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04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研究性高校教师学术

李 宏(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高校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传承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授性教学提出的,高校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具有开放性、主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目前,对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教学方面,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者——高校教师的相关阐述并不多。因此,在阐述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高校教师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门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教师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重知识轻能力

中国传统的传承性教学模式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这种对知识和权威的重尊重与传承、轻质疑与批判的教学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的提升,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长期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的学习,导致大多数学生缺少批判精神,更缺少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积极性不足:教学与科研相背离

当前,无论在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等宏观指标层面,还是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都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优良机制,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三种不良倾向:一是部分教师只教书、无科研,没有为了教学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以一言堂、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记诵、传承和应试为目标;二是部分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完全分离,把科研和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完全割裂开来,科学研究的内容脱离教学的需要,结果是虽然科研成果成绩斐然,但教学仍以知识传递为主,科研成果对教学创新无太大裨益;三是部分教师只有科研无教学,一些教师干脆埋头搞科研,脱离教学一线,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

(三)高校教师的课程意识迷失:课程意识与课程行为相脱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和学生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由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导引者;学生由学习知识的旁观者、接纳者转变成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建构者。因此,教师具有怎样的课程意识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从本质上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了“是什么”“怎么做”的基础上,继续寻求“为什么”,继而反思课程价值的过程。事实上,“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课程观念尚处于‘外在的、社会倡导的理论'规范之下,处于显概念的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固有的、内化的传统理论仍然盘踞于‘隐概念'的位置,教师自身也许没有意识到,但确是实实在在的‘运用的理论'居于主导地位”[1]。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科学地讲,大学教师的授课内容除了教材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调整和补充,应体现学科的兼容性和拓展空间。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开展科研,把科研成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把学生的关注点由书本知识、考试成绩引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提升动手能力。所以,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办”,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研究性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失当,不利于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首先,在教学督导制度方面,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侧重课堂质量、考试通过率,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导致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目前高校教师职务的晋升主要依靠科研成果,这也直接造成了教师难以真正认同、接受、支持教学改革,更无法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激励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

其次,当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绩效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病。在学术评价的标准和范围中没有充分肯定教学的学术价值,没有让教学研究享受到与专业研究相等的待遇;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没有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不能合理配置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教学评价方式上,欠缺多维化动态化的考量,尚未能做到“客观、公正、综合地评价教学,既需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进行系统评价,又需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既需采用以学生评教为主的评价方式,又需与教学自评、同行教师评教、专家评教等多元评价相结合,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2]。

(二)缺乏建设研究性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首先,现有的管理机制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结果没有真正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奖金分配的评价范畴,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奖励制度还不够完善,教学奖励的经费投入比重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效力不足。目前,没有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梯队合理的研究性教学团队,缺乏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熟悉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人选;团队成员配置不合理,例如:兼顾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互相促进,提升研究性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一是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有些教师过度重视学历,注重科研的培养和提升,而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不够重视,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不足,对教书育人的目标认识不明确,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蔓延,致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探究新课题的动力不足。

二是言传身教不统一。部分任课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把学生的品行成长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的不良品行漠然置之。甚至部分教师言行失当,诚信不足,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没能发挥为人师表的垂范作用。

三是当前大学教师的评职、晋级、授奖主要通过各项科研指标来衡量,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也主要以科研实力和成果为观测点,因此,科学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随着科研呈现功利化的倾向,教师也就把工作重心倾向在科研工作上,导致教学工作逐渐被淡化,使高校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三、提升研究性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要树立起教学也是学术活动的教学理念

教学也是学术活动的理念出自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厄内斯特·博耶的“教学学术”思想。博耶认为,大学学术除了专业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包括探究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教学的学术就是指传播知识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学术,继而从更高层次上将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因此,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在“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下,自发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具体来讲,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累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大纲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让学生多了解各种学术流派的论争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以启发性和互动教学为主,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树立团结协作的理念,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开阔学术视野,而且可以看出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第三,着力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反思性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二)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师的责任定位

1. 教师要做好研究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的规划与统筹

首先,在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便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第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第三,问题的难易度、深浅度和覆盖面应适中;第四,内容的选取与课程的精髓相吻合,便于整合知识点,形成“学科思想”。

其次,在研究性教学的程序上,其规划与统筹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可以通过问题联想、设悬念深入问题、错误诊断、补充命题结构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第二,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探索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等形式,让学生大胆踊跃尝试,积累经验。

2.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考评方式上激励学生

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把握确立问题阶段和实践体验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继而帮助学生归纳出研究课题的具体目标和范围。在实践体验阶段,教师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将原有零散的知识加以整合,并找出内在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制定实施调查方案,总结实践结果,帮助学生对实践结果加以论证,进而得出科学结论。在考评方式上,要特别注重将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成果作为考评的重要观测点,将传统学业评价中的终结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性评价。

3.教师要启迪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激发潜能

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师的启发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只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初始阶段,而改进学生的思维定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研究性教学的终极关怀。在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习惯尊重书本和老师,因此,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判和求异,要勇于发现或纠正教师以及书本当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找到学术探究的乐趣和意义。这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

4.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教师应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任何科学研究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所以,在学生遇到研究方法匮乏、研究过程出现失误、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拨思路,寻求方法。

(三)提升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业务素质

高校研究性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一般能力。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3]。研究性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调控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除了具有专业能力,研究性教学的高校教师还要具有一般教师需要掌握的能力,如责任心、自我完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因此,要加强对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教师爱岗敬业,以职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核心,鼓励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此外,还要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不但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而且要保障教师拥有接受培训的权利,将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丰富培训形式,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1.按照“准入—培训—聘任—考评”的建设思路,完善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

在准入阶段,以新教师的主讲资格为核心点,建立新教师导师制,要求新教师在刚入职的一年内,跟随导师学习相应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技能和所任课程的相关要求,经专家集体评审,符合新教师主讲资格要求之后方可上岗。在培训阶段,培训内容因教师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中青年教师以学历培养为手段,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采用基层锻炼、海外进修等形式,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于优秀中青年教师可采用资助计划,予以重点培养。在聘任阶段,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赋予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自主权,做到人尽其才。在考评阶段,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评制度,加大对教师教学奖励的力度,将教学质量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绩效计算的重要依据。

2. 建立一支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在研究性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培养之外,还需建立一支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教师团队。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进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教师之间、教研室之间、教研室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亲密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研究性教学而言,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提升开发新课程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认真学习课程原理,并理论联系实际,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等基本学情。可以说,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发新课程的同时,不仅整合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提升了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和开发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研究性高校教师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