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消解及其写作策略

2019-12-04荆睿丽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族裔华裔作家

荆睿丽(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00)

美国华裔文学是指在美国本土用英文创作,描写在美国出生、成长和受教育,并在美国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美国华裔生活经历的作品[1],是侧重于双重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的跨种族、跨文化的文学创作。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华裔作家对自身弱势族裔处境的回应,经历了从被忽略到被关注、从被边缘化到逐步融入美国“主流”文学的历程。美国华裔文学的产生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从蹒跚起步到厚积薄发,经历了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挺进的艰难历程,是一代又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奋斗的结果。国外学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年代,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80年代中期,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就进入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但国内研究的真正开端却是在90年代,研究内容以特定华裔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为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华裔作家如何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改变书写过程中“自我边缘化”或“自我东方化”的倾向,基于自身族裔文化的特点建构美国华裔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跨越东西方文化两元对立的狭隘思想,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消解一词来源于医学用语,这里借用说明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消化、理解和吸收。美国华裔文学历经一百多年发展,在广大美国华裔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弘扬了中国文化。然而,在华裔历史的恢复与重建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勾画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轨迹,通过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消解,重新审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商关系,纠正目前华裔文学的“唯文化研究”倾向,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色彩,从弘扬中国文化的角度提出写作策略,也对其他族裔文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一、中国文化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影响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强烈的人文意识。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华裔作家作为主流文化的边缘人,利用其特殊身份来建构和编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在华裔间的传承,同时也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四个方面:

1.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国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传统神话,反映了古代中华儿女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都是源自洪荒、出自民间的古老故事,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也是万古常新的话题。美国华裔文学利用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文化本源,发挥了其具有的文化象征功能。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塑造了花木兰智慧勇敢的女性形象;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改写了华人熟知的灶王爷,华人很容易解读,并且吸引美国人兴趣;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2],借用女娲的传说重新塑造现实中的女性形象,以关公的英雄主义气概对待美国主流社会和其他族裔的歧视。华裔作家对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利用,表明了华裔文学植根于中国文化,也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所构建的跨文化语境。

2.中国家庭文化。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形式,中国人一生都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家庭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柱石。“家和万事兴”更是一语道破了家庭在中国人价值观中占据的重要作用。中国家庭文化和西方家庭文化有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华裔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任碧莲的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经历了痛苦迷茫的梦娜意识到需要正视自己作为在美国生活的少数族裔的身份,接受自己既有中国家庭美德也有美国家庭价值观的思想。“孝”是家庭内部最核心的精神情感,被认为是百善之先、诸德之本和教化之源。张岚的作品《鬼节夜》中,与姐姐艾米莉的反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妹妹劳蒂亚的孝敬,艾米莉在鬼节夜里看到了父亲的鬼魂,表明弘扬传统孝道才是真正提倡的[3]。学习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保留中国传统美德,才能够兼容并蓄,促进家庭文化朝着理想的形态发展。

3.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注重情趣、食医结合和情调优雅等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黄玉雪的作品《华女阿五》,详尽描写了中国饮食的各个层面,东方色彩十足,对沟通东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4];赵健秀的戏剧《龙年》,通过对精美食品的描写,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中国茶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以道德修养为中心,以茶的高雅优美物性为基础,以传统的茶艺为表现形式,融茶、道德和艺术于一体,能够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受茶文化净化心灵的作用[5]。朱路易的作品《吃一碗茶》,“茶”在故事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物塑造,贯穿着故事始终。对饮食文化的创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作品通过对大量食物意象的描写,让美国华裔认真反思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归属,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4.中国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中国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和传统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对人们的思想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渐渐转移到风俗习惯方面。朱路易的作品《吃一碗茶》,主人公王宾来恪守“父为子纲”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习俗;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是关于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谭恩美组织了一个定期麻将会,轮流做东、定期约会,打麻将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用以调剂因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麻将会场也成为向女儿们传授人生经验的场所;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大量篇幅描写了华人的饮食习惯及婚姻习俗[6]。风俗习惯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项,美国华裔文学所展现的中国风俗习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一种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消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演化过程中先与后的判别,这是由双方演化的孤立性带来的差异性。中国文化是美国华裔作家标榜族裔特性的文化想象空间,优秀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影响极为深远。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下创造的作品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魅力所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家需要基于自身族裔文化的特点建构美国华裔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跨越东西方文化两元对立的狭隘思想,以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来探求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和人的共通性。因此,需要对中国文化的消化、理解和吸收。本文提出的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消解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

