(4)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视野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并积极主动参加创新研究。
2 教学实践过程
以“全英语+科技”双引擎为指导思想,产业用纺织(产)品为核心,新型纺纱工艺、针织工艺、机织工艺、复合材料、智能纺织品等专题课程为支撑,构建了全英语模式下的纺织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全英语模式下的纺织教学体系
2.1 英文授课(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和探索纺织科技前沿的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分为课前辅导、课内听说和课后跟踪三步法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课前对专业术语(纯英文)进行系统分类,将思维导图和词汇列表提前发放,让学生熟悉知识点;(2)课内讲课注意掌握语速和发音,以学生能够“听得懂”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充分给予学生“说得出”的机会;(3)课后跟踪指导,团队教师指导各小组完成相应创新课题任务,并以路演形式进行汇报。
2.2 立体化授课(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性思维)
采用国际知名纺织高校同步授课教材Handbook of Technical Textiles,参考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相关最新研究文献,围绕最前沿的纺织相关技术拓展教学内容。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专业教授,在课程期内来我校开设英文讲座。教学团队成员定期交流授课经验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纺织教育和纺织学术会议。课后跟踪实践训练,指导大学生申报创新课题,报名参加高校挑战杯等竞赛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高阶性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和应用学习教学模块,同时增加师生互动和专题讨论的比例,并适当加入了产业用纺织品测试试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对产业用纺织品性能的了解。同时,建设中英文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消化。
3 特色分析
3.1 以全英文教学为载体,以纺织科技前沿为内容,探索双引擎教学模式
全英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是阻碍学生目标达成的最大障碍。文章介绍的研究成果针对纺织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纺织专业基础,但专业语言领悟和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探索了一套有效的全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了在全英语授课以及考核条件下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较高。在授课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注入最新的产业用纺织品前沿科技知识,在提升英文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实现科技英语和教学双成效。
3.2 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专业授课、学术讲座和网络辅助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化专业教学
项目建设期间,聘请了数位国际知名纺织院校教授来我校讲学。同时,邀请国内纺织领域专家定期开设纺织科技领域讲座。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对纺织前沿技术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团队教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
3.3 延续课堂教学,增强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分组完成项目型作业为驱动,团队教师课后在项目选题、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延续。结合国际范围内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前沿热点,开展专业训练,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学成效分析
4.1 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参加全英语课程的学习后,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英文综合能力做了调研评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其中,阅读英文文献的信心指数从原先的54%上升到89%;口语表达的信心指数从25%上升到了59%;写作方面的信心指数从51%上升到了61%。
4.2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通过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陈晓钢博士开设“超轻纺织防护服装”和香港理工大学简志伟博士开设“等离子体在纺织服装领域的绿色应用”两堂全英文讲座,结合英国染色家协会和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掌握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促进近10 名学生攻读海外硕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等知名学府),以姚伟为代表的多名学生硕士毕业后留在了海外工作。
4.3 推动产业用纺织领域的前沿课题取得多项成果
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近10项,顺利完成国家级的创新项目多项,完成2015年重点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指导研究生创新项目3项,顺利结题,并有高水平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
5 结论
通过“全英语+科技”双引擎为驱动模式构建产业用纺织品教学新模式,建立了以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课程为核心,与纺纱、织造、针织、纺织复合材料等平台课程相融合的全新教学课程体系,解决纺织专业本科生存在英文综合能力普遍不高,且现有教学体系国际化教学资源引入不足的问题,提升了学生接受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