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地同创”推动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

2019-12-04王安东江苏省涟水县委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涟水县飞地农业产业

王安东/江苏省涟水县委办公室

2019年以来,江苏省涟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探索贫困村脱贫增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鼓励一批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贫困村,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打破村域、镇域区划限制,到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发展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实现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破题:突出以强带弱,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

出台《涟水县低收入村增收十条》,将“飞地同创”作为促进低收入村增收达标、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壮大的重要举措。一是破除思维定势。以新一轮脱贫攻坚为契机,将村集体经济增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探索出一条强村弱村结对共建、共创园区的发展思路,鼓励引导贫困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跨地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集体增收难题。二是突破土地瓶颈。结合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大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推进力度,采取异地共建的方式,在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集中流转土地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对集中流转的土地,村集体按照50元/亩标准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将田埂、沟渠等溢出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县财政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面积达200亩以上,按照每亩200元,300亩以上,每亩300元标准,一次性奖补村集体,以土地连片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破解资金难题。坚持“能整尽整”原则,全面整合国家、省、市、县各级农业产业引导资金、支农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统筹整合社会各界帮扶资金、慈善资金,形成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资金池”,由县益农公司统筹安排,重点向“飞地同创”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项目、与贫困村增收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项目倾斜。2019年以来,共计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帮扶资金达1.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飞地同创”项目21个,覆盖65个贫困村。

落子:突出集中集约,催生产业集聚新高地

在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过程中,涟水县始终坚持产业为主,结合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推动建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一是打造同创平台。对贫困村闲置、低效的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复垦,盘活集体存量土地资源,鼓励申报土地整治、土地开发等项目,对“飞地同创”项目用地指标进行优先安排,优先支持申报产业项目,优先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全县高标准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省土地复垦、“增减挂钩”等专项补助资金,优先向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产业化项目倾斜。二是选准同创项目。结合市“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整合各级涉农项目资金,扶持低收入村发展食用菌、设施化蔬菜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向两大扶贫片区、“一路一廊”产业示范带集中,建成并完善县产业扶贫项目库,每个贫困村入库项目不少于2个,强化入库项目动态管理。目前,已成功建成以红窑万亩青芦笋种植、高沟扁担蚕桑种养、黄营朱桥现代农业园、涟城季庵食用菌、南集张罗羊肚菌为代表的40余个“飞地同创”项目试点。三是培育同创主体。发布《涟水县现代农业招商公告》,积极招引有基础、实力强、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高等院校科技型人才,到“飞地同创”示范基地内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县整合各类资金,新建大棚、冷库、仓库等生产设施,采用租赁模式对外发包,减轻经营主体投资压力。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在保障群众利益前提下,积极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2019年上半年,成功引进成集奕佰设施农业、高沟原乡稻蟹共生、陈师中药材加工等各类经营主体20余个,总投资额达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30余个。

共赢:突出改革创新,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

在体制机制上着力创新,让村级经济“飞”出动力和活力,将“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一是园区共建。立足“多规合一”,优先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飞地同创”项目用地,县财政从农业产业引导资金中,专项列支200万元,依据园区建设规划、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示范带动能力等,对建成农业园区进行考核,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对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奖补,优先安排园区内“飞地同创”项目参加各类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活动。成功打造“以花为媒—百花园”“食用菌全产业链—百菇园”“万亩中药材基地—百药园”“生态有机林果—百果园”等特色“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涟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获省专项奖补资金5000万元。二是服务共用。以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契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流转、劳务合作、项目帮办、涉农保险等服务,密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项目经营方纽带,实现村企、村社结对发展。目前,全县成立各类农村劳务合作社达200余个,覆盖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并在县“阳光扶贫”系统备案登记,由县级统一调度,在为各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的劳务服务基础上,带动农村群众就业增收。同时,进一步防范农业项目发展风险,丰富险种,发展壮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目前,全县农业险种已拓展到58个,基层农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实现高效保费占比50.49%,常规稻麦保险达90%。三是收益共享。探索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项目合作机制,由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化大棚,产权归属项目投资村,合作社牵头运营,大户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入园务工,确保8%以上年收益率,大棚收益按照项目实施村和产权所有村1:1分成,形成共用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上半年,“飞地同创”项目共计到账收益达1500万元,实现带动140多个贫困村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3万人以上。□

涟水县"飞地同创"产业示范基地大棚西瓜大丰收

猜你喜欢

涟水县飞地农业产业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飞地是怎样形成的?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优化飞地经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对策建议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五(2)中队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五(2)中队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看电视”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