1.中美两种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随着大量人口和资本的全球流动,语言和文化在不断跨越或扩展着疆界,难以存在绝对纯粹的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已势不可挡,这也成为美国华裔文学消解中国文化的有效手段。在华裔文学的开创阶段,许多美国华裔作家国学基础深厚,面对两种文化在思想深处的撞击和冲突,力图将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填平中美文化冲突横亘于其间的沟壑;在华裔文学的觉醒阶段,美国华裔作家深深感受到民族强大的重要性,作品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经典,对西方的“东方主义”话语进行解构,促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7];在华裔文学的繁荣阶段,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特征,美国华裔作家已融入美国社会,超越了族裔文化身份,能够客观批判美国社会少数族裔的歧视与偏见,以一种全球的新视野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融。如《喜福会》中第二代的女儿们,对标榜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产生了浓厚兴趣,就是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随着异质文化的零距离接触,许多看似对立冲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消解。

2.美国华裔文化走向独立和成熟。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淡化或转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彰显了族裔作家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和追求差异的愿望,显示了少数族裔话语生机勃勃的张力,在异域环境下的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独立与成熟。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不断壮大美国华裔社区。文化混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势。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认同也发生了种种衍变,改变了以往对中国文化认同或排斥所呈现的紧张,华裔作家不再采用政治的角度观视“中国”,“中国文化”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写作资源为华裔作家提供想象空间。华裔与中国的联系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血脉相承,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站在华人身后却是不同时期华裔作家在不同文本的共同表达[8,9]。美国华裔既要适应美国异域文化的土壤,又要延续中国本源文化的根源。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疆界已经被消解,两种文化互相渗透和混合,美国华裔文化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标志是文化双向转移,神秘化或他者化中国文化的因素自然减少,借助中国文化抒发自己的族裔特性也随之减弱。全球化语境下,促进了东西文化的消解和融合,必然会促进美国华裔文学走向独立和成熟[10]。

3.借用中国文化来表达族裔属性。族裔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最初的华裔作家生活在大相径庭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中,虽然华裔对中国文化与华裔身份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但中国文化始终是华人身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华裔作家在中国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伊迪丝·伊顿生活在美国排华势力处于历史高峰的时代,伊顿一生都在与种族主义作斗争。伊顿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人有偏见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她借用中国文化来表达族裔属性,宣传中国文化,消除建立在无知之上的种族歧视。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具有划时代意义。黄玉雪与伊顿不同,她虽然也借用中国文化来表达族裔属性,但在此过程中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平衡,她认为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生活并不一定就产生截然相反的观点,处理文化冲突不要以非此即彼的西方文化对立方式。文化政治化也是借用中国文化来表达族裔属性的方法之一,文化政治化是具有美国特色的现象,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和社会、阶级、政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斯顿在《女斗士》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说、寓言和历史故事来消解中国文化[11]。中国文化给他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中国文化能够赋予他们勇气、智慧和力量。

4.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化呈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始于80年代的美国,文化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挑战了美国强势群体的威严,也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进入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出现了新动向,逐渐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单一族裔性随着二元文化对立观点的削弱而日渐消弭,多元文化主题和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明显增强,越来越关注于美国社会、美国精神和美国人本身,更倾向于对人性、和平、共存和理解等共同主题的探讨与关注[12]。美国华裔身份从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作品的族裔身份也随之淡化,作家成为文化边界的闯入者。华裔作家张扬个体差异、追求个体自由的做法使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化越来越呈现多元,也从根本上瓦解了种族主义者同质化和他者化美国华裔社区的企图。《女勇士》中主人公将自己想象为中国故事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灶神之妻》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符号和神话故事的诠释,都体现了文化多元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和中美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时代,美国华裔作家在异族他乡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开始表现各式各样的文化并让其自由地对话和交流。

三、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是写作主体对与写作行为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整体性把握,讲究写作的方式方法,讲究写作的技巧,以达到最终沟通交流的目的。以中国文化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影响和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消解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本文提出的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策略如下:

