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育人模式改革和实践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2019-12-04曲洪建李艳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校企

曲洪建,李艳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1 引言

服装产业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关键要素。中国是世界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服装设计理念的变化,服装生产和制造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的多样化,服装产业人才需求出现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然而,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高等教育滞后于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

为了适应服装产业人才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不断进行改革:2011 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同年与上海纺织集团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2014 年,于学校全学分制改革之际,按照OBE 教育理念设置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革,2018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进校考查工作。

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育人模式简介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秉承学校办学定位,以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满足国家战略的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为目标,构建三融合(艺术设计理论、工程技术理论、营销管理理论)、三联动(教科联动、校企联动、国际联动)、三协同(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育人模式

2.1 “艺、工、管”三学科交叉融合

为了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服装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技术、服装营销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确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理论体系:(1)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能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服装面料选择和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2)具有较高服装工程技术能力,能够掌握结构和工艺设计方法,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的理论;具有较高的服装市场营销能力,掌握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预测、服装销售、服装物流管理、服装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理论、工程技术理论、营销管理理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教科联动、校企联动、国际联动

依托教师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打通,形成科教联动机制。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开展科研讨论和学科竞赛观摩,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和服装企业联合,让学生的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与企业项目需求结合,学生按企业运作模式完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形成校企联动机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校与国际知名服装院校建立稳定合作管理,通过学生互换、国际教师授课、国际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国际服装产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

2.3 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

本专业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学校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构建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在高校、行业和企业三方共同认识“卓越计划”、“工程认证”和“新工科建设”改革举措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本专业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协助学校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工程实践和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校企共同监控培养质量。构建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流程与模式,形成产学研合作深入和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双赢局面。

3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方法与手段

当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如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满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如何建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本专业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质量监控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的育人模式的实现方法和手段

3.1 以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系统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深入了解“新工科建设”等国家教育战略要求、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需求,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作为目标,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设立了培养体系制定工作组,成员包括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外校专家、行业专家和国际专家。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成员职责如图3所示。

图3 培养体系制定的工作流程

本专业以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等12条毕业要求;结合服装全产业链结构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整合艺术设计理论、工程技术理论、营销管理理论内容,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由教学目标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

3.2 以教学资源整合为抓手,推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本专业以教学资源整合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企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国际兼职教师引进机制),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拓展实践实习基地(专业实验室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如图4所示)。

图4 教学模式创新手段及方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重点院校博士、有一线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有海外背景的高层人才等充实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实践、国内访学、国外访学等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与知名服装企业合作,聘请上海纺织集团公司等企业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通过与英国、美国、意大利的知名院校的合作,聘请国际高校教师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每年定期为学生授课。

(二)课程教学资源整合

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出版《服装材料学》、《创意成衣设计》、《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教材。在校级和市级精品课建设中,立体裁剪基础、服装CAD应用等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持续改进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师资结合,小班授课、注重实践。在教学手段持续改进中,将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讨论法、翻转课堂法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实践实习基地拓展

学院建立工程实训中心、服装学院实验中心等平台,包括:与上海纺织集团公司联合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上海市科委共建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共建中英智能运动服联合实验室,与20多家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国际联合,为本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提供工程实践平台,保证了专业学生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确保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夯实了基础。

3.3 以教学成果导向为目标,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质量监控机制

本专业以成果转化为导向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在学校教务处对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进行全程监督的基础上,学院将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框架

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各教学环节的规范要求和学校、学院制定的质量标准,精心组织教学,通过听课、教学督导、师生调查、教学检查、校内自评、第三方评估、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全方位实行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在监控和评价的基础上,将发现的问题实时反馈给教学主体,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后续进行整改评估和总结。由此形成“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式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监控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措施。

4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的育人模式的达成情况

4.1 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本专业确定了基于产教协同理论的递进式工程认证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纺织类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必修)+专业课选修(特色课程组)+实践环节(必修)+实践环节(选修)+第二课堂,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保证开设的课程及其先修后续关系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本专业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和行业对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参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要求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以必修和必选课为主。专业必修课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按照特色课程组设置,可以适应目前服装全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分别侧重于成衣设计、服装工程和营销管理三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职业规划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体系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以及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类群,满足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如图6所示)。

图6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4.2 打造了一支校内专职、企业兼职、国际兼职相结合的工程师资团队

本专业围绕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师资数量和结构,持续加大教师教学投入,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完善教师发展和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一支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渐趋合理、工程经历丰富、有较高国际化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在职教师30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9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46.7%,博士学位16人,博士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3%,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7人,占教师总数的56.7%,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的教师22 人,占教师总数的73.3%。另外,本专业现有教育部纺织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1名,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校学科带头人1名,校教学明星4名,校优秀教学工作者3名。

本专业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聘请行业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几年,共聘请校外兼职教师30人次,承担15门课程的教学。聘请的兼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个人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行业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与校内主讲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相辅相成,对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如表1所示)。

4.3 建设了一大批长三角工程教育实践实习基地

本专业与上海纺织集团公司联合建设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建设了“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校内实践实习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本专业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本着“长期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已与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服装工程岗位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提供工程实践平台,有效促进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与服装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每个基地均配备有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和成绩评定(如表2所示)。

表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兼职教师一览表

表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一览表

5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三融合、三联动、三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推广情况

5.1 国家认可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本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本专业于学校全学分制改革之际,按照OBE教育理念设置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革。2018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本专业进校考查,参加考查的专家一致认定本专业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

5.2 同行认可

在《纺织服装教育》、《上海纺织科技》、《东华大学学报》、《服装学报》等期刊发表关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等方面论文30多篇,得到同行广泛关注。主编“十三五”规划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创意成衣设计、服装材料学获评上海市优秀教材。中国历代服饰赏析获得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立体裁剪基础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服装CAD应用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这些教材和课程已应用于全国多所纺织服装院校,受到师生的好评肯定。获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OBE体系架构与实践”、“地方工科院校‘产业、学科、质量、特色’四位一体专业改革与实践”等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得“四维驱动”下的服装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校企协同、艺工融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体系重构与实践等多项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

2011年至今,累计有温州大学、河南工程学院、安徽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来学院交流学习卓越计划和工程认证人才培养经验。近年来,本专业与韩国蔚山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展合作交流,与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开展“3+1”双学位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派出学生50 多名。招收和培养越南、蒙古等国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留学生8名,每年接受国内安徽工程学院等高校交流学生5~10名。

5.3 企业认可

以“卓越计划”、“工程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依托,推动校企全面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校企联合基地、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项目等方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上海纺织集团旗下很多企业在本专业设立学生奖学金和教师奖金。吴江盛伟紫晶花有限公司、江苏法诗菲服饰有限公司与本专业长期合作,每年举办本专业毕业设计作品推广与展示活动。培养的人才已加入Prada、Dior、优衣库、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海澜之家等知名服装企业,发展成为工程技术骨干和销售精英,获得上述企业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校企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