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视域下企业办院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
——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9-12-03任宗燕
冯 星,任宗燕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41)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这篇8700多字的文件,七方面二十项政策,清晰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路线图,也为当下职教难题提供了破解对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加强精准就业服务,破解就业难题,对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加强企业办学就业服务精准化的意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精准就业服务”成为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航标。而企业办职业院校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掌握供求信息,按照岗位标准,深层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订单式培养”,协同育人。因此,加强企业办学就业服务精准化,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为企业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持, 更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建立起相对稳定、和谐的供需关系,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2 企业办学精准就业服务实施现状——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逐渐完善,就业管理工作趋于数据化,就业服务趋于人性化、便捷化。
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安冶学院),学院致力打造“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重新建设就业网站,通过就业网站,及时发布企业招聘流程,用人单位按照流程申请校园招聘,学生通过学院就业网站获取招聘信息,实时了解就业动态及就业政策信息,利用省里统一使用的派遣微信小程序,简化了就业工作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也可及时了解自己的生源地信息、档案去向等。但目前学院的就业服务精准度并不高,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凸显,就业工作难度加大。
2.1 安冶学院近三年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近三年就业状况调查的统计结果,虽然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2018年较前两两年相比,降低近三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在安徽就业比率最高,毕业生在本省就业、服务地方是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表1 所示。
图1 2016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表1 2016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
资料来源: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为企业投资创办的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是学院的宗旨,近三年马钢集团公司毎年都招聘我院毕业生100多名,他们在马钢的各个岗位上,为马钢的生产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服务马钢,2018年学院向马钢公司输送168名毕业生。
但是,2019年截止到4月为止,就业率仅为29.04%,为2018年、2017年的52.7%。虽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共发布122条招聘信息,召开专场招聘会32场,小型招聘会1场,但成效并不明显。可见,就业服务工作难度之大。
2.2 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 毕业生就业主观能动性下降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大部分因受家庭环境、朋辈效应、社会舆论、自身认知不足、择业准备不足、就业形势未认清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愿主动寻求工作。 “不着急、慢慢来”成为逃避就业的口头禅,有业不就,“尼特族”靡然成风,造成班主任急、家长急、学校急、用人单位急,唯独毕业生不急的局面。
2.2.2 就业指导服务缺乏实效性
学院虽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并将规定的教学内容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努力实现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全程化,但是缺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个人需求等开展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不重视,求职应聘实践能力差,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由思政部的教师担任,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地规划。设有的“金蓝众创空间”,旨在发挥学生特长专长,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却因创业观念理念淡薄,项目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学生有创业实际行动比例较小。
2.2.3 就业服务信息收集滞后
学院更新的校园就业网站,引入的“大学生就业1站式服务系统”,学生主动登录查询甚少。就业网站只是单向的发布就业动态、招聘信息等,无法提供及时反馈、个性化服务等,就算是有招聘信息,大部分也只通过班主任的QQ群等方式获取信息,网站变为校方与企业招聘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较被动。学院组织的校园专场招聘会,虽能统计每场招聘会学生的参与数,但实际应聘数和签约数等数字收集是滞后的,也无法对每个毕业生参加多场保持持续关注。再者,每年3月份分发的就业状况调查表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的信息收集上,由于采用的是网络、传统纸质的收集,出现了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准确等情况。针对就业困难群体,除资金上的资助外,对每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动态进展情况信息收集滞后。
2.2.4 校企合作缺乏联动机制
学院在学习德国巴登公司先进职工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定向培养等方式,探索“订单式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针对处于大三下学期的实习期并已经被马钢招收的应届毕业生,根据企业需求,学院对每位实习的学生制定岗位培训计划,突出 “个性化”培养。虽受到了用工单位的好评,但未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深入马钢各级厂矿、各二级单位调研,加大回访力度,结合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表现,反馈到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去,缺乏招生、培养、就业的协同联动机制。
3 职业教育改革视域下企业办学精准就业服务实施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给企业办学的院校带来了“春天”,加之,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被教育部纳入“先期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极大改善了企业办学的社会环境,对于安冶学院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1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主观能动性是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抓手”
从学生刚入学开始,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以及该专业发展方向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以便在毕业时能根据就业市场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其次,在班级设立一名“就业委员”,负责班级就业指导课、就业活动组织、就业情况、就业动向、就业情况反馈等相关事宜。再次,加强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各项比赛、社区奉献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容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拓展自身的“交际圈”,形成积极的心态。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以人为本,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疏通、教育、援助、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将“慢就业”的学生进行分类,对消极的“慢就业”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接受竞争的积极就业观,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求职,面对挑战。最后,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平台,借助企业办学的优势,承办大赛的契机,让学生参与志愿者队伍中,提早将被动变主动。如安冶学院承办的“马钢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决赛,让学生感受到全国各地选手的比赛风采,帮助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2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是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主线”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紧密围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等进行精准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3.2.1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业指导课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需开设网络就业指导课程,要将线上线下有效的结合,鼓励教师对就业的突出问题制作微课,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定期邀请社会、企业资深专家,发挥校友资源,开设“专家讲形势、企业讲需求、校友讲经验”的专题讲座活动,组织实践、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行业、社会,进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3.2.2 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研判就业形势,经常与行业企业专家、人资专员、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创业达人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企业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需求变化。组织教师参加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参加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师资培训。另外,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邀请该专业企业专家聘任到就业创业师资队伍中。
3.2.3 充分利用“金蓝众创空间”
积极开展学生创客团队观摩培训学习活动,如全球创客大赛、马鞍山市科技周活动、“进园入企”看发展的参观实践活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3.3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是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办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平台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健全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将资源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3.3.1 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
在原先的就业新闻、招聘公告、招聘信息、政策法规、学生服务、单位服务模块,新增行业、职业、岗位分析,求职面试技巧,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丰富就业信息网内容,及时更新,使学生能了解行业动向。
3.3.2 打造就业指导微信平台
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新增就业指导模块,可以实时互动交流,及时获取校园招聘信息、就业相关事宜、及时反馈意见,有效弥补就业网站的单向性传播,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可在后台建立机器人服务助手回复,如需人工可以配备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在线定时回复,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度。
3.3.3 提高就业信息收集精准度
临近毕业季,在大三上半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就业态度、就业意向、指导需求、建议等信息,通过后台管理,收集学生的数据,掌握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就业指导,精准推送求职信息。每年的3月份,利用毕业生回校论文答辩时机,组织各系学生统一到学校机房做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并开展系部就业典型交流经验的活动,缓解毕业生做调查问卷的抵触情绪,提高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和即时性,避免了传统纸质因统计困难造成的信息收集滞后。及时跟踪掌握就业困难学生动态,对未就业的困难学生,提前将学生的求职意向与企业人才需求匹配,为学生提供做好精准帮扶。就业信息收集还应延伸至毕业后三年,这样能更有效的反馈就业服务的工作效果。
3.4 构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是精准就业服务的“重要通道”
企业办院校应大力推进多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项目,共建专业实训、就业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等环节加强与就业基地多方面的合作,形成校地、校企的良性互动,逐步实现实习、就业二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学院行业优势,巩固原有的冶金、轧钢等行业阵地,尤其是江苏、浙江等地一批中等钢铁企业的阵地,加强与长三角一带经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拓展就业市场。
根据就业状况统计的调查结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调研、回访与跟踪,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表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对接会,让企业深层次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共同编制,共同组织教学,共同招录学员,共同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合格人才,共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精准就业。