1.华裔作家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鉴者、继承者和传播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华夏儿女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华裔作家创作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和原则,已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视角。华裔作家要在吸收美国现代文明以及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作品的内容与主题的契合度进行考察,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主动担当起消解文化对立、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任。同时,华裔作家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品鉴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13]。

2.通过“历史寻根”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坚实基础。“根”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近年来海外华裔族群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的意识日益增强,受“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历史寻根”热情。华裔作家的“历史寻根”实际是一系列的文化斗争,包括族裔建档、文化遗产确证和华裔社区建设等,重新拾起早已尘封的岁月印迹,修复被湮灭的历史,跨越由社会和历史所造成的断裂,抗衡美国欧裔文化针对移民与同化问题所建立起来的排他性文化原型,重新审视潜沉于主流历史与文化的族裔经验[14-15]。寻根需要勇气去寻找血脉的源头,承受因为得知祖辈们所经历的苦难之后而带来的悲痛。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以现代意识重新观照传统,将寻找自我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坚实根基。

3.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适当修正以适应美国本土文化的需求。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美国华裔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冲突主题,反映了美国华裔群体在处理中美文化过程中经历的不适和痛苦,文化冲突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文化适应是指一种文化面对生存环境变化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改变某些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具生存能力的新型文化。文化适应不仅仅是解决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有效手段,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以及心灵上的共鸣。美国华裔文学创作,需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注重美国文化对华裔文化的选择与融合,适应美国本土文化,得到美国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4.在中美两种文化的游离中,建立异质文化的互动机制。异质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和局部的文化现象。华裔作家是植根于华裔美国经验的一种新身份,这种新身份建立在对异质文化之间互动模式的把握之上。如果华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建立自己的文化传统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关于文化差异、冲突和互补的研究则可以进入更深层次。这将不仅有利于展示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且有利于异质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华裔作家要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媒介,尽量消除或减少两种文化的不相容,并通过双重文化背景所赋予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无法理解变为能够理解,不可言说的变为可以言说,使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正确理解成为可能。

5.始终把华裔群体的族裔及文化属性列为华裔文学的主要命题。美国华裔文学“文化的特殊性格”彰显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是当代美国文学版图值得关注的文学群落。华裔作为“少数者”的族群,不可避免地成为“边缘人”,遭遇文化碰撞的困境与抗争。美国华裔作家由于栖身海外的特殊生活背景经历,很难摆脱文化冲突的潜在影响,双重身份往往会潜意识地影响文学创作。正视双重文化身份的客观现实,维护华裔历史的完整性,追踪华裔美国人的思想主流,才能充分建构“华裔美国感性”,并在精神世界创造隶属自己的精神家园。华裔作家应清醒地认识拥有双重文化背景的优势,超越东西方文化冲突,保持对两种文化的尊重,努力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使者,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把文化属性列为华裔文学的主要命题,在作品中构建色彩斑斓的“想象的故国”。

6.树立传承族裔历史、呈现文化转型和塑造华裔自身的文化意识。“美国的”和“华人的”属性共同支撑了华裔身份的两面性,华裔作家将族裔身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将族裔话语糅合进美国当代文化,族裔性在作家话语里被使用的性质呈现出多样性,族裔身份的文化符号特征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互动,因此,传承族裔历史便成为华裔作家写作的内容。美国华裔的身份建立在对异质文化之间互动模式的真实把握上,美国华裔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能力将自己的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两种文化间的游移中找到异质文化互动的机制[16]。族裔经验的转变构成了华裔文学写作的总体线索,华裔作家需要塑造华裔自身的文化意识,在当今社会文化霸权并未完全消失的背景下,促进华裔文学作品表现的文化内容更加多元化,使其积累和蕴藏的文化意义愈加深厚。

7.始终站在美国华裔的立场寻求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和超越自我。美国华裔文学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华裔群体的各种声音,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失语状态,表达兼容并包的华裔群体的强烈愿望,挑战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17]。美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族裔色彩。美国华裔是具有华人血统的美国人,要始终站在美国华裔的立场,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倾心关注华裔的命运和历史,争取美国华裔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美国华裔作家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华裔家庭生活,颠覆传统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凭空捏造的刻板现象,体现出对华裔群体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华裔的民族凝聚力,突出文化差异背后的情感交流,促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辉煌,在寻求自我、发现自我和改变自我中超越自我。

猜你喜欢

族裔华裔作家
作家